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將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的新命題,強調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隨著信息化和數字化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價值選擇正受到新媒體生態的深刻影響,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轉型變革壓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方式和效果亟須與時俱進,探索出基于新媒體的思政教育工作路徑,以滿足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文章旨在探索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如何運用創新的思政育人來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基于此,文章采用文獻綜述、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現狀和問題,探討新媒體技術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以及這些技術如何幫助思政教育實現個性化、精準化和互動化。研究結果表明,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政育人工作,能顯著提升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通過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方式,實現全程貫通、全息傳輸、全員參與、全效聚合的思政教育模式,最終促進“三全育人”和“五個思政”的新要求落地實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高校;新媒體;思政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5-0209-04
新媒體是隨著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而興起的一種媒體形態,它代表了信息傳播的一種新趨勢。與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和廣播相比,新媒體具有互動性、數字化、網絡化和多媒體化的特點[1]。常見的新媒體形式包括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論壇、即時消息服務等。
新媒體的核心在于互動性,它使信息的接收者也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極大地拓寬了信息傳播的渠道和范圍。數字化是新媒體的基礎,所有的內容都以數字形式存在,可以被快速、便捷地存儲、搜索和分享。
網絡化則意味著新媒體內容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多媒體化則體現在新媒體能夠將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信息進行整合,提供豐富多彩的用戶體驗[2]。
(一)豐富高校思政育人的載體和途徑
新媒體在高校思政育人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載體和途徑。一方面,新媒體背景下網絡空間的便捷性、交互性和開放性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學習和交流平臺。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和社交活動越來越依賴網絡,他們能夠更廣泛和深入地接觸到各種信息和資源。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還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3]。借助網絡新媒體,高校思政育人可以利用多種形式的內容和交互方式,更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教育的輻射力和感染力。
另一方面,新媒體提供的快捷多樣的信息傳播方式,使思政教育能夠更靈活和及時地進行。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是可以實現“鍵對鍵”的傳遞,通過在線論壇、博客、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讓思政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和需求。同時,新媒體還為學生提供了表達和討論公共問題的空間,激發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感[4]。因此,利用新媒體豐富和拓展思政育人的途徑,能夠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吸引力,實現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
(二)打破高校思政育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新媒體時代,無論是社交平臺、在線課程還是視頻網站,都為高校思政育人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資源,提供了大量富有感召力、正能量和時代性的思政教育素材。這種資源的豐富性和可接觸性,讓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和固定時間[5]。此外,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使思政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更為生動和具體。將抽象晦澀的理論通過圖文、視頻、動畫等多媒體元素生動呈現出來,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步過渡到理性理解,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這種由抽象到具體的教學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好奇心,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復雜的思政理論知識。新媒體不僅拓寬了思政教育的空間,還提高了教育的效率,使思政教育更符合現代學生的學習習慣和需求。
(三)增強高校思政育人的實效性
新媒體的即時性、海量性和多元性等特點使思政教育內容能夠快速更新和豐富,適應時代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變化。
具體而言,網絡新媒體的多元互動信息交流模式和無限資源存儲量為師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交流平臺,使師生之間的線上線下雙向交流和互動成為可能。利用大數據和算法技術,教育者可以實時捕捉學生的興趣取向和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思政育人的內容,實現對學生的針對性教育。這種交流方式不僅提高了思政教育內容的傳播效率,還使教育更加個性化和精準化。
同時,新媒體還促進了高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聯系,形成了環環相扣的虛擬時空關系。這種關系的建立不僅拓展了思政教育的空間,還增強了教育的全面性和連續性,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政育人的實效性。新媒體技術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使其更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給高校思政育人帶來溝通上的障礙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獨特的網絡話語體系逐漸形成,這一體系的流行語言快速更迭,表現為形式新穎和趣味性強,例如“yyds”(永遠的神)、“喜大普奔”(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的縮寫)等網絡流行詞[6]。這些新興的表達方式與傳統嚴肅、莊重且穩定的話語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具有輕松散漫和隨意無序的特點。在這種語言環境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往往難以及時跟上語言的更新換代,對于這些新興網絡詞語可能感到陌生甚至誤解,這種代溝可能與學生產生意義誤解或情感疏離。學生們使用這些流行語言表達思想感受時,如果遭到不理解或斥責,可能會感到失落,進而減少與思政教育者真誠地交流。
