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郅 劍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實際承擔者,是直接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專業人員,對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教育的實際過程來看,教師是學校的主體,其在提高學校教學質量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新時代基礎教育深度改革發展的背景下,鼓勵教師不斷學習,就顯得尤為必要。現實中,教師學習是教師教育發展的邏輯走向,強調教師作為學習者在謀求自身專業發展中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即在意識到自身專業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的,在專業知識、觀念、態度、情意等品質方面的自我更新。近年來,終身學習思潮日益興盛,學習化社會的進程加快,教師學習得到國家重點關注。六年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相關文件,要求促進教師終身學習和專業發展,開展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2022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明確提出,支持在職教師學習深造,提升學歷。可見,促進教師學習已成為推動教師成為終身學習者的重要路徑。如今,人們意識到需要進一步了解教師的學習需求和動機,對教師實踐性學習進行深入研究,才能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針對性的建議。
教師學習是有意向性的練習,或者是因為環境和文化的間接影響,造成外在的和潛在的行為,包括思想、觀念、價值、態度等方面發生持久性的改變。最初,教師學習是伴隨著教師培訓、教師教育等出現的用語,并沒有形成獨立的研究領域。20 世紀80 年代初,教師學習這一術語才正式在文獻中出現。20 世紀90 年代,教師學習這一術語才被學術界普遍使用。事實上,教師學習和教師專業發展是彼此統一的。教師學習是教師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對此,學術界幾乎沒有異議。但許多學者在對教師學習這一術語的內涵理解上還是存在一些細微的差別。學者埃爾莫爾認為,教師學習是為了豐富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升教師的教學信念、能力和態度。學者劉學惠、申繼亮認為,教師學習主要指在一定人為努力或外部干預下的教師專業知識、能力的生長變化。學者張敏認為,教師學習是教師在自身努力或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專業知識和能力的獲得和生長變化。可見,教師學習是一個涵蓋性術語,強調教師作為學習者在謀求自身專業發展中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對學術界關于教師學習概念界定的理解,筆者將教師學習定義為:教師在自身努力或外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其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態度等方面得到成長變化的過程或活動。
實踐性學習是為學習者構建的一個動態的、開放的、交互性的學習平臺。實踐性學習的內涵由“實踐性”和“學習”兩個語素的意義構成,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加以闡釋。學者舍恩認為,當一個學習者進行實踐性學習時,他才會成為實際情景中的研究者,并在這種過程中獲得正式的和嚴謹的專業知識。學者汪麗梅、許淇淇、周尤、嚴莉認為,實踐性學習是教師培訓中突出實踐品性的學習形式。學者王林發認為,實踐性學習是以教育問題為教學載體進行教育實踐的活動,強調“知行合一”、側重“做中學”。學者趙啟芝認為,實踐性學習是在把職業實踐過程設計成學習過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情境中學生主要以實踐操作的形式進行的學習。通過對學術界關于實踐性學習這一概念界定的理解,筆者將實踐性學習定義為: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
通過對教師學習、實踐性學習的概念界定的探究、理解,筆者將教師實踐性學習定義為:教師以豐富專業知識、提升專業能力、更新價值觀為目標,通過觀察、體驗、交流、探究、反思、總結、調控、改進等一系列認知和行為過程,而開展的專業學習。
主體性。學習的過程是學習主體與學習內容相互作用的過程。沒有學習主體對學習內容主動的意義建構,學習是無意義的。從教師的視角出發,實踐性學習的對象——知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隱藏在書本之外。如何把零碎的、分散的知識轉化為教師易于理解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在實踐中體驗、思考。如此,才能促進其知識的生成和發展。
情境性。學習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把抽象的知識從教師傳遞給學習者,也不僅僅是一個基于個體的意義建構過程。學習是一個社會性、互動性、協作性的過程,是處于某一特定情境下的學習。其中,實踐性學習倡導學習者在實際情境中學習知識。在實際情境中,學習者的學習活動將與情境中的各部分產生關系。這些關系不僅是認知的關系,還是學習者與外部環境的關系。現實中,教師實踐性學習發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教師能夠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場景中運用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學習隱藏在問題背后的知識。
