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霞 孫敏之
人才是推動科技發展的關鍵力量,也是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量”。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國內絕大部分企業加入了數字化轉型的行列,對人才的數字技能要求也相應提高。于是,在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操過程中,數字化人才短缺就成為企業面臨的一大痛點。因此,企業應做好數字化人才需求分析,厘清轉型過程中遇到的人才困境,進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構建起強大的數字化人才隊伍。
F集團是一家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過去二十多年里,F集團進行了大量關于信息化、數字化的探索,在管理方面建立起完善的標準化流程,這也為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2022年10月開始,F集團經過一系列前期準備,正式落地運行數字化轉型。第一階段依托supOS工業操作系統,將集團原有的全部數據嫁接到工廠業務系統的數據底座上。當該階段工作完成后,F集團的組織架構從原來的289人降至145人,實現了人效的大幅提升。同時,集團還建立起各種應用,打通企業內外流程,實現企業運營的全面數字化管理。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F集團主要面臨兩大挑戰。一是數字化轉型方案的挑戰,這也是汽車、家電、高科技等行業企業都需要面對的難點,因為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沒有一套現成可用的解決方案,只能將企業經營過程中積累的經驗轉變成數字化方案,然后通過數字中臺的加持,將數據與一些功能性軟件嫁接起來。第二個痛點的核心就是一個字——人。傳統制造業對人的基本要求是“有經驗”,靠的是豐富的經驗和個人能力,但經過數字化改造后,企業原來對產業工人所要求的那些優點不再適用,甚至出現“經驗越豐富,與數字化運轉的矛盾就越大”的困境。F集團完成第一階段的數字化轉型后,人員編制減少了一半,而且現有人員的80%已不是原班人馬,其中決策層、經營層人員的更換率更高。數字化轉型為什么需要“大換血”?對此該集團董事長一語道破原委:“原團隊當中的數字化人才有限,而且我們設想的是市場上的數字化人才、數字化產業工人是非常充沛的。但事實并非如此。”數字化人才的匱乏,使得轉型中的F集團一度處于煎熬之中。
和F集團一樣迫切需要數字化人才的企業不在少數。2023年“中小企業數字人才發展論壇”發布的《中小企業數字人才發展報告》顯示,在企業招聘員工時,31.7%的企業技術崗要求求職者具有數字技能;42%的企業對技術崗和部分非技術崗的求職者均有數字技能的要求;有18.9%的企業表示數字技能可作為加分項;僅7.4%的受訪企業表示目前對求職者的數字技能尚無要求。
從人才需求的行業分布來看,中小企業數字人才需求主要集中于互聯網、游戲領域和機械、制造行業。近五年來,機械、制造行業中小企業數字人才占比持續增加。從人才需求的崗位類別來看,電子、儀器、自動化、人工智能、半導體、芯片崗位的數字人才需求日益旺盛。可見,企業為了快速實現數字化轉型,在很大程度上需依賴掌握核心技術的數字化人才。
筆者對江蘇省范圍內的200家不同行業企業進行了調研,初步了解了該省企業數字化人才的大致情況(見表1)。
在參與調研的企業中,只有4%的企業表示數字化人才充足;15%的企業表示現有數字化人才能夠初步滿足基本人才需求;而59%的企業表示,在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數字化人才短缺甚至沒有數字化人才。在數字人才獲取方式上,外部招聘和內部培訓占比達89%,而通過校企合作或獵頭公司推薦等方式獲取的人才則十分稀少。從最短缺的數字化人才類型來看,數字化經理人和數字化戰略領導者占比較大,說明企業普遍缺乏真正推動數字化轉型落地生根的專家。這也體現出制造業企業轉型對數字人才的需求迫切。
數字化人才廣泛分布于企業各個崗位之中,既包含傳統的通訊技術人員、業務部門中的信息系統專業人員,也包含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后橫跨各組織職能部門的新型角色,例如數字化營銷專家、產品經理人等。加快中小企業數字人才培養已是大勢所趨。
●加大數字化人才供給
“我希望在企業做數字化轉型的時候,社會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多的人才資源,如果有這樣的社會基礎,可能企業在轉型時的容錯率更高,數字化發揮功效、獲得效益的時間節點也會來得更快。”寧波八方集團董事長毛奇峰的想法代表了廣大企業家的呼聲。因此,政府層面應加大對企業數字化人才引進及培養的扶持力度,推動產學研合作,激發當地人力資源服務公司、行業協會等第三方機構參與到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人才供給鏈條。梳理重點領域緊缺人才清單,通過國家人才庫和獵頭公司組建數字經濟高端人才引進小組。對能力突出的海內外高端人才和技術創新管理人才進行重點追蹤。通過采取強化中小企業引才、育才、留才的政策環境,加強中小企業數字人才培養的公共服務。比如,合肥通過舉辦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研修班,建設人才實訓基地,助力中小企業培育專業型、復合型人才;蘇州通過建設完善數字技術人才市場、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以及人才集散地,不斷加強中小企業數字化服務人才供給;武漢聚焦試點行業,引進、培訓和認證一批既懂行業又懂數字技術的數字化轉型專家;長沙強化產學研合作,加強職業人才培訓,打造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聯動的人才培養機制。

企業層面,要做好數字化人才盤點、評價、識別工作。在滿足核心素質和基本能力的前提下加強對專業人才的甄選,為人才提供深造機會;通過競聘、跨崗選拔等方式優化人才配置,提高人才效能;在人才盤點的基礎上梳理崗位人才需求量,通過校企合作等渠道招攬優質人才,引進高端數字化人才。
●提升數字化人才培養質量
2022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首次標識了97個數字職業。其中,在第二大類“專業技術人員”當中增設了“數字技術工程技術人員”小類,下設智能制造、大數據、區塊鏈、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等13個數字技術職業。數字化技能型人才已經成為企業轉型的關鍵。因此,本地高等院校應以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課程建設為核心,注重高技能人才的跨界培養和聯合培養。鼓勵優秀企業家和數字技術人才以導師的身份走進課堂,彌補現有高等院校師資隊伍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鼓勵本地科研機構與企業廣泛合作,通過構建數字化產學研人才培養基地、實訓基地,發揮企業在數字技能人才培養設施條件的優勢,借助科研機構高端前沿的研究特色,打造學徒制、訂單式多元化育人方案,為區域數字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產業人才。
企業應關注客戶需求的變化,做好內部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一方面,要不斷創新思維和工作方式,做好市場現有客戶數據統計分析工作;另一方面,要借助外部力量,打通人才發展和補給通道,利用優秀的數字化技能人才推動企業變革。
●夯實基礎,立足產業實際
以江蘇省為例,該省二、三線城市占比較高,傳統產業規模龐大,縣域特色產業和重點產業集群是其經濟增長的亮點,因此,推動縣域特色產業數字化轉型與重點產業集群相融合是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縣域經濟主要依靠各地方政府調控,出臺一系列利好政策,降低企業轉型中的各類門檻,幫助企業快速完成數字化轉型工作,形成縣域內企業數字化規模效應。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可參考智慧型城市建設的成功案例,將民生服務、社會發展與數字化建設三者融合,助力區域數字化產業。同時,在數字化發展過程中,不斷引進高技能人才,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為實現數字化產業良性循環發展奠定基礎。
人才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智庫資源,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在數字技術全球化發展的今天,能夠率先彌補數字人才缺口的企業,必將獲得人才競爭優勢,并在市場競爭中占據領先地位。
作者1單位 蘇州托普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2單位 南京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