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電影挺火,叫《年會不能停》。一小企業HR問老板,今年的年會還開嗎?老板回復,不開散伙會已是萬幸。
眼下,中小微企業都成了“新三產”——“減產、停產、破產”。新增市場主體數量直接反映著經濟活躍程度,而其背后的邏輯來自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人間正道是滄桑,滄桑背后是傷疤;有了疤痕無瑕疵,因為還要往前趕。這就是企業家們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
對一家企業來講,看得見的是掙錢賠錢、得意失落,而看不見的是價值升級、深度扎根,以及自我確認的拉伸容量。企業的長期主義定力和可持續增長,一般來自科技附加值、管理附加值、資本附加值,在這些比較優勢外,或可再加一個附加值,叫精神附加值。
前階段,我的一個老同學問我要一位投資人的微信,想讓我幫忙撮合一些融資,創業三年,維持不破產就行。可那位投資人卻說,實在抱歉,愛莫能助。作為低附加值的制造型企業,這不是找賽道的問題,而是自身出現了“三囧”。一是“事囧”,依靠存量競爭,沒有定價權,在應收賬款上一定會出問題;二是“人囧”,缺少具有專業素質的人力資源;三是“我囧”,創始人的領導力到了天花板,心愿不足、心量太窄、心力太乏。
世間萬物皆有因果,你種不下高質量追求之“因”,必然沒有高質效之“果”。最近聽過一句新出爐的歇后語,叫“大媽圈外跳舞——瞎蹦跶”。細想還真是那么回事兒,一個人在樓下跳廣場舞,可能嗎?進了大媽群,再冷的天也跳得熱火朝天,這就是一起鏈通的協同效應產生的化學反應。
這種協同可以推延到新發展理念上:創新是動力,協調是方法,綠色是模式,開放是途徑,共享是目的。企業都在尋找“藍海”,因為“紅海”里你跑贏了競爭對手,卻可能輸給了時代。時代總會把獎杯更多地獎給最大帶寬的“共生型組織”,現在有一個新詞叫“鏈通力”。你鏈通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你未來能走多遠。比如當下比較流行的央地合作鏈、金融助力鏈、產業生態鏈、科技成果轉化鏈、數字升級鏈、法律維權鏈、展會擺渡鏈,等等。
中小微企業尤須提升從低生態位鏈通到高生態位的能力。沒有鏈通力,價值就會失重。正所謂物種共生,鏈通起來,才更有利于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