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娥 劉鎮江
摘 要:文章從責任倫理角度出發,通過分析應對公共衛生事件中部分公民道德責任失范現象,闡釋了公民承擔道德責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公民道德責任培育的措施和路徑。包括加強公民道德責任教育和建立健全道德獎懲機制兩大方面,一是要加強全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責任意識,具體做法是:加強科學生命觀教育,促進公民樹立護佑生命的理念;加強同舟共濟“協作觀”教育,激發公民弘揚大愛無疆的精神;加強正確義利觀教育,強化公民公共利益第一的觀念;加強“天人合一”自然觀教育,增強公民環境保護意識;加強全民守法法治觀教育,提高公民守法的自覺性主動性。二是要建立健全道德獎勵機制和道德懲罰機制。
關鍵詞:公民道德責任 培育 公共衛生事件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1-023-03
近年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每一次公共衛生危機事件的爆發,都會暴露出部分公民的道德責任缺失問題,給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帶來了不利影響,并且嚴重威脅到人民健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如何有效應對公共衛生危機,并做到未雨綢繆,防范于未然,我們既要總結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成功經驗,也需要深刻反思部分公民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暴露出的道德責任缺失問題,并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做到舉一反三,為有效應對任何將來可能發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范例和道德支撐,推動健康中國建設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構建。
一、公民道德責任失范現象及成因分析
(一)公民道德責任失范現象
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有人趁機囤積醫藥用品,哄抬物價;有人誠信意識缺乏,散播謠言;有些醫務人員沒有奉獻精神,臨陣脫逃;有些干部出現了形式主義,防范公共衛生事件不力;有些人沒有人文關懷精神,導致少數群體被歧視、污名化。國家雖然采取法律手段對這些惡劣行為進行了懲處,但借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爆發或謀取暴利或擾亂社會秩序的惡劣事件仍還存在。
(二)成因分析
1.個體責任意識淡薄。公民的個人素質、理念和能力決定著公民道德責任的履行。但是,由于人們對“公民”身份認識不足,主觀意識不強烈,沒有認識到承擔角色責任的重要性和使命性,道德義務和道德責任被淡化。部分公民沒有意識到健康是一種責任,公共健康責任意識嚴重缺乏。
2.價值觀念功利化。由于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各種誘惑接踵而至,一部分公民的價值觀念開始發生變化。價值觀的功利化,使人們淡化了道德約束,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價值觀念導致了不同的道德價值取向,一些公民出現了極端個人主義,在應對公共衛生危機中出現了一些道德失范行為。
3.道德教育的效力弱化。道德的本質是知行合一,道德品質培育是需要踐行的。長期的社會教育形成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應對公共衛生事件中失范行為的發生,說明了道德教育效力的弱化,道德教育工作的不足,影響了公民道德實踐。
4.責任制度的不完善。鄧小平同志曾說過:“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1]規范人們的行為方式需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由于道德行為獎懲機制、道德評價體系、道德責任監督體系等不完善,導致了部分公民無視相關法律規章制度,出現了道德失范行為。
二、公民承擔道德責任的重要性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肆虐全球,給人類帶來嚴重影響。公民成為維護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同時承擔著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責任。在這種環境下,公民自覺履行道德責任更為重要,國家和社會對公民自覺履行道德責任的要求也更高。公民道德責任是指具有公民資格的角色主體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的道德使命與義務的認同以及對自身行動后果善惡的擔當[2]。在正常社會運行中,公民承擔道德責任是維持社會穩定與和諧的重要支撐,而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殊背景下,公民自覺承擔道德責任的意義更為重要。公民主動承擔道德責任有利于消除人們的恐慌心理、維護公民自身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公民積極響應政府的應對政策、減輕政府應對突發衛生事件中的壓力,有利于規避與消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引發的公共安全危機,最大程度實現政府、社會與公民的共同利益,并且有利健康中國建設,有利于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構建。
三、公民道德責任培育的倫理路徑
現階段公共衛生事件不時爆發,一種傳染病消失了,另一種傳染病又可能降臨,病毒將與人類社會長期共存。人類在與病毒的長期斗爭中要想取得勝利,必須同心協力,付出巨大艱辛,而若公民道德責任意識缺乏,將會嚴重阻礙應對公共危機工作的有效、有序開展,嚴重影響與病毒的斗爭。從歷年應對公共衛生危機的實踐來看,大力培育和提升公民的道德責任是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一環。
(一)加強全民道德教育,培育公民道德責任意識
1.加強科學生命觀教育,促進公民樹立護佑生命的理念。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不僅是黨和政府的職責,公民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中也應當承擔起護佑生命的責任。公民除了維護自身生命安全不受侵害,同時也應當自覺承擔護佑他人生命安全的責任。