社會性。社會情境具有真實、客觀、具體、形象等特點,使得它就是一部生動的教材,具有教育力量。同時,學習者具有接受社會環境教育的主動性及心理要求。在參與實踐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置身于真實的社會情境中,既要注重對知識的學習,又要注重對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可見,教師實踐性學習具有社會性。
有助于幫助教師拓展實踐性知識。北京大學陳向明教授將教師的知識概括為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事實上,實踐性知識支配著教師的思想和行為,體現在教師的教育教學行動中,是內隱的,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知識基礎,在教師的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教師要想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需要不斷地積累實踐性知識。實踐性學習符合“知識來自實踐”的教師教育特征。現實中,教師參與實踐性學習,在做中學,完成帶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有助于其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實踐性知識,從而實現專業成長的目標。
有助于強化教師的學習自主性。教師實踐性學習是一種以教育問題為導向、以主動構建知識意義為過程的綜合性學習。在參與實踐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客體,而是作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具有高度的學習主動性,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愿意主動地同化知識,鍛煉實踐能力。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自主性,能夠進一步培養其責任感,進而讓其有足夠的動力將實踐性學習進行下去。
強化個人的學習觀念。學習觀念是一個多維的概念,涵蓋心理、情感和認知等諸多因素,是個人經歷、情感、心理及社會環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來說,教師的學習觀念不僅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還是教師是否成熟的重要表現。可見,強化教師的學習觀念,激發其學習積極性,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此,教師可以開展自主學習活動,閱讀《行動研究中教師的使用理論:以大班額小組合作學習實驗為例》《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生成》《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生成與發展機制研究:生活史的視角》《教師知識學:當代西方教師實踐性知識思想研究》《小學科學教師實踐性知識發展研究》等書籍,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養成主動汲取知識的習慣,加快構建實踐性知識框架,以便形成實踐性知識結構體系。
提供高質量的實踐性學習資源。教師因在性別、教齡、學歷等方面存在不同,導致在教育實踐中的學習目的和需求上存在差異。為此,學校可以采取多種措施,為教師提供高質量的實踐性學習資源,以便滿足教師的學習需求。
一是學校可以為教師提供必要的網絡學習資源,如為教師搭建實踐性知識共享平臺,讓教師能夠隨時學習相關課程,以便積累大量的實踐性知識。
二是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到校外實踐基地觀摩學習,讓其能夠檢視自身的不足,不斷拓寬教育視野,提升教育技能。
三是學校可以邀請教育專家舉辦專題講座,以激發教師的學習積極性。例如,針對教師認為教育理論遠離實踐的情況,邀請教育專家舉辦以“學習內涵與實踐路徑”為主題的講座,讓教師了解教育理論與實踐并重的重要性。
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教師學習共同體是教師為了共同的目標聚集起來的,教師之間不是從屬關系而是伙伴關系,這種扁平化的組織結構使教師在有效的學習中能夠建立起對學校的共同愿景。它是提高教師實踐性學習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基于此,學校可以積極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在教師學習共同體內,教師可以通過相互之間的學習、交流,研究涉及實踐性學習的相關內容,進一步認識到實踐性學習對個人專業發展的重要價值。

健全校級考核機制。完善校級考核機制對于提高教師實踐性學習的有效性至關重要。為此,學校可以制訂《教師實踐性學習考核標準》,將教師實踐性學習納入教師專業發展的考核指標之中,對教師實踐性學習情況進行考核。這一考核工作可以由教務處專門負責。教務處每月匯總一次教師實踐性學習考核數據。該數據與教師月工作績效指標相掛鉤,累積的考核數據計入教師學期工作綜合評價總分,以此督促教師提升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