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嘉鴻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使組織與個體的關系發生了改變,出現了“新組織”與“強個體”的特征,傳統的組織管理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下新一代年輕個體的需求,個人在數字化技術的影響下逐漸變成強調“個體價值”的“強個體”,而這樣的變化也為組織帶來了新的挑戰,能夠適應變化,才能在當今數字化經濟體制下獲得新生。這樣的變革影響著所有的組織,而社會組織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著人員短缺與流失等情況,加入社會組織中的員工希望能夠實現自身價值并服務社會,但這不意味著員工對組織沒有要求。根據《2022年度公益行業薪酬與人才實踐調研報告》中的總結,社會組織中的員工通常希望組織能夠提供一定的義務和福利,以便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同時也更好地實現個人和職業發展。社會組織想要留住人才、不斷發展,更加需要平衡好組織的發展與個體之間的關系,適應數字化時代下人們工作方式、個人需求的轉變,主動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將數字化技術作為手段,契合“強個體”新的心理契約需求,從而脫穎而出,真正轉變為“新組織”。
通常員工與組織之間存在一定的契約責任,這體現在兩個方面:正式的契約關系與非正式的、未公開說明的心理契約。心理契約(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指個人和組織之間非正式的、隱性的期望和承諾,這些期望和承諾通常不會在正式的勞動合同或法律文件中明確規定。這些期望包括員工對組織的期望,如安全感、公平待遇、成長機會、認可和獎勵,以及組織對員工的期望,如工作績效、忠誠度、自我發展和適應能力。在《2022年度公益行業薪酬與人才實踐調研報告》中提及,目前人才流失類型可分為“薪資驅動型”與“成長驅動型”,這也正與心理契約的兩大分類,即經濟型心理契約與關系型心理契約相契合,前者指員工看重物質實體類的內容,如薪資水平;后者指員工注重精神類的內容,如個人的發展和成長。社會組織想要留住這些離職者似乎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其中不乏社會組織發展和管理不健全等因素,各類條件與員工的期望(心理契約)之間存在差距,進而引發員工出現心理契約破裂等情況,導致負面結果。
當今社會新一代員工的成長環境與過去不同,他們更加關注自我價值的體現。以往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員工注重經濟型心理契約的滿足。但在今天,新一代員工卻更為關注關系型心理契約是否得到滿足,即“他們不再致力于成為一個組織人,而是想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這一方面,社會組織中的員工表現得尤為明顯。加入社會組織的個體,首先致力于公眾和公益事業,對于經濟型心理契約的滿足要求本就低于其他組織個體,他們以個體的期望作為主導,對自我實現有著較高的期待,同時作為社會組織中的一員,他們更關心自我身份的體現,關心組織的價值觀、氛圍和承諾是否能讓自己創造更多的價值。面對這一類“新個體”,社會組織能否及時改變管理思路,滿足其心理契約,成為當下一個重要的話題。
隨著“數字經濟”的熱潮襲來,數字化技術越來越滲透到員工管理的各個方面,這給新生代員工的心理契約需求的滿足帶來了希望:
1.數字化技術使得遠程辦公成為可能,員工可以更加靈活地選擇工作地點和工作時間。這種靈活性能夠增加員工的工作滿意度,符合員工尋求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心理契約。
2.組織利用數字化技術提供在線培訓和學習資源,幫助員工不斷提升技能。員工期望組織提供培訓機會,數字化技術滿足了這一心理契約,使員工感受到組織對他們職業發展的關注。
3. 數字化技術提供了各種在線溝通工具,促進了組織內外的透明溝通。組織能夠更及時地與員工分享信息,提高決策透明度,滿足員工對公平和公正的期待,強化員工心理契約。
4.數字化技術為實時數據收集和分析提供了便利。通過數字化工具,組織可以更準確地評估員工績效,并提供及時的反饋。這符合員工期望得到公正評價和認可的心理契約。
5.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員工更關注個人數據的隱私和安全。組織需要確保員工的個人信息受到妥善保護,滿足員工對隱私保護的心理契約。
