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曄?李禮?劉青宜
摘 要 中等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技能型社會構建、個體多樣化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要堅持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實現功能定位優化,辦學規模適宜,辦學質量提升。從對接產業發展、促進中職自身發展、服務個體成長成才三個層面提出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建議:強化市域統籌,精準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專業大類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中職教育關鍵辦學能力;完善職教高考制度,暢通中職學生成長成才通道。
關鍵詞 中等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應然樣態;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4)04-0006-06
中等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F階段中等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產業轉型升級、高等教育普及、個體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等一系列新形勢,還面臨來自學生家長、研究者、社會媒體的質疑,有家長認為中等職業教育是“沒有前途的教育”,應當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取消中等職業教育;有研究者認為中等職業教育是“沒有吸引力的教育”,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便不再需要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中初級技能人才,建議調減中等職業教育規模;還有社會媒體認為中等職業教育是“沒有尊嚴的教育”,中職畢業生平均月薪為3000元,超過5000元的中職畢業生只占約10%,現階段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不高、社會認同不夠,要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待遇。面臨內外環境的變化,新時期亟需對中等職業教育進行再認識。
首先,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是一個教育問題,直接關系到教育體系的高質量發展和個人教育需求的滿足程度。其次,中等職業教育是一種“技能形成的制度”,與產業關系、勞動力市場甚至更廣義的社會政策聯系在一起,間接影響到勞動生產率、就業率、社會分層等。因此,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實質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要聚焦以下三個關鍵問題:要不要發展中等職業教育?要發展什么樣的中等職業教育?如何發展中等職業教育?
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價值意蘊
回答“要不要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這一問題,有必要從教育系統、社會系統和個人發展三個維度重新認識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價值。
(一)從教育系統看:推動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等一系列戰略目標,高質量教育體系理應是各級各類教育有機銜接、適應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的教育體系。中等職業教育作為高中階段教育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意義重大。
其一,中等職業教育是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的重任,多樣化是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應有之義。從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發展歷程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高中階段教育主要由普通高中組成,教育結構單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提升,20世紀80年代,國家層面明確提出實施“職普分流”政策,在該政策的推動下,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基本維持在1∶1,有力推動了高中階段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從20%左右一舉躍升到40%,優化了高中階段教育結構。1998年,在高等教育擴招的影響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逐年縮減,此時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也未有明顯增長。2005年以后,國家通過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出臺中職學生免學費政策拉動中等職業教育發展。隨著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增長,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也有了顯著提升。2021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1.4%。如果不堅持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那么將會變回普通高中一家獨大的局面,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的階段性目標也會遭到破壞。從國際高中階段教育發展看,發達國家高中階段教育均涵蓋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如德國實施雙軌制學制,分別在不同教育機構開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個體可以自主選擇接受不同類型的教育。美國實施單軌制學制,在綜合高中內開設職業教育課程。系統梳理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占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發現,從日本、韓國等國占比20%左右到捷克、奧地利等國占比70%左右同時存在[1],發達國家高中階段教育發展的經驗表明,中等職業教育是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哪個國家的高中階段教育是單一類型的,短時間內用政策去大幅度急速調整職普比例可能會引發重大社會問題。