(二)給學生意識形態的發展帶來沖擊
新媒體的興起和普及,對學生的意識形態發展帶來了顯著的沖擊,給傳統的思政育人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種沖擊主要體現在:網絡信息的海量性和即時性,可能導致學生接觸到各種多元復雜的價值觀念,其中不乏有違傳統道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匿名性,可能加劇學生的價值觀念混亂,減弱社會責任感;同時,新媒體快速變化的特點和青年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也使得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方式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需求[7]。
(一)結合新媒體特征,轉變思政育人的理念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育人理念必須與時俱進,以滿足學生發展為中心,從傳統的教學模式向更加互動、開放和個性化的方向轉變。新媒體的特點,如即時性、互動性、多樣性和廣泛性,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間和途徑[8]。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轉變角色,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課程開發者,利用新媒體工具和平臺創造一個開放、互動和共享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學習者、能力的增強者和素養的提升者。
這種理念轉變意味著在開展思政育人時,內容和方式都要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更加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
(二)構建思政育人網絡平臺,形成全員參與機制
為了增強思政教育的時效性與實效性,高校可以通過構建思政教育工作網絡平臺,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實現信息傳播的快速性和廣泛性。思政育人網絡平臺不僅可以集成傳統的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資源,還可以融合現代的數字技術和新媒體工具,比如博客、微信公眾號、在線視頻等,形成一個綜合的、互動的思政教育新環境[9]。在思政育人網絡平臺上,高校可以發布最新的思政教育政策動態、理論研究、實踐案例等內容,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同時,通過數據分析和個性化推送技術,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向他們推送相關的新媒體作品和學習材料,提高內容的針對性和吸引力。例如,通過教育專題的微電影、互動話題討論、在線講座等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感。
此外,網絡平臺還能夠提供一個良好的互動交流空間。學生不僅可以在線接收信息,還可以發布自己的觀點,參與線上討論和活動。高校可以及時收集和分析這些反饋,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調整教育策略和內容,確保教育工作的時效性和針對性[10]。同時,這種雙向交流和互動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提升他們的解決問題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通過構建思政教育工作網絡平臺,高校可以實現思政教育內容的及時更新、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教育方式的創新變革、學生參與度的提升,從而增強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和實效性。
(三)堅持尊重學生表達,重視師生情感溝通
新媒體時代,網絡空間已成為學生表達情感、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主要場所,這些表達往往具有反傳統、反主流和反權威的特點。而一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面對這些情況時,可能會采取冷漠、回避甚至沖突的態度,這不僅不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還可能會影響到校園和諧穩定以及學校正常秩序[11]。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轉變思路,尊重學生表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當學生在網絡上使用流行語言或獨特的表達方式時,教育者應嘗試理解其背后的價值觀和情感需求,而不是簡單地排斥或否定。理解和尊重學生的網絡表達,可以更好地梳理和反思思政教育工作的不足,找到教育改進的重點和方向,從而使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增強教育的有效性。
此外,網絡空間中的多元主體相互對話、理解和協商,提供了共享共治的可能性。思政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體工具與學生建立更緊密的聯系,通過線上交流、討論和合作,加強師生間的情感聯系。同時,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教育自己,提高自己,讓他們在網絡社會中扮演積極的角色,成為網絡文化的建設者和維護者。例如,教育者可以引導學生參與網絡文化建設項目、網絡公益活動等,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歸屬感,使他們真正成為網絡社會體系的中堅力量[12]。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和社會參與能力。
(四)創新思政活動育人方式,增強思政活動育人效果
為了增強思政活動育人效果,高校需要在新媒體環境下不斷探索和實踐新的育人方式,實現線上思政教育與線下活動的有機結合。
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豐富多樣的主題性、實踐性和項目化教育活動。例如,通過線上平臺組織志愿服務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到線上的社會服務中,如網絡支教、公益廣告設計、社會問題的線上研討等;同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實地考察、主題研討會等線下活動,讓學生將線上所學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13]。通過這種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可以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動、直觀,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
另一方面,高校還需要建立和完善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的機制,鼓勵學生利用新媒體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和創新探索。例如,高校可以建立線上學習社區,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互動平臺,鼓勵學生分享學習經驗、討論學術問題,形成學習共同體。同時,高校還可以組織線上學術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索欲望。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和領導能力。