加強生命觀教育,首先要敬畏生命。敬畏生命既包括尊重、愛惜自己的生命,又包括對他人生命的尊重和護佑。只有對生命懷有敬畏感,才能在心中產生道德的信念。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爆發和蔓延,嚴重威脅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使我們更加意識到生命不是獨立的個體,人與人之間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只有相互尊重彼此的生命,才可以保證生命總體的安全。其次,要加強生命價值教育。當危機發生時,不僅使人們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懼,也激活了人們作為人的生存本能;同時,也使人們在面對生死時開始重新關注人的生命價值,使人們對生命的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更虔誠的尊重,開始對生命的價值進行深刻的反思。維克多·弗蘭克在其著作《活出意義來》中說道:“一個人不能只顧著探尋抽象的人生價值,所有人生來都有其自身的責任,而這個責任是要去踐行的”。[3]個人生命價值的最高體現應當是將個人生命價值置身于國家的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需求之中。公民護佑生命的責任擔當不但能夠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而且可以對身邊的人們產生積極的影響,讓人們在災難中看到希望,感受到社會的溫暖,進而戰勝自己的恐慌情緒,增強對政府的信任,降低政府治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難度和成本。
2.加強同舟共濟“協作觀”教育,激發公民弘揚大愛無疆的精神。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任何人都不能獨善其身,必須同舟共濟、守望相助。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4]。當我們的同胞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受到威脅和傷害時,我們應該發揚大愛無疆的精神,義無反顧地伸出援手,積極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團結一致,獻計獻策,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展現出同舟共濟、團結協作的精神。在公民中加強同舟共濟的“協作觀”教育,在全社會弘揚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這是戰勝任何公共衛生災難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力量。
3.加強正確義利觀教育,強化公民公共利益第一的觀念。義利觀是對道德原則和物質利益關系的看法。樹立什么樣的義利觀,事實上是一種價值選擇[5]。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中,個人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之間可能會產生沖突。個人與社會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關系。從個人角度出發,人利益的滿足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經過一定的社會方式來實現。從社會角度出發,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需要每個人共同努力。社會利益體現了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所以,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我們應當樹立“公共利益第一”的理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無論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還是解決復雜多樣的社會矛盾,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都需要樹立和堅持正確義利觀,大力培育“公共利益第一”的理念。
4.加強“天人合一”自然觀教育,增強公民環境保護意識。歷史證明,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和傳播與人類肆無忌憚地破壞自然、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是密切相關的,病毒的出現和流行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人類破壞自然帶來的惡果,是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和懲罰。所以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敬畏自然,樹立“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和道德意識,是預防疾病和病毒產生、傳播的根本途徑。這就需要加強“天人合一”自然觀教育,增強公民的環保意識。“天人合一”為中國優秀哲學思想[6]。我們要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人與自然“合一”的觀念,建立起與山水林田和諧共生的環境倫理觀。我們應當深刻汲取和踐行張載《西銘》篇中“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民胞物與”德性信念觀,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德性觀念。呵護自然、保護環境是實現人之為人的善道德價值的基本要求,是人類道德善的評價標準。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類自己,保護自然也是保護人類自己。我們必須堅持“共生”原則,與大自然共同發展,尊重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發展,追求共同成長和繁榮。