其二,中等職業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2022年新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職業學校教育分為中等職業學校教育、高等職業學校教育”,從法律層面明確了中等職業教育作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F代職業教育體系在縱向上涵蓋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職業本科教育,任何一個層次職業教育的缺失,都會影響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完整性;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在橫向上與普通教育體系相互獨立又相互融通,彰顯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經濟社會發展既需要學術型人才,也需要技術技能人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離不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我國處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發展階段,亟需大量高技能人才,技術技能的積累性決定了高技能人才培養僅僅依靠某一階段職業教育是難以維系的,要通過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的接續培養,而中等職業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源源不斷為高等職業教育提供生源,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基礎。同樣,從世界范圍看,發達國家高度重視中等職業教育,在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的成員國中,平均有44%的公民參加過中等職業教育[2]?,F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發展離不開中等職業教育。
(二)從社會系統看:服務技能型社會構建
《職業教育法》明確職業教育發展的目的包括“建設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和技能型社會”。技能型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人人崇尚技能、人人擁有技能、人人樂于學習技能的社會形態。中等職業教育對于構建技能型社會意義重大,中等職業教育通過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推動技術變革這個鏈條實現促進個體社會流動、服務社會進步的功能[3]。
首先,中等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能人才的基礎。當下,社會上出現了一種中等職業教育不能適應時代需求、需要大力發展普通高中的傾向。這種傾向既忽略了個體多樣化的發展可能與發展需求,也忽略了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部分地區出現“技工荒”現象,就是勞動力結構不合理的直接體現。一方面,初、中級技能人才不足?,F階段我國處于產業轉型升級階段,仍需堅持發展實體經濟,制造業轉型發展需要大量服務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技能人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信息顯示,我國有100個面臨最嚴重勞動力短缺的崗位,其中41個在制造業,涉及焊接和汽車生產線操作等領域,中等職業教育責無旁貸。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不足。從人才結構看,我國高技能人才僅占技能人才總量的28%。從人才質量看,我國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30948.41美元/人,僅為美國的1/5,日本和德國的1/3[4]。中等職業教育處于職業教育體系人才供應鏈較為前端位置,直接關系到后續的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本科教育、專業研究生教育的人才供給,中等職業教育的穩步發展,有助于形成穩定的技能人才結構,源源不斷地為高等職業教育提供生源,服務高技能人才培養。
其次,中等職業教育能夠促進個體有序流動,優化社會分層。根據《中國百科大辭典(社會學)》中的定義:社會分層是指根據一定標準,把人民劃分成高低有序的等級層次[5],初中后職普分流更接近于社會意義的分層,無論有沒有中等職業教育,社會分層是真實存在、不可避免的,個體也會因為學歷層次不同進入不同的崗位,獲得不同的資源,獲取相應的社會地位。從受教育者這一微觀視角來看,現階段我國社會成員之間存在差序格局。中等職業教育為個體實現社會流動提供技能支撐,個體通過獲取技能,實現向企業流動、工作過渡、職位晉升、收入增加乃至階層跨越。從教育系統這一中觀視角看,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進入普及化發展的新階段。這意味著還有40%的學生直接就業,如果取消中等職業教育,這40%的學生沒有一技之長,極有可能被社會邊緣化,影響社會穩定。從經濟社會發展這一宏觀視角來看,中等職業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勞動者增收和貧困人口脫貧,進一步釋放人力資源紅利,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有利于加快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新時期中等職業教育的地位不可弱化、不能替代。
(三)從個體發展看:服務個體多樣化成長成才
中等職業教育在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它是學生在義務教育后實現多樣化發展的重要教育選擇,肩負著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成才通道的重任。
一是服務不同稟賦學生成長成才,促進個體個性化發展。高中階段是學生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精力有限、興趣有別、能力有異。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個體身上相對獨立地存在與特定的認知領域或知識范疇相聯系的八種智力,以傳統的智力觀為基礎的應試教育,主要集中在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數理推斷方面的評價,難以滿足不同稟賦學生的發展需求,而中等職業教育在服務個體多樣化成長成才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中等職業教育涉及19個專業大類,300余個專業,設有大量的實踐課程和選修課程,學習內容更具有針對性、靈活性和選擇性,可以對那些在普通高中教育中處于劣勢的學生實施“因材施教”,擁有適合自己的“跑道”。如果取消中等職業教育,將使得不同智力類型的學生只能接受同一性的普通高中升學教育,不利于不同智力類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還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二是服務不同群體的多樣化學習,促進個體職業生涯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是一種面向人人的教育,兼顧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一方面,中等職業教育面向適齡學生,為學生提供進入就業市場必要的高中階段教育和技術技能,促進學生就業。