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的升級,移動互聯網孕育出眾多應用軟件,將人們推向數字化的浪潮之中,使應用軟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切實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行為習慣?!懊襟w融合”戰略的提出,讓期刊媒體開始走向數字化轉型之路,建設數字出版平臺。文章基于當前期刊出版在數字平臺建設中的實踐,既結合了以知網為代表的綜合性期刊網站,又參考了垂直化的專業期刊,通過系統性文獻分析法和漫游研究法,從功能、內容、分發、盈利模式四個方面提出期刊出版在數字平臺建設中的創新建議,旨在為更多期刊媒體搭建數字出版平臺提供參考。作為數字出版的基礎,傳播平臺的功能象征著期刊媒體業務的“天花板”,除了具備閱讀、投稿、支付等基本功能外,期刊媒體還應該借助新媒體技術擴展頁面交互、智能檢索、搜索引擎優化、頁面設計等高階功能,滿足用戶的多元需求。期刊內容和分發邏輯則是期刊媒體的“重中之重”,不僅要探索“網絡首發”模式,還應將單刊運行轉變為集群化出版,聯動刊學研一體化發展,并在“流量為王”和“內容為王”中尋得內容分發的平衡,盡可能增強期刊媒體的傳播力。此外,期刊媒體還可以學習互聯網思維,開拓數字平臺的業務模式,從智能排版到個人查重,從付費閱讀到有聲閱讀,探索更多盈利模式。
關鍵詞:期刊媒體;數字出版;平臺;功能;內容;分發;盈利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5-0237-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研究課題“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黑龍江省冰雪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3313
網絡時代到來,傳播主體越發多元,不僅打破了主流媒體“自上而下”的傳播路徑,還影響著以紙刊發行為主的期刊媒體。雖然學術期刊的受眾較為單一,大多面向教授、學生等研究工作者,但知網、萬方等綜合性平臺的興起,也對傳統的期刊媒體造成了不小的沖擊,搭建門戶網站成為期刊媒體關鍵的自救措施,比如中國激光雜志社創立了“中國光學期刊網”,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創建了“中華醫學期刊網”[1]。但隨著智能媒體的高速發展,人們的閱讀習慣改變。隨著“媒體融合”戰略被提出,期刊媒體紛紛開始擁抱新媒體,注冊微信公眾號,定期發表最新的期刊內容,為用戶提供“期刊投稿、期刊訂閱”等服務,鞏固期刊媒體的傳播矩陣。現如今,個人查重和網絡首發等新功能上線,輕量化的微信公眾號難以滿足用戶的多元需求,不少期刊媒體開始開發應用軟件,綜合性期刊平臺知網搭建了手機知網APP,垂直化期刊《經濟學人》則創建了經濟學人·商論APP。筆者將從以下四個方面探索期刊出版在數字平臺建設方面的創新與發展。
(一)以XML技術為主的碎片化閱讀功能
在線閱讀平臺往往將XML技術融入目錄之中,點擊即可跳轉,期刊媒體的數字出版平臺可以借鑒這種可擴展標記語言,實現論文的結構化索引和知識元的智能關聯[2]。比如《Nature》數字平臺將論文的各項要素放在側邊欄,當用戶點擊某一要素時,側邊欄就會顯示出相應的內容,不僅避免頁面間的跳轉,還提高了用戶的閱讀體驗,有利于用戶對比式閱讀。又如掌上騰云APP將目錄懸浮在文章左下角,便于用戶點擊跳轉,快速瀏覽位置偏后的內容。
(二)以超鏈接為核心的關聯功能
論文大多有參考文獻,其本身也是可供用戶參考閱讀的內容,知網就將論文的參考文獻放在“引文網絡”板塊下方,并用超鏈接技術關聯相關內容,便于用戶點擊跳轉并閱讀,從而構建節點式論文關系網[3]。此外,集團性質的期刊平臺還會借助期刊、作者、關鍵詞等要素設置超鏈接,聯動旗下的各個平臺搭建關系網,相互切換,以提高各大平臺的點擊率[4]。
(三)優化用戶體驗的交互功能
期刊媒體平臺也在建設新媒體交互功能,手機知網APP高度重視用戶偏好,在首頁設置“關注”板塊,展示用戶已關注的學科欄目,以“學科頭條、外文推薦、活躍周榜”等板塊細化欄目內容,提高用戶的使用效率[5]。掌上騰云APP還引入評論文獻、記筆記等功能,打造雙向互動的交流空間,便于用戶間的有效溝通。
(四)優化閱讀體驗的頁面風格
碎片化閱讀、可視化閱讀逐漸成為人們新的閱讀習慣,扁平化的設計風格也逐漸日趨統一,成為APP的“主色調”。《Nature》APP就清晰展示了文章大圖、標題、摘要,并對正文內容進行信息流式的豎版布局,使整體頁面顯得更加緊湊、精致[6]。
(一)網絡首發成為數字出版平臺的“綠色通道”
