朱旭 王智慧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粵派中小學名師的群體特征”的研究主題,采用系統性文獻研究法和滾雪球法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和讀秀圖書搜索與文獻傳遞系統中,從2013—2023年5月的時間區間里對該主題的文獻進行年度分布分析、高頻關鍵詞分析和關鍵詞聚類分析等,通過對數據整理呈現研究結果,該主題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和較大的研究價值與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教育承擔著重要的使命與作用。人才高地建設是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動力源泉。以正高級教師為代表的粵派中小學名師是大灣區基礎教育人才高地的領軍人物,代表了廣東省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的最高水平,系統分析該群體的群體特征,有助于整合粵港澳大灣區教育主流、民間和草根等多種力量,形成灣區教育合力,推動灣區發展。
1 研究設計
1.1 數據來源
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和讀秀圖書搜索作為數據檢索源,根據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以“粵港澳大灣區、教師、群體特征”“粵派、教師、群體特征”“廣東、教師、群體特征”“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粵派名師”“其他派名師”“教師群體特征”為主題詞進行檢索。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系統性文獻研究法和滾雪球法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和讀秀圖書搜索與文獻傳遞系統中,從2013—2023年5月的時間區間里對該主題的文獻進行年度分布分析、來源分布與被引分析、研究機構分析、高頻關鍵詞分析和關鍵詞聚類分析,通過對數據整理呈現研究結果。具體研究方法如下。
(1)系統性文獻研究法
系統性文獻綜述是準確、可靠地總結研究證據的必要工具。系統性文獻綜述試圖梳理所有符合預先規定標準的實證研究證據,以回答一個特定的研究問題,其關鍵特征包括:①明確的目標,明確、可重復的方法;②系統搜索,力求獲取所有符合資格標準的文獻資源;③對納入研究結果的有效性進行評估;④對納入的研究特征和研究發現進行系統介紹與綜合分析。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系統性文獻綜述的方法,對研究主題進行梳理與分析,主要過程如下:①根據研究目標,明確文獻檢索關鍵詞;②依據關鍵詞,在數據庫展開文獻檢索,獲取文獻;③依據研究問題,設定文獻納入標準,開展對文獻有效性的評估,進行文獻初篩;④對初篩后的文獻進行全文閱讀,在此基礎上進行文獻二次篩選,并對最終的樣本文獻進行綜合分析。
(2)滾雪球法
滾雪球法通過引文追蹤識別和跟蹤期刊的高質量文獻(Greenhalgh & Peacock, 2005),對于追蹤偏僻的高質量文獻效果尤為顯著。利用滾雪球法進行文獻綜合研究、評價研究間的異質性時,需要注意系統綜述中的研究引用和參考文獻 (Lee, Watson, & Watson, 2019)。
2 研究結果與討論
2.1 “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粵派中小學名師的群體特征”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礎與研究參考
(1)關于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的研究
以“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為主題進行篇名檢索,共檢索出學術期刊論文353篇,碩士論文3篇,著作6部。通過中國知網計量可視化分析,可以看出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職業教育、協同發展、創新創業教育、高職教育和高等教育合作等方面,如圖。
關于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的研究文獻評述如表1所述。
(2)關于“粵派名師”的研究
以“粵派教師”“廣東正高級教師”“廣東高級教師”“廣東特級教師”為主題進行篇名檢索,均沒有相關學術論文和著作,繼而擴大檢索主題,以“廣東、教師”為主題進行篇名檢索,共檢索出學術期刊論文306篇,碩士論文36篇。進而通過篩選,選出7篇和本研究相關性較高的論文和著作。關于粵派中小學名師的研究文獻評述如表2所述。
(3)關于“其他派名師”的研究
以“京派、教師”“海派、教師”“浙派、教師”為主題進行篇名檢索,鮮有相關文獻的研究。以“蘇派”為主題進行篇名檢索,共檢索出學術期刊論文131篇,碩士論文4篇。根據相關性與價值性兩個維度進行篩選,可供參考的學術期刊論文有47篇,碩士論文0篇。通過分析這些論文的關鍵詞,以出現頻次4次為節點過濾,可以看出對“其他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江蘇教育、蘇派教育、教學流派等方面。關于“其他派”的研究文獻評述如表3所述。
(4)關于教師群體特征的研究
以“中小學教師、群體特征”為主題進行篇名檢索,沒有相關論文和著作;以“名師、群體特征”為主題進行篇名檢索得到5篇相關論文,碩士論文3篇,沒有相關著作。繼而擴大檢索主題,以“群體特征”為主題進行篇名檢索,共檢索出學術期刊論文1105篇,碩士論文343篇,博士論文39篇。根據相關性與價值性兩個維度進行篩選,可供參考的學術期刊論文有62篇,碩士論文18篇,博士論文1篇。通過分析碩博士論文的關鍵詞,以出現頻次兩次為節點過濾,可以看出對“教師群體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長工作”和“高校校長”兩個方面。
①關于校長群體特征研究對象的選取