同時,也為學生提供接受高等職業教育乃至更高層次教育的通道。另一方面,中等職業教育除了適齡學生外,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新生代農民工、退役軍人、在職員工、失業人員、殘障人士等各類群體,都可以接受靈活多樣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實現就業以獲得相應的薪酬和社會地位。在全國職業院校的生源中,有7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而全國職業院校開設的1300余個專業和12余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鄉村振興的各個領域[6]。另外,中等職業教育還服務個體職業生涯發展,促進個體終身學習。伴隨智能時代的到來,終結型教育已經無法滿足個體職業生涯發展需求。中等職業教育有教無類的特點為個體終身學習提供了可能,可以服務個體轉崗轉業、技能提升等。因此,中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服務終身學習等多重任務,在技術推廣、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保障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
二、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應然樣態
教育的基本問題是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我國主張把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相統一[7]。在此背景下回答“新時期要發展什么樣的中等職業教育”這一問題,有利于明確中職教育發展的應然樣態?!堵殬I教育法》在法律層面明確職業教育是一種類型教育。因此,要在堅持中等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基礎上,從規模、質量和功能定位三個角度為中等職業教育畫像。
(一)中等職業教育規模適宜
中職辦學規模關系到高中階段教育結構乃至整個教育體系的結構。從2010年起,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持續下滑,截至2022年,全國中職學校(含技工學校)招生650.69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的40.71%。2022年5月,新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將原有表述“職普分流”改為“職普協調發展”,對高中階段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原有依靠政策強制推動職普分流,已經不適宜現階段中等職業教育發展需求,要跳出非此即彼的線性發展思維,職普分流要由目的轉向手段[8]。通過職普分流,確保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辦學規模適宜,最終達到職普協調發展的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中等職業教育作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必須要保持相對穩定且適宜的規模。
從教育系統看,要實現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堅持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并保持高中階段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規模適宜,滿足個體多樣化發展的需求。從社會系統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規模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不能簡單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確定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規模。一方面,對于一線大城市勞動力,由于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資源更加豐富,有更多家庭選擇接受普通教育,如北京、上海等地[9];但是,有些一線城市產業發達,相應地需要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的技術技能人才,有更多家庭愿意接受職業教育,如廣州等地。另一方面,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有些產業發展水平總體落后的地區對技術技能型人才吸納能力較弱,對于中等職業教育的需求較??;而有些欠發達地區亟需通過技術技能人才推動產業發展,服務鄉村振興,這部分地區應高度重視中等職業教育發展。
綜上,國家層面不再劃定職普比,允許各地根據經濟、社會、文化、人口等發展狀況,結合已有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規模,綜合考慮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統籌確定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確保兩類教育規模適宜。
(二)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
長期以來,受歷史、經費等因素的影響,中等職業學校布局不合理,辦學條件薄弱,校園占地面積、校舍建筑面積、專任教師、圖書館圖書等辦學關鍵要素均存在缺口,教師、課程、教材等質量不高,嚴重制約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達成量與質的統一,新時期要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辦學質量大體相當,兩類教育協調發展。
一是中職辦學條件全面達標。2022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實施方案》,指導督促各地全面推進辦學條件達標。各地在保留優質中職學校的基礎上利用淘汰、合并、轉型等舉措優化學校結構;通過加大投入、政策引領,確保中職學校在校園面積、操場面積、師資隊伍等關鍵指標上全面達標。通過上述舉措全面提升辦學條件,夯實辦學基礎。
二是中職辦學能力全面提升。一是建好專業,在專業設置上做到差異化、科學化、特色化,滿足區域產業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建好課程,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上適應中職學生學習需求,培養學生具有完整的職業行動能力、職業綜合素質和技術技能基礎。三是建好師資隊伍,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強化班主任隊伍建設,推動教學優質、管理規范。四是建好實踐基地,建成與行業企業深度互動,兼顧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雙重功能的實踐基地。五是建好教材,校企合作建設體現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的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教材體系。
