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經濟快速的發展勢頭對數字經濟統計提出了相應的專業性要求。文章分析了目前數字經濟統計工作面臨的現實問題及其認知上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相應的改進思路和工作建議。
關鍵詞:數字經濟 統計 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中圖分類號:F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1-074-02
近年來,數據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最活躍要素,數字技術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要素,相關的宏觀管理也越來越得到重視。黨的十八大把發展數字經濟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2023年國家《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確定“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提出“到2035年,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的總體目標。國家組建數據局,發改、工信、統計、財政等諸多部門相繼制定一系列的技術標準或行動指南,完善數字經濟建設的制度性架構。上述措施將有力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數字管理和精細治理以及數字平臺與政務平臺的深度融合。與此同時,浙江、江蘇無錫等省市率先踐行“數字強基”,展示出初見成效的態勢。可以說,從中央到地方,從少數試點經驗到全面推開的數字經濟格局逐步顯現。數字經濟占據國民經濟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份量也已披露出來,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45.5萬億元,占GDP比重39.8%。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多數省市2023年數字經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速設定在6%以上,部分省市增速甚至在10%以上。
數字經濟的動態如何,其實需要縱橫交錯的統計工作逐級、逐項來測度其具體情形。首先,數字經濟的發展規模如何、結構如何、增長速度如何、對整體經濟的貢獻如何?需要統計尤其是政府統計給予量化反映。政府統計反映的是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實施效果的權威性數據。其次,數字經濟的發展給統計帶來新的考驗,挑戰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數據的爆發式增長帶來的挑戰,傳統的統計處理機制和方式能否作有效應對;二是數字經濟測度帶來的挑戰,現有統計體系和標準規則能否滿足客觀需要。上述挑戰需要統計工作者積極、主動地來研究討論,提供化解困難的現實方案。只有統計理論研究和統計實務改進有機結合,才能有效解決相關專業技術難題,以更準確的數字經濟統計數據回饋社會各方的期待。
一、數字經濟快速演化的統計視角
(一)數字經濟:管理層認知呈現漸趨成熟的格局
國家《“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總體上它是一個涵義相對寬泛的概念,具有數字要素、數字資源、數字技術、數字資產等多重內涵和表現形式。
(二)數字經濟:經濟學的理念體系日漸拓展
經濟學對數字經濟的解讀也是值得重視的。數字實質是要素,基于這種經濟發展的要素貢獻路徑來劃分,我們可以把數字經濟分解為既各有區別、又相輔相成的兩個層面,一是信息通訊、信息制造和軟件服務等細分產業部門對數字技術的應用、集成等業態,即數字產業化層面;二是數字技術作為生產要素投入到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實現產出和效率的有效提升,即產業數字化層面。在數字產業化層面,數字產業部門在生產、消費、服務過程中所衍生的數據通過專業挖掘、整合,成為新的行業資源和產業應用;在產業數字化層面,通過對傳統產業數據賦能,推動農業數字化、工業智能化和服務業智慧化,實現第一、第二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第三產業品質的明顯提升,探索服務向生產、制造拓展融合而形成創新帶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背后其實是技術與數字的完美融合。
如果解析數字經濟的有機構成,有兩個關鍵要素,即數字技術和收集、挖掘而來的數據集合。數據技術包括迭代升級的網絡技術,不斷出新的新型算法和日積月累的算力“基建”為變革數據生產方式提供了有利條件。數據集合通常簡稱為數據,也就是真正具有進一步開發價值的數據礦藏資源。根據經濟學理論分析框架體系,在數據這種生產要素中,常常具備邊際成本極低甚至幾乎為零、使用過程無損耗、技術上易復制等特點,這種特點決定了“數據”是經濟深化發展的引擎。數字經濟還呈現出擴展速度快和滲透性強的特點,數據供給多元,數據需求旺盛,數據聯動明顯,使提高數據價值、合理要素配置、優化數據生態、形成產業競爭優勢成為極大可能。