6. 數字化技術為員工提供了更多參與組織決策和項目選擇的機會。組織可以通過在線調查、意見征集等方式,了解員工的期望和需求,增強員工對組織決策的參與感,符合心理契約的期待。
社會組織與數字化技術的結合正在不斷深化,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會組織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管理員工,進而滿足員工心理契約的案例:
案例一:Oxfam(樂施會)是一個國際性非政府組織,致力于解決貧困、不平等和社會不公正等全球性問題。以下是其在數字化技術應用方面的具體實操:
1.在線培訓和發展。Oxfam 利用數字化平臺提供各種在線培訓課程,幫助員工不斷提升技能。員工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在線課程,提高自身職業能力。
2. 虛擬團隊協作。Oxfam 的團隊遍布世界各地,他們使用虛擬協作工具,如在線會議、共享文檔和項目管理軟件,促進了全球團隊的協同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3. 內部社交網絡。Oxfam 建立了內部社交網絡平臺,使得員工可以分享項目經驗、互相學習,增強了員工間的交流和合作。
4. 實時反饋和績效管理。通過數字化平臺,員工可以隨時接收來自領導和同事的反饋,有助于更及時地調整工作方向。數字化系統也提供了詳細的績效數據,幫助員工了解自身表現。
5. 員工福利管理。Oxfam 利用數字化系統管理員工福利,包括健康保險、假期管理等,提供方便快捷的員工服務,增強了員工的滿意度。
借助數字化技術,Oxfam實現了對員工的客觀評估,并可以及時判斷員工的心理契約動態發展情況。Oxfam發布的2022年度總結中,在這里工作過的員工(包含志愿者)表示:組織提供了足夠的技能培訓機會,并且工作氛圍輕松,即使是無薪工作也令人感到愉快。目前,加入Oxfam的全球志愿者已經超過2萬名,其中包含196名簽有長期契約的員工,有41人服務時間超過十年以上。
案例二: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是一個國際性的公益組織,致力于改善全球兒童的生存、保健、教育和權益。以下是其在數字化技術應用方面的具體實踐:
1.UNICEF 使用數據分析工具來評估項目的影響。這種數據驅動的決策幫助組織更好地配置資源,提高了項目的實施效率。
2.提供在線培訓課程,使員工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學習新知識和技能。同時,還建立了內部知識庫,鼓勵員工分享專業知識,促進組織內部的知識共享。
3.UNICEF 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公益宣傳,分享項目進展和兒童權益問題,不僅提高了公眾對組織的認知度,也鼓勵了員工對組織使命的認同感。
4.建立了員工反饋渠道,鼓勵員工提出建議和意見。組織領導在制定決策時,充分考慮到員工的聲音,加強了員工的參與感。
5. 打造家庭友好型工作場所,UNICEF致力于建立家庭友好型工作場所的政策,采用諸如在家遠程辦公等措施,給與員工靈活的工作時間安排。
借助數字化技術,UNICEF在招聘員工時,也更加注重跨專業人才的選用,具備一定軟件背景的候選人可以積極參與數字化轉型,從而更好地借助數字化技術幫助自身成長與組織發展。
案例三:上海華新殘疾兒童康育院成立于2004年,是一所專門為自閉癥、腦癱、智力低下、多動癥、抽動癥等中樞神經系統問題特殊障礙兒童提供特殊教育、心理治療、康體訓練的非營利性醫療康復機構。通過積極與31會議公司的合作,采用31美加云平臺基本能夠實現組織的數字化智慧管理:通過活動數據統計和分析功能,醫療機構可以深入了解患者、志愿者等群體對活動反饋情況,從而優化活動策劃、評估活動效果,并為未來的慈善活動提供改進方向。除了活動管理外,數字化手段還應用于志愿者申請和管理,提供便捷的志愿者招募渠道和智能化的志愿者管理系統,以進一步促進醫療機構與志愿者之間的合作,共同推動康復事業的發展。同時,通過網站和微站等平臺展示活動信息,非營利醫療機構的品牌形象得到加強,公眾的認知和支持也得到提升。
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社會組織將能夠更加智能地運用數字化技術,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實現更精細化的員工管理。個性化的學習路徑、自動化的績效評估、智能化的員工支持系統將成為可能,為員工提供更個性化、高效的服務。
作者單位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 特殊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