(三)中等職業教育功能定位優化
理論層面,就類型屬性而言,中等職業教育為職業教育;就學歷層次而言,中等職業教育屬于高中階段教育,既連接初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對接人才市場和就業崗位,天然具有升學和就業兩種功能。實踐層面,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2020年全國中職畢業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約65%的中職畢業生升入高等院校繼續學習,其中約10%升入本科院校學習,中等職業教育升學比例逐年提高,現階段中等職業教育功能由單一就業導向轉向升學與就業兼顧。新時期,不能把中等職業教育的升學功能和就業功能對立起來,應該看到它們之間的共同基礎和內在關聯,升學的最終目標是就業,就業后也可以繼續學習,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將整合中等職業教育的升學功能和就業功能。教育的本質目的是培養人的活動,無論是中等職業教育的升學功能還是就業功能,其最終目的都是滿足個體多樣化發展需求,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真正實現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第一層含義是優化中職學校的“升學”功能,“升學”是指在職業教育體系內的升學。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崗位技術含量提升,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中職學校單一就業定位已不合時宜,但是如果完全以促使學生升學為導向,對學生的自主需求和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置若罔聞,那僅僅是對就業導向弊端的“矯枉過正”。不同于普通高中學生的升學,中職學生升學是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內的升學,要夯實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地位,暢通中職學生升入高職???、職教本科學校的通道。
第二層含義是堅持中職學校的“就業”功能,“就業”的內涵更加豐富。不同地區產業發展差異巨大,既需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也需要初、中級技術技能人才,堅持“就業”功能是中等職業教育的應有之義。新時期更多地區開始謀求由“制造”轉向“智造”,對于制造業企業而言,更大體量的技術操作環節和更高性能的機械化裝備也意味著更大的用人需求,使崗位更迭速度加快。在此背景下,中職教育兼顧服務個體初次就業和再次就業。中職生畢業后可以選擇直接就業,可以選擇進入高職專科學校或本科學校繼續學習后就業,也可以就業后再接受職業教育。
三、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實踐路徑
“社會科學所處理的問題關乎人生,關乎歷史,也關乎它們在社會結構中的相互交織?!盵12]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要在堅持中等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基礎上,從對接產業發展、促進自身發展、服務學生成長成才三個維度出發統籌謀劃。
(一)強化市域統籌,精準服務區域產業發展需求
2023年,我國有中職學校(不含技工學校)7085所,數量大,分布范圍廣,其中70%的中職學校屬于縣級管理,作為中職學校舉辦主體的縣區級地方政府,其財力、資源不足,對校企合作的統籌規劃、政策支持和考核激勵機制等都還不到位。這制約了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導致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強。因此,要提升中等職業教育統籌管理層次,由地市級人民政府統籌區域內中職教育資源,優化辦學定位。
一是合理確定辦學規模。各地市人民政府在全面摸清中職教育發展基本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區域人口結構、教育基礎、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合理確定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確保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二是優化中職學校布局。各地市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區域內中等職業學校布局,通過合并、劃轉等方式,優化中職學校布局,在規模合理的基礎上,精準服務區域產業發展需求。三是拓展中職學校多樣化功能。中職學校面向縣域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用“校園”把涉農專業學生培育成“準新型職業農民”;用“田園”把社會農民培育成有技術、懂管理、會經營的高素質農民,不斷壯大新時代農民隊伍,促進鄉村振興發展。中職學校面向市域建立社區分學院,可設立安全生產培訓中心、管家家政培訓學校等機構,構筑“一主多元”繼續教育培訓體系,充分發揮其提升市民素質的作用。
(二)創新專業大類人才培養,提升中職關鍵辦學能力
中職學校就業與升學兼顧的功能定位,促使中職教育從原來僅關注學生的職業技能轉向關注學生未來發展所必需的綜合素養,文化基礎課程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是銜接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基礎,職業技能則是學生就業和謀生的主要資本,因而文化基礎和職業技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不再拘泥于傳統模式,可按照教育部印發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建立基于專業大類的培養模式。
一是設置模塊化課程。改變原有基于專業設計課程體系的傳統,基于專業大類設置模塊化課程,由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和綜合課程模塊三部分構成。開足開齊語文、思想政治、歷史課程,按照國家課程方案有關要求開設公共基礎課程,夯實學生文化素質。根據不同專業大類人才培養需求,開設專業大類基礎課程(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方向課程(專業實踐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技術技能。開設創新創業實踐、校園文化、職業資格與技能認證等選修課程,致力于拓展中職學生綜合素質和通用能力,為學生的全面多樣化發展提供良好學習平臺并奠定扎實基礎。二是打造教師專業共同體。通過制度建設讓專業教師深入企業一線實踐,提升實踐能力;建立教師定期輪訓制度,讓教師接受新知識、新技能與新工藝培訓,縮短教師技術知識體系的更新周期。三是開發一批優質教材,為實現升學與就業兼顧的辦學定位,用好中職語文、思想政治、歷史三科統編教材,建設一批優質公共基礎課程教材,全面夯實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聚焦產業發展和民生發展亟需專業,引進行業企業專家、高水平高校專家等,開發一批優質專業課教材。
(三)完善職教高考制度,暢通中職學生成長成才通道