(三)數字經濟的統計學視角
統計是站在統計調查與國民經濟核算的角度來處置數字經濟的。從統計理論的討論、到統計工作的推動都需要在互動中前行:一是數字經濟分類標準應運而生。《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簡稱《數字經濟分類》),確定了“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基本范疇,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共有四個分類,“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等三個屬傳統類別,“數字要素驅動業”屬全新的產業類別,互聯網平臺即歸入此類。產業數字化是將數字資源與實體經濟融合,以數據應用促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遵從這樣的規則,數字經濟統計核算也形成了專門的要求,即統一可比的統計標準、統計口徑以及統計范圍等社會經濟統計科學的基本體系。二是融合統計理論與數字經濟統計現實,進行充分的實務探索,嘗試提供數據支撐。相應的數字經濟統計標準在研究設計、統籌實施后,可以選取樣本點開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核算試點工作,科學核算數字經濟產業規模等。
二、數字經濟統計的現狀與問題
毫無疑問,政府統計是指導核算、發布統計結果的權威部門,理所應當發揮數字經濟統計的主導作用。不過,數字經濟的地區性、行業性甚至試驗性統計需要進行必要的前期試點。基于需要與可能相結合的原則,篩選一些統計項目進行統計調查,漸漸形成定期統計制度。總體而言,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現實情況,無疑給相對穩健的統計職業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與風險。也就是說,雖然國家統計局在頂層設計上,已經明確了數字經濟統計分類與核算方法,但是在基層實際操作上,仍然面臨挑戰。一是準備認知尚處初級階段。關于數字經濟的統計調查、國民經濟核算、會計核算之間尚處模糊的探索階段。二是行業界定與企業認定難。數字經濟所涵蓋的范圍在不斷地更新變化,雖發布了《數字經濟統計分類》,但在地方操作時仍處于探索階段。同時數字經濟領域具有很強的融合性,跨產業經營帶來了混業、交叉、共生的特征,行業代碼難以確定其是否為數字經濟,無法識別哪些是傳統經濟活動帶來的價值、哪些是數字經濟活動創造的價值,加大了企業判斷認定和后續量化核算的困難。三是數據收集隨意性大。數字經濟正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向社會生產和生活各個領域滲透,現有統計指標已無法全面展示數字經濟的發展面貌,以及各細分領域的成長亮點。同時經濟迅速發展,經濟普查工作略顯滯后,抽樣調查、抽樣方法和結果不一定適合于數字經濟統計。而且數字經濟本身也有狀態不確定性、存在不穩定性特點,部分規模小而散的企業較難被納入統計范圍,易發生相關數據漏統現象,企業名錄庫動態維護壓力倍增。四是總體核算與分支機構數據獲取難。數字經濟核算方法相對獨立,與國內(地區)生產總值核算方式有所不同,個別領域的數字經濟部分計算方法目前仍在探索。數字經濟存在分享性、平臺化的特征,平臺經濟、綜合體經濟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互聯網批零、網上訂餐、網絡出行、網上直播、其他新服務等頭部平臺企業總部不在當地,現行統計制度采取以法人單位為主的數據報送機制,其以分支機構、辦事處、旗艦店或分區域公司等產業活動單位形態開展業務的總量較大、且數據較難掌握,一定程度上影響整個數字經濟全貌的反映。
三、需要梳理的幾個重要問題
(一)深刻體會數字經濟統計的使命
數字經濟的發展,無疑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動力和能量,來煥發發展生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加強數據創新,加快統計數字化轉型,做好數字經濟統計工作,科學、精準地提供其發展的動態與績效,有利于反映經濟發展結構和發展趨勢,能夠更好地為戰略選擇和決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
(二)大力優化數字經濟統計的體系
數字經濟統計在國家層面還處在試行過渡階段,各地也不斷遇到新的問題,數字經濟統計體系仍需全面完善,行業分類、企業認定、數字經濟成分、平臺分區域數據、重點領域核算方法優化等問題還有待一一解決并形成長效機制。
(三)準確把握數字經濟統計與相關核算的聯系
數字經濟發展與傳統經濟相互依存,數字經濟統計能反映整個社會經濟的結構是否更加優化,新舊動能轉換是否順利,發展趨勢是否向好。數字經濟統計必定會衍生眾多能體現新方向、新動能的業態。數字經濟統計復雜而系統,相互間又有交叉與重疊。
四、數字經濟統計的改進思路
面對未來的實務挑戰,加強數字經濟統計工作需要多策并舉,務實進取,以持續提升統計影響力。
