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浩
2023年以來,煙臺市國資委黨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聚力加強黨建引領,持續深化改革創新,提升服務監管效能,推動國資國企實現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藍色藥谷·生命島項目助力煙臺生物醫藥產業“拔節生長”
主要經濟指標逆勢增長。截至2023年底,煙臺市管(市直)企業資產總額達到5057億元、同比增長19.93%;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282億元、利潤總額231億元、凈利潤20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14%、7.56%、11.43%。其中,冰輪環境、東方電子各項重要經濟指標均實現了至少15%的增長;萬華化學、泰和新材、張裕等企業在行業整體表現平淡、盈利水平大幅萎縮的背景下,積極擴市場、調結構、抗風險,市場業績實現逆勢上揚,明顯高出行業平均水平,展現了煙臺國企的強大韌性。煙臺市管(市直)企業以占全省16市監管企業11%的資產總額創造了21%的營業收入、49%的利潤總額和58%的凈利潤。
項目支撐作用更加彰顯。總投資2193億元的200個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全年完成投資766億元、同比增長38.99%,引領打造的8個省級“雁陣形”產業集群持續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占比接近50%、位列全省第一。航天航空產業鏈各項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萬華新材料低碳產業園建設過半、乙烯二期全部裝置開工;國豐集團打造的藍色藥谷生命島二期封頂,東方航天港產業園7個項目竣工、10個在建項目加快推進,成功完成全國首次民營商業運載火箭海上發射,黃渤海新區產業園、棲霞泰和新材料應用產業園等新建園區扎實起步;藍天集團的海上世界、芝罘仙境、崆峒勝境等重點項目全力推進、多點突破,朝陽所城獲評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江銅國興項目順利投產,老嵐水庫具備蓄水條件;軌道交通集團爭分奪秒,以最快速度完成山海、德潤快速路首段開通,龍煙鐵路市域化改造、中醫院擴建等12個重點建設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雙招雙引”工作成果豐碩。引領市管(市直)企業充分發揮全市“雙招雙引”主力軍作用,綜合運用股權招商、基金招商、園區招商、產業鏈招商等方式,瞄準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在與國內500強、頭部企業合作的基礎上主動走出去,先后赴新加坡、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精準對接二十余戶境外企業,吸引更多境外資本參與,引進落地一批高質量外資項目。2023年累計引進項目63個、總投資額329億元。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全年招引本科以上人才4000余名,其中碩士、博士和海外人才有1000余名。
整體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啟動實施全市近年來最為系統、最廣范圍、最深層次的市屬企業優化整合,進一步壯大優質資產、剝離輔業資產、出清不良資產,聚力打造一批主責主業清晰、專業能力突出、治理結構優良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產業集團”。目前,市管一級企業數量由19戶調整壓減至“9戶市管+3戶市直”;各投資運營公司實現產業板塊、組織架構和股權層級結構的系統性重塑,企業集團總部部室全部壓減至10個以內,二級子企業合計從60戶壓減至29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為下一步發展積蓄了強勁動能。
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堅定不移深化現代化公司治理和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新的改革紅利不斷釋放:萬華化學獲評全國雙百標桿企業,入選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冰輪、泰和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分別獲評全國雙百企業、全國優秀科改示范企業;東方電子、密封科技入選全省科改示范企業;民士達成為全省首家北交所上市的國有企業,泰和興公司新三板成功掛牌;公交集團全面推行“三精雙提升、三零雙下降”目標管理,內部管理制度顯著優化。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2023年企業研發投入51.5億元、位列全省第一、同比增長18.2%;萬華人才中心投入使用,泰和新材國際創智中心開工建設,市管(市直)企業累計建立29個國家級和42個省級創新平臺,成為“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的創新高地。萬華第七代MDI技術、新一代TDI技術成功產業化,榮獲全省科技進步獎唯一的特等獎;東方電子建成全國首個投運的城市級虛擬電廠;冰輪“三新”收入占比超過70%,榮獲“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張裕產品一年內獲得金獎以上獎項200余項,行業領先地位不斷鞏固。
強化“全覆蓋”制度監管。圍繞黨的建設、公司治理、投資監督、業績考核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新出臺文件17項,著力打造立體式、多層級、無縫隙的國資監管體系。對125個現行國資監管制度文件和43個重點監督事項進行梳理匯總,形成制度文件匯編和重點監管事項流程圖,同時組織開展國資監管制度落實情況專項檢查,在國資國企系統營造“以制度促規范、以規范提標準、以標準抓落實”的濃厚氛圍。規范做好國有股東履職報告、議案辦理流程、評估項目專家評審等工作,審核董事會、股東(大)會223次,審議議案653項。