5.加強全民守法法治觀教育,提高公民守法的自覺性、主動性。加強普法教育和法治實踐,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這是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強公民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法律意識的重要前提。增強公民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律意識,要注重增強公民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法律法規的認識,為公民的法律實踐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使公民真正知法,特別是要引導公民認真學習、了解熟悉與公共衛生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等。同時,增強公民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律意識,還需要加深公民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法律法規的認同情感,使公民真正相信法律、遵守法律。“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7]增強公民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律意識,就要加強公民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律實踐,使公民樹立自律觀念,嚴于律己,嚴格遵守有關公共衛生安全的法律法規,依法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和處置,在全社會營造遵紀守法、依法防疫的良好氛圍。只有這樣,公民才能相信法治、踐行法治,成功應對和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二)建立健全道德責任獎懲機制,夯實公民踐行道德責任的制度保障
1.建立健全道德責任獎勵機制。某些時候,社會上會出現行善者失利、為惡者反而得利的不良現象,產生此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合理的道德獎勵機制。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高尚道德行為有時會損害行善者自身的利益,為鼓勵公民履行道德責任,需要建立道德獎勵制度來彌補因正義道德行為可能給個人帶來的損失。獎勵包含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獎勵的目的不是提倡以追求物質利益為目標,也不是鼓勵大家做出犧牲,因為獎勵的不僅是行為本身,更是行為所體現的精神,以證明人的高尚的價值。我們要防止出現令人痛心的英雄“流血又流淚”的不公正情況。通過制定獎勵制度正面引導更多人從遵守基本道德規范向更高層次道德邁進。另一方面,善于發現和獎勵道德榜樣,人們可以通過向道德榜樣學習增進“道德內化”,將道德榜樣的高尚道德情操轉化為自身內在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促進公民自覺承擔道德責任,減少道德失范行為。
2.建立健全道德懲罰機制。對多數人而言,道德規范具有一定的約束力,但對少數惡人來說,勸導和說教沒有效果,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也沒用,必須靠政策、規章和法律制度約束他們。道德賞罰,作為揚善懲惡、規范社會道德的重要手段,體現的是社會公正的倫理訴求,在維護社會道德秩序、糾正道德失范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8]。鄧小平同志說:“要通過加強責任制,通過賞罰分明,在各條戰線形成你追我趕、爭當先進、奮發向上的風氣。”[9]也就是說,要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不僅要靠“獎勵”,還要靠“懲罰”。對于公民道德失范行為,一是道德輿論懲罰。通過網絡手段,通報批評道德責任失范現象,使失范者內心感到羞恥、慚愧,達到悔過自新和警告他人的效果。二是利益懲罰。對道德責任失范人員加大經濟處罰,達到懲戒目的。三是法律懲罰。對于那些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出現嚴重失信、失職并造成惡劣影響的人給予相應的法律懲戒,讓其不敢輕易道德失范。嚴懲拒絕承擔道德責任者,使其無處藏身,從而在全社會起到應有的警示作用。“懲惡”有利于“揚善”,對違反道德底線的人懲罰實際上是對具有良好道德行為的人的維護和褒獎。因此,建立健全道德懲罰機制能夠增強公民道德責任意識,提高公民道德責任感,達到道德教育目的,為有力應對和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道德支撐。
[基金項目:南華大學船山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校教師道德素養培育與提升研究》(編號:2023CY003)]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2] 高芙蓉,黃留國.突發公共事件中公民道德責任問題研究[J].道德與文明,2013(06):93-98.
[3] [美]維克多·弗蘭克.活出意義來[M].呂娜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8:56.
[4] 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3-21(002).
[5] 楊軍.樹立和堅持正確義利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2-14(001).
[6] 王崎峰,王威孚.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環境倫理價值[J].求索,2009(06):88-90.
[7] 朱東潤.張居正大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179.
[8] 劉鎮江,劉彩風,周才政.健康中國戰略下醫德醫風建設的倫理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8,30(12):35-40.
[9]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1-152.
(作者單位: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1)
[作者簡介:1.李小娥(1987—),女,湖南邵陽人,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倫理學研究;2.通訊作者:劉鎮江(1965—),男,湖南衡陽人,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倫理學研究。](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