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紅軍
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文化機構,通過展覽、教育活動和互動體驗等方式,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和文化價值觀,在科普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國家相繼出臺《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2016)、《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2020)等相關文件的背景下,圖書文博系列也出臺了職稱改革的指導意見,高校圖書文博系列開啟新一輪的職稱制度改革,這對提高科普工作者能力、促進人才隊伍建設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改革基本原則
改革遵循堅持師德為先、堅持服務發展、堅持遵循規律、堅持科學評價和堅持開放創新的基本原則。充分體現高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明確高校圖書文博的服務定位和行業特點;引導評價更加科學客觀,評價體系多元,重實際業績,重服務貢獻。
●業績條件設定
立德樹人方面: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品德高尚,遵紀守法,廉潔自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人師表,師德高尚,在本職工作中積極發揮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作用;秉承“以人為本”服務宗旨,愛崗敬業,努力工作,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甘為人梯、無私奉獻,在本職崗位上成績突出;嚴格遵守工作紀律、樂于奉獻,無教育、管理、服務、安全等方面的負面事件發生且無服務對象有效投訴等。此方面條件的設定,充分體現了師德為先的原則,同時,對重大責任事件和讀者或觀眾投訴零容忍,相當于一票否決。
科學研究方面:晉升副研究館員要求發表高質量研究論文3篇,研究館員要求發表高質量研究論文5篇。論文數量上降低了以前要求副高核心期刊(北大版)發表4篇論文、正高核心期刊發表6篇(其中1篇必須武大版A+)論文的標準。雖然不要求論文必須發表在核心期刊上,但不等于對論文質量降低要求,在評審中要加大對論文內容和質量的考察力度,同時還規定,在行業頂級期刊發表具有重要價值論文的,可酌情降低研究論文數量要求,改變過去看數量、看刊物的一刀切做法,因為并非所有有價值的優秀論文都發表在核心期刊上。這充分體現了不唯論文,但又不是不要求論文的科學評價原則。
服務貢獻方面:立足本職崗位,為校內外讀者提供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優質服務;參與圖書文博公共事務管理,能夠溝通、協調、解決圖書館、博物館或學校的重大問題;能夠承擔本單位急難險重任務,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對圖書文博管理、服務、發展建設做出突出貢獻;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在完善管理模式、創新服務模式、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做出重要貢獻;在國內外重要會議上交流發言,或相關行業協會擔任職務并發揮積極作用,提高學校聲譽和知名度。此方面條件的設定,鼓勵館員參與公共事務管理,拓展職稱評定學術論文和科研項目以外的業績條件,充分體現了全面評價、綜合評價的原則,有利于調動館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對過去唯論文、唯項目的否定。
●申報材料撰寫
申報材料方面,改變了過去填寫任現職以來的業務自傳,羅列相關科研成果的簡單方式,申報人可以圍繞立德樹人、科學研究、服務貢獻三方面撰寫代表性案例,也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自行選擇符合規范的代表性案例,每個方面案例不超過3項,案例總數不超過9項。每個案例要有代表性成果作為支撐材料,不允許空泛表述。代表性成果除了研究論文、科研項目、出版著作等傳統形式外,本次改革予以擴展,可以支撐案例的成果均認定有效,如工作研究(調研)報告、工作技術方案、組織或籌備重要會議、應邀重要會議報告(講座)、會議論文、相關新聞報道、榮譽證書、聘任證書等。這些形式的成果在以往的職稱評審中是不被考慮的。
●評價標準呈多元化
過去評價標準主要側重科研業績,論文多者占優勢。新的評價標準把立德樹人、服務貢獻與科學研究看成同等重要,并列考察,要求立德樹人、服務貢獻必須有相關案例,從而改變專心寫論文才是硬道理的認識,引導館員自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關心圖書文博的建設和發展,積極參與單位公共事務管理,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對推動館員為廣大師生讀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起到積極的作用。
●成果認定更加客觀
新的評價標準對論文等科研成果的認定不僅限于圖書文博專業,館員依托自己的專業背景撰寫的相關學術論文、從事的相關研究視為有效成果,改變了過去圖書文博專業以外的成果無效的苛刻限制。同時,成果認定形式的擴展也更加客觀合理,調研報告、黨政材料、會議論文、技術方案等也可以納入服務貢獻案例中作為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成果,使無暇忙于更多論文的館員也有相應的業績提交。國外大學館員的學術成果認定形式不拘一格,除發表論文、出版著作外,還包括書評、專利、書目索引、視聽資料、講稿教案等。
●激勵作用明顯增強
由于改革前圖書文博系列高級職稱評審科研業績條件同教師、實驗等系列一樣,由學校統一制定,館員普遍感覺論文要求偏高,圖書文博相關學會類科研項目和獎項視為無效成果,導致連續多年沒有館員符合申報條件。改革后的評審條件,業績成果多元,成果內容不再局限于圖書文博專業,以前發表的非核心期刊論文也視為有效,夠入門條件的館員明顯增多。執行新的職稱評審標準的三年中,圖書文博晉升研究館員1名,副研究館員7名。圖書文博館員們由此看到了希望,工作中有了干勁,科研上有了信心,職稱制度改革的激勵作用十分明顯。
●簽訂續聘協議
職稱終身制使晉完高級職稱的館員在工作上、科研上熱情降低,失去繼續努力的動力,不利于職業生涯發展。通過對10名副研究館員的調查發現,晉職稱前5年發表的論文數為121篇,晉職稱后3年發表的論文數僅為6篇,只有2名副研究館員晉職后有論文發表。根據人社部、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崗位設置與聘任管理的指導意見》中“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相關精神,學校要求自2022年起組織開展新晉升的高級職稱人員稱簽訂聘期協議,并按照協議進行考核。按照學校要求,圖書文博系列研究制定新晉升高級職稱崗位協議,設立合理聘期,從立德樹人、科學研究、服務貢獻三方面規定聘期內的任務,明確量化指標,并在聘期內進行期中和期末考核。期中考核認定為完成質量差、預期不能完成聘期任務的人員,或期末考核不合格的人員,取消聘任資格,調整相應崗位的待遇。
●建立綜合評價體系
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相關部門發布的圖書文博職稱改革指導意見均體現了分類評價原則。例如,“操作型”圖書館員,著重考察其工作業績,突出其實際操作水平和解決問題、創新方法的能力;“學術型”圖書館員,著重考察其學術水平、學術影響、研究能力及應用效果;長期在基層一線從事文博工作的館員,可適當放寬對學歷的要求,而從事的工作實踐性、操作性強、研究屬性不明顯的文博館員,可淡化或不作論文要求。本次職稱制度改革沒有深入思考細化此方面的內容,還存在用一套標準評價不同崗位館員的情況,在后續實施中需要積極探索,不斷完善,并且建立同行學術評價、用戶評價、社會評價和單位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
●實施評聘分離
高校圖書文博職稱評聘不分是普遍現象,職稱與待遇結合過于密切,形成職稱與崗位職責分離、低職高配、高職低配的倒掛局面。職稱的評聘分離,讓“評”作為學術水平的認證,“聘”作為崗位能力的體現,崗位聘任以實際工作能力和水平為標準,職稱級別可以作為崗位聘任的一個參考條件,不同崗位享有不同的薪酬待遇標準,而不完全取決于職稱的高低。例如山東省明確在2021年提出高校教師職稱實行聘期管理,按照“以崗定職、崗變職變”的原則開展自主評聘。對于高校圖書文博系列而言,實行職稱評聘分離不能以一己之力,要依托學校綜合改革逐步完善實施。
作者單位 東北林業大學博物館 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