(一)進一步研究完善數字經濟統計制度
加強數字經濟統計的頂層設計和整體架構研究。對這項系統工程,要明確發展思路,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國外成功經驗為輔助,研究制度創新,深挖數據價值,重視數據合作,強化數據治理,研究建立中國式的現代化數字統計體系。一是以《數字經濟統計分類》作為進行數字經濟統計分析和核算工作的基本原則則和操作指引。分類規則體現了近年來國家對數字經濟的發展方向、規劃布局、框架邏輯和區域比較等方面的基本思考,只有遵從規則,才能做好各級數字經濟核算工作。二是立足現實,集聚智慧,主動發現和正確面對統計工作所遇到的各種數字經濟重復統計和漏統計問題;暢開思路,開展統計對外交流,化解新難題;積極推動國際間數據合作,建立新型數字經濟統計調查制度,提升數字經濟統計水平,持續優化統計監測分析。三是理論與實踐并行,把數據作為戰略資源和重要生產力來研究,把推進大數據分析和現代技術的運用,當作促進發展數字經濟統計事業的主要內容。通過大數據發掘與研究,尋求數據要素對其他生產要素的放大疊加效應,力求發現新的可利用的內存價值和商業應用領域。由于數據范疇不斷擴展,數據生產主體日益多元,數據顆粒度日趨精細,依靠現有的統計調查和組織管理方式,以及傳統的數據采集和存儲處理手段已經無法適應這種變化,新經濟活動“被漏統”“低估”的概率較大,過于彈性、重復統計的可能性也較大。統計機構要加快轉型,拓展新技術在數字統計中的應用,比如衛星遙感技術用于農牧業產量調查,網絡平臺交易數據納入價格、消費統計等。
(二)進一步細化數字經濟統計測度技術
加強數字經濟“數字產業化”層面的測度實踐,對已出臺的數字經濟統計制度中數字經濟行業、產品和服務分類進行進一步注解和說明,增強企業認定環節的客觀可操作性,加強基層培訓,提高基層統計機構、主管部門、企業對數字經濟的認識,從而提高企業認定和數據上報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探索數字經濟“產業數字化”層面的測度方式,傳統產業應用數字技術實現的新經濟增加值和效率提升較難測算區分,借鑒國外數字經濟測度經驗和做法,基于增長核算理論,以未使用數字技術的年份為“經濟時間段”起點,通過GDP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來間接測算數字經濟增加值以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同時區別情況,可采用“行業法”和“企業法”,分別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來提升測度的準確率。
(三)進一步優化調查方式獲取統計數據
加強對經濟普查方案的研究和結果的運用,探索在普查表中增加數字經濟統計相關的名錄指標和經濟指標,在部門認定初步結果的基礎上開展名錄審核,可利用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智能化手段提高審核準確性,高質量完成企業是否屬于數字經濟等名錄指標和數字經濟生產經營、服務情況等經濟指標的確定。
(四)積極開展數字經濟統計創新試驗
要建立特色化數字經濟的統計監測制度,建立“產業集群”統計監測機制,結合線下分區域、分行業的調查結果,與大數據進行綜合比對分析,分門別類地開展行業化數字統計工作,全面掌握數字經濟行業的發展規模以及在產業、地域上的分布狀況。
參考文獻:
[1] 竇爾翔,徐蘊峰.教育數字化:教育新基建,開啟教育信息化新篇章[J].智慧中國,2023(5):40-43.
[2] 邢格格,宋鑫.數字經濟發展現狀研究與分析[J].改革與開放,2023(01):11-17.
[3] 彭銀春.數字經濟:新疆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J].兵團黨校學報,2022(05):80-87.
[4] 任隴嬋.數字經濟賦能“新廣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聲屏世界,2022(10):5-9.
[5] 文天平,歐陽日輝.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經濟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理論貢獻與實踐要求[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22.15(05):5-17.
[6] 李瓊,周超中,封麗.廣東率先探索新興領域立法——《廣東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解讀(上篇)[J].人民之聲,2021(10):25-27.
[7] 黃益平.數字經濟的發展與治理[J].上海質量,2023(03):19-23.
[8] 孫靚.數字經濟的統計之路[N],中國信息報,2022-03-08.
(作者單位:紹興中芯集成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紹興 312000)
[作者簡介:王莉敏(1972—),女,漢族,浙江紹興人,研究生,碩士,會計師;研究方向:統計應用、世界經濟。] ?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