強化“全方位”協同監管。充分發揮外部董事、監管提示函、國資監管聯席會議、第三方審計等有效作用,推動管資本與管黨建、依法治企與從嚴治黨、出資人監督與黨內監督有機結合,國資監管大格局成效更加顯著。國資監管“云平臺”功能不斷完善,“三重一大”“一利五率”等專項監管模塊順利上線,平臺模塊優化升級工作持續開展,順利無縫接入山東通系統,實現信息化與監管業務的深度融合。組織國有企業認真落實《統計法》,依法配合、積極參與“五經普”工作。
強化“全過程”風險監管。完善違規責任追究制度體系,修訂完善相關監管制度文件,督促企業建立健全權責清晰、約束有效的經營投資責任體系。嚴密防范財務金融風險,優化升級財務風險預警監測體系,加強對企業債券、基金、擔保、借款等重點事項的精準監管。加強產權交易監管,健全完善權益類交易市場,對254戶參股企業進行摸底并提出分類處置意見。突出抓好虧損治理和層級壓減問題專項整治,79戶經營性虧損企業扭虧為盈、虧損面降低30個百分點,74戶需壓減層級企業中26戶完成壓減,均提前完成階段性目標、走在全省前列。著力提升國資國企本質安全水平,牢牢守住安全生產、社會穩定、意識形態、保密等“一排底線”。
黨的領導優勢持續轉化。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一體推進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檢視整改。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建立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首要責任”“第一議題”“第一課”制度,全部落實“兩個不低于1%”標準。深入實施“五星聯創”工程和“三爭三創”建功行動,打造黨建特色品牌6個、樣板黨支部27個、五星級黨支部51個。
國企社會貢獻持續增強。面對各級財政吃緊、融資渠道收窄的嚴峻形勢,引領全市國資國企勇于承擔起產業培育、園區建設、項目投資、擔保融資等大量艱巨任務,在關鍵領域的帶動力、影響力和托底作用充分體現。國豐集團、藍天集團、軌道交通集團等企業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克服困難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辦的一系列對區市資金支持、擔保反擔保等重點任務;裕龍發展公司緊盯“配套工程先于主體工程完工”任務目標,全力以赴搶趕工期,項目建設“次第開花”;公交集團安全運營里程1.2億公里,完成客運量2.2億人次,助力煙臺市成功創建國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交運集團在優化道路運輸服務的同時,推動金融服務、民用爆破等市場業務不斷做大做強;蓬長客港集團建成“智慧港口綜合平臺”,實現港口服務功能歷史性升級;鹽糧集團爭取近年來最大規模的省級儲備糧指標5.15萬噸。
服務企業效能持續提升。牢固樹立“服務就是監管、監管必須服務”的理念,研究制定2023年度市國資委服務企業十條意見,配檔確定的具體服務事項全部完成。深入落實服務企業專員制度機制,推進班子成員、業務科室聯系服務企業常態化、長效化,班子成員走訪聯系企業370多次,協調解決企業園區用地、市場開拓等急難愁盼問題27項。積極服務企業降本增效,搭建陽光國企采購服務平臺,節資率達到31%。積極助力鄉村振興,組織國有企業與鄉鎮基層共建國企黨建教育基地,與重慶巫山東西部協作工作積極推進。用心用力會同企業共同做好統一戰線、法治國企建設等工作。
健全領導機制。認真履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把廉政建設作為黨的建設和機關建設的重要內容,與其他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實。定期聽取工作情況匯報,分析研究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結合階段性工作總結,定期對執行民主集中制、重大問題決策、項目資金安排、干部任用、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等情況進行檢查,堅決杜絕作風問題發生。
健全教育機制。制定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工作要點、黨委理論中心組學習安排意見等文件,加強對意識形態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大對企業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的考核督導力度,堅決守牢意識形態陣地。鞏固完善政治理論學習、干部作風教育、領導班子述廉、講黨課等制度,班子成員認真做到“三個帶頭”,即帶頭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對照目標任務履行好“一崗雙責”責任;帶頭參加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線、堅守廉潔從政底線、遠離黨紀國法紅線;帶頭提高履職水平,樹立創新理念,提高工作成效。
健全監督機制。嚴格按照上級要求梳理排查風險點,細化制定工作措施,切實抓好廉政風險防控。落實經常性廉政談話提醒制度,把各種違規違紀苗頭和傾向性問題消除在萌芽之中。用心用力抓好巡視巡察反饋問題整改,建立“臺賬化管理、項目化推進、清單化銷賬”整改機制,細化整改措施1140條,修訂完善制度130件,確保整改取得扎實成效。加大政務公開、信息公開力度,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積極配合和支持紀委監委和巡察工作,堅持不懈把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打造“陽光國資·清廉國企”廉潔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