技術技能的積累性決定了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具有漸進式、生發式、建構式、經驗式的規律。因此,僅依靠普通高中畢業生接受三年高等職業教育難以培養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要依靠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銜接貫通培養高技能人才,這就需要建立職教高考制度這一專門技術人才接續培養的制度和通道。近年來,職教高考錄取人數占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比例,從2014年的約20%增加至2023年的60%以上,成為高職院校招生的主渠道[11]。國家層面應加強頂層設計,由各省根據區域發展需求,確定考試對象、考試內容、考試錄取規則等,實現學習者自身智力類型與教育類型適配的公平性追求。
一是考試對象方面。中等職業教育面向多樣化生源,相應的職教高考要面向中職學校畢業生,也要面向普通高中、技工學校的畢業生、下崗工人、退役軍人、新型農民等。二是考試內容方面。從“考學一致”轉向“學考一致”,從注重學科內容選拔轉向注重學生文化素質和操作性技能考核。具體包括學業水平考試和選拔性考試,學業水平考試內容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大類基礎理論課,要達到一定的標準;選拔性考試以“文化素質+技能考試”為主,文化素質考試由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替代,重點開展基于專業大類的職業技能考試,各地要建立與之配套的考試題庫、標準化考場。三是考試錄取方面。不同于只關注遴選少數學術人才的“選拔性”考試,職教高考更強調根據學生志愿按照專業大類統籌組織實施測試,由“齊步走”向“個性化”轉變,設置多元錄取標準,在以職教高考成績為主要依據的基礎上,將各類職業技能大賽、發明創造、工作經歷和實踐經驗等納入評價范圍,突出職教高考的類型特征。
因此,新時期要解決的不是要不要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問題,而是要解決如何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問題。要在整個教育系統乃至社會系統中動態謀劃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否則不僅會造成中等職業教育規模的縮減,還將會直接影響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全局,并關系到整個教育系統乃至社會系統的穩定。
參 考 文 獻
[1]和震,汪冰冰.職普比爭議的多視角分析與政策建議[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2(3):73-82.
[2]李玉靜.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困境與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8(10):1.
[3]張海東.社會質量研究理論、方法與經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0.
[4]包松婭.為鄉村振興激活“人才引擎”[N].人民政協報,2022-09-24(2).
[5]劉曉.建設技能型社會培養高技能人才[N].中國青年報,2022-05-06.
[6]中國百科大辭典編委會.中國百科大辭典(社會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30.
[7]王希勤.教育的全面性[J].中國高教研究,2023(9):3-8.
[8]金星霖,石偉平.論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J].現代教育管理,2022(8):102.
[9]胡新,楊燕英,遲香婷,等.推動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路徑選擇——來自不同職業教育類型回報差異的證據[J].宏觀經濟研究,2022(1):146-160.
[10]C.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M].李康,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99.
[11]教育部: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更加完善[EB/OL].[2022-09-15][2023-11-07].http://edu.people.com.cn/n1/2022/0915/c1006-32526768.html.
The Value Connotation, Necessity and Practice Path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Xu Ye, Li Li, Liu Qingyi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a skilled society, and the diversifie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chiev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optimization, appropriate scale of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 research clarifie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docking wit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self-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erving individual growth, and the material measures include: strengthening urban coordination, and accurately serving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enhance the key educational capabiliti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and facilitat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ype positioning;? expected state; practical paths
Author? Xu Ye,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th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Textbook Research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029); Li Li, Senior Engineer at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of Wuhan Software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Liu Qingyi, Xuch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