(五)做好網上輿論監管,構建良好思政育人環境
高校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政育人活動,做好網上輿論監管和構建良好的育人環境是關鍵。首先,高校需要構建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環境。這要求高校與網絡信息部門緊密合作,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對網絡內容進行實時監測和管理。通過關鍵詞過濾、算法推薦等技術,積極引導和凈化網絡輿論,及時發現并處理不良信息,防止錯誤思想觀念的傳播。同時,高校也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網絡文化建設中,如開設網絡文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發表正面言論,參與理性討論,共同維護網絡環境的清朗[14]。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預防和減少網絡負面影響,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的網絡學習和交流空間。
其次,高校在開展思政育人時,還需要加強對學生意識形態的塑造和引導。這要求高校加強對學生網絡行為的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增強網絡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例如,通過開設相關課程和講座,向學生普及相關法律法規,引導學生理性看待網絡信息,學會辨識和抵制錯誤觀念和不良信息。
最后,高校也應借助新媒體平臺開展正面宣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認同。通過對學生進行持續的思想教育和價值觀引導,可以增強學生的意識形態自覺性和主動性,使他們成為網絡空間中的積極建設者和貢獻者。通過這些措施,高校可以做好網上輿論監督,構建良好的育人環境,強化對學生意識形態的塑造和引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一個健康、安全、和諧的網絡環境。
(六)從供給側改革入手,注重培養一批優質思政教育工作者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開展思政育人的核心在于實現“供給側改革”,即通過優化內容供給,提升教育的解釋力、感染力和影響力[15]。基于此,高校需要在把握新媒體優勢的基礎上,精心策劃和制作優質的思政教育內容。包括創作與大學生生活緊密相關、能夠直擊人心的網絡原創文章,制作符合網絡特點、寓教于樂的新媒體作品,以及培養一批有影響力、能夠引導大學生思想的網絡作家。這些內容不僅要全面覆蓋、全天候傳播,還要追求精準傳播和定制服務,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成長需求。通過優質內容的供給,思政教育能夠更加貼近學生的需求,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和興趣,提高教育效果。
高校在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政育人時,還要注重培養一批優質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這要求不僅要深入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還要善于傾聽他的心聲,針對性地分析和解決其思想問題。在教育內容上,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提煉和總結優秀的理論精髓,使理論內容可視化、立體化,同時結合實際案例進行講解,實現新舊內容的結合,增強教育內容的可接受性和吸引力。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是當前我國高校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而新媒體的發展為高校思政育人的開展既提供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一方面,新媒體的發展創新了高校思政育人的途徑,打破了思政育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增強了思政育人的實效性。另一方面,新媒體也給高校思政育人帶來了溝通上的障礙以及意識形態方面的沖擊。因此,高校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使其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
參考文獻:
[1] 胡曉娟,歐楊.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質量提升的理論思考[J].人生與伴侶,2021(9):36-37.
[2] 邢祥煥.全課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4(10):93-94.
[3] 占琦.踐行四力,以媒興鄉:傳媒類高校課程思政實踐教學路徑創新探究[J].今傳媒,2023,31(8):150-152.
[4] 楊靖.多元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實踐:以傳媒類院校為例[J].今傳媒,2023,31(7):147-149.
[5] 韓磊.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研究:評《全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新探索》[J].傳媒,2022(13):13-14.
[6] 金瀏河.新媒體技術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影響研究[J].科研管理,2022,43(7):27-28.
[7] 劉穎.高校網絡思政新媒體平臺運營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進展,2023,13(7):4862-4868.
[8] 朱佳,戚玉強,林彤.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學生黨建和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模式創新研究[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1):14-16.
[9] 趙園園.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路徑研究[J].教育研究,2021,4(4):10-11.
[10] 張強.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SWOT分析與創新途徑[J].傳媒,2022(17):84-86.
[11] 黎綺云.新媒體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平臺構建與路徑探索[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3,44(13):I0015.
[12] 張元煒,李景怡,劉海英.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技術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推動作用研究[J].環境工程,2022,40(7):112-113.
[13] 李富臣,虞強.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技術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推動作用研究[J].環境工程,2022,40(4):15-16.
[14] 牛虧環.融媒體視域下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培育策略:由《融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研究》引發的思考[J].新聞愛好者,2022(12):129.
[15] 呂宬玥,何曉雁.融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開展的困境與解決對策[J].時代報告,2023(7):106-108.
作者簡介 權瑾,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