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出發選取相應的研究對象及樣本進行研究,分析了校長的群體特征,并得出了相應的結論。從學校所處的歷史時期來看,饒正慧分析了民國時期校長的領導特征,程斯輝分析了近代大學校長的特征等。從學校所處的地域來看,有學者著重分析了某個省份或地域的校長群體特征。比如,毛志秀以“齊魯名校長”首批人選為例,分析了山東省初中名校長的特征;張銳、陳濟分析了海南省高校校長的群體特征;鄧沖則從重慶市、四川省、陜西省和上海市4個區域大學領導的特征進行了實證分析;康萬棟以天津市名校長為例,提煉了名校長區別于一般校長的特征等。從學校所處的類型來看,柏美屹、朱萃就36所師范大學校長的群體樣本探討了校長特征;饒芬對以1978年以來“985工程”高校220名歷任校長為考察對象,探究其群體特征的內在結構和變化趨勢;邱昆樹、王一濤、石猛以438位民辦高校校長對我國民辦高校創辦者的群體特征進行了研究;周碩對地方高校即地方本科院校校長的群體特征進行了調查統計以及實證研究;周文錦以中職校長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校長領導力的特征。從學校的國別來看,耿有權、劉瓊以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度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為依據,對美國排名前20位世界一流大學校長進行了素質特征的研究;郭俊、馬萬華運用美國教育理事會的相關調查數據和訪談資料,基于履歷背景的視角,對美國大學校長的群體特征進行了實證研究。張淼以2018年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前20名為依據,分析了世界頂尖大學現任校長領導群體素質特征。可見,已有研究在研究對象的選取上,學者們從歷史時期、地域、類型、國別等維度,對不同的校長群體特征進行了分析研究,體現了多維度、寬視角的研究特點,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大學校長這一群體,研究的廣度及深度仍需拓展。
②關于校長群體特征結構及維度的建構
從哪些維度來分析校長的群體特征呢?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對校長的群體特征進行了理論建構。對于研究校長群體特征的一級指標一般包括校長的人口特征、教育背景、職業背景、學術背景等幾個方面作為一級維度。比如,饒芬認為將人口統計學特征、教育背景特征、工作背景特征、學術成就作為一級指標來分析“985工程”高校校長群體特征。周碩認為從校長的人口特征、教育背景特征、學術背景特征、職業背景特征四個維度出發,分析了地方高校校長的群體特征。魏克文通過從人口統計學背景、教育背景、學術背景和履歷背景等維度對少數民族地區大學校長群體特征進行分析。陳曉慶從人口統計學背景、教育背景、學術背景以及職業背景四個指標對師范本科院校校長群體特征進行了說明。賀敏娟、侯琛從人口統計、專業技術、教育背景、職業背景四個方面對我國民辦與公辦本科高校校長群體特征進行研究。可見,在關于校長群體特征結構與維度的研究中,著重強調校長人口特征、教育背景、職業背景、學術背景等方面具備突出表現。
③關于中外校長群體特征的比較及啟示
關于大學校長的群體特征的比較及啟示,國內外學界都已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如美國教育理事會六次全美大學校長的調查。國內也有較多學者對中外校長的群體特征進行了比較研究,其中藍勁松對23所美國研究型大學校長與15所中國研究型大學校長的學術背景進行了比較分析;張光進對中美大學校長的群體特征進行了探究等;牛維麟對世界一流大學校長的基本特征進行了比較。郭俊、馬萬華基于履歷背景的視角,對美國大學校長群體特征進行了實證研究,探討了美國大學校長群體的輪廓及啟示等。耿有權、劉瓊以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度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為依據,對美國排名前20位世界一流大學校長進行了素質特征的研究。關于中外校長群體特征的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中美兩國校長群體特征的比較分析上,其他國別的研究還比較缺乏。美國大學校長的群體特征的研究結果呈現:美國大學校長以中老年男性白人為主;美國大學校長以擁有人文社科領域博士學位的教授為主;美國大學校長以外部流動為主,職業經歷比較豐富等特點。研究美國大學校長的群體特征對中國大學校長的啟示是:要盡量選擇在多所大學有求學經歷的名校博士;重視“外部選拔”;適當增加文科校長的比例;注重校長人選的海外學習經歷等。關于“校長群體特征”的研究文獻評述如表4所述。
綜上,通過“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粵派名師”“其他派名師”“教師群體特征”為主要維度進行文獻檢索分析,可知,相關文獻對本研究的開展,提供了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的審視,提供了群體特征分析框架的借鑒,提供了與蘇派教育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提供了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和研究理論的啟發。
2.2 “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粵派中小學名師的群體特征”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與研究空間
以“粵港澳大灣區、教師、群體特征”“粵派、教師、群體特征”“廣東、教師、群體特征”為主題進行篇名檢索,均沒有完全吻合本研究的論文數據。可知,該主題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與研究空間,完全契合本研究的文獻總評(如表5)。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20年度一般項目“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粵派中小學名師的群體特征及政策啟示”(GD20CJY24)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