2017年11月,以“開創中國學術期刊新紀元”為主題的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舉行。為了解決見刊過慢的問題,網絡首發被首次提出。只要論文經編輯部確認錄用后,就可以在網絡上正式發表,也將被賦予其唯一的DOI號,堪稱論文發表的“綠色通道”[7]。據統計,網絡首發比紙質期刊的文章刊發提前了69.2天,學術論文的出版時滯大幅縮短,也讓入選的期刊具有更強的影響力,實現“投稿—錄用—網絡首發—檢索—見刊”的轉變?;貧w數字出版平臺的內容生態,網絡首發文章的引入象征著期刊論文刊發的創新性,也代表著期刊媒體的影響力,是數字化平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集群化發展成為數字出版平臺的大勢所趨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引入,數字出版的市場環境不斷變化,期刊媒體逐漸由單刊運行轉變為集群化發展。現如今,集群化發展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是集團化模式,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就聯動地方期刊合并發展,由中華醫學會統一管理,供地方期刊共享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的專家資源、遠程審稿系統等,協同合作。第二種是學科集群模式,以同一學科為核心匯聚相關的期刊內容,比如中國光學期刊網就匯總了超50本光學期刊的論文內容,協同運作[8]。第三種是地域集群模式,匯聚同地域范圍的期刊資源,共同舉辦、交流學術心得和科研成果,比如北方地區、京津滬渝、長三角地區,都以聯盟性質發表學術論文,協同創作。
(三)刊學研一體化成為數字出版平臺的聯動模式
學術期刊的特殊性在于其為科學研究服務,數字化的期刊出版平臺不僅要將期刊內容搬上互聯網,還要借助互聯網技術所帶來的互動功能,進一步助力科學研究,推動刊學研一體化發展[9]。手機知網APP特設“課程”板塊,覆蓋科普、科技、文學、財經等多個細分領域,將期刊內容可視化,推進學術期刊和學科、科研之間的一體化聯動。
(一)“內容為王”還是“流量為王”
網絡媒體時代,很多PGC、UGC模式的自媒體都在追求更多的流量,“流量為王”的口號盛行一時。對期刊媒體而言,“流量為王”還是“內容為王”仍是一個難題,尤其是學術期刊?!皟热轂橥酢贝碇叩膶W術水平,通常被默認為數字出版平臺的分發邏輯[10]。比如,綜合性平臺維普中文期刊助手APP開設“期刊”板塊,匯聚銀行家、國際商務財會等眾多期刊,以各大期刊的發表日期為序,為讀者提供對應的期刊內容。
(二)“流量”和“內容”共分權重
隨著交互功能的上線,用戶可以更精準地表達自己的喜好,數字出版平臺也開始重視用戶的反饋,基于大數據技術分析用戶偏好,制定“流量”和“內容”共分權重的分發邏輯[11]。手機知網APP就設置“推薦”板塊,以作者為核心,推送用戶興趣度較高的期刊內容,“熱門”板塊的設立則瞄準作者的關注度,分學科推薦熱度較高的期刊內容。
(三)個性化傳播下的“精準推送”
智能技術的普及使得個性化傳播下的“精準推送”成為現實。比如AMiner智能學術期刊服務可以通過郵件精準推送,持續提取和挖掘學術社交網絡,對整個學術網絡進行建模,實現一對一個性化推送,高效傳播學術論文[12]。在此基礎上,期刊編輯可以篩選多學科作者,優先針對指定作者/編委郵箱進行推送,搭建高效的智能傳播平臺。
(一)以期刊、論文為主的付費閱讀
期刊媒體所搭建的數字出版平臺仍以期刊閱讀為主要服務,其盈利模式也以知識付費為主,知網就采取付費閱讀的模式,單篇收費,針對具有高需求的用戶,知網設置了會員體系,開放查閱期刊文獻、博士論文等權益,而針對季度和年度會員,知網還額外贈送學術情報、智能排版等五大權益,為用戶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服務[13]。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付費閱讀模式,知網延伸出期刊訂閱服務,將各大期刊視為供應方,借助自身的影響力吸引眾多需求方,即數字平臺的用戶,形成付費關系,從而實現資源的廣泛傳播,開拓供需一體化的盈利模式。
(二)以有聲書、在線課程為主的音視頻付費
作為提供知識付費服務的大型機構,知網在引入新媒體理念方面再度升級,在手機知網APP中設立“聽書”板塊,為用戶提供歷史、文學、藝術等不同題材的有聲書,結合音頻付費模式擴展“手機知網”的業務板塊[14]。與此同時,知網還開設了“課程”板塊,為用戶提供職場、親子等多元化的視頻課程,豐富數字出版平臺的盈利模式。
(三)以供需關系為核心的聯動業務
學術期刊作為知識服務商,一邊吸納學術方面的論文,一邊為學者提供知識服務,可以借助這種供需關系延伸更多聯動業務[15]。比如,“手機知網”APP結合學者的求職需求,開設“找工作”板塊,匯總各大學術機構的求職信息,并以信息流的形式提供給用戶,搭建雙方高效溝通的交流平臺,從中探索更多盈利模式。
作為智慧出版的產業上游,傳播渠道尤為重要,期刊媒體在以紙刊發行為基礎的同時,應積極建設門戶網站、應用軟件等傳播平臺,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首先,數字出版平臺應借助互聯網媒體的優勢,建設個人查重、智慧檢索等多元功能,為用戶提供更多服務。
其次,數字出版平臺應堅守期刊編輯對內容的把關,積極維護數字化出版的內容生態,結合流量數據和優質內容,重構數字化平臺的分發邏輯。
最后,數字出版平臺應持續探索多元的盈利模式,用知識付費撬動有聲閱讀、專家講座等不同形式,推動期刊出版在數字平臺建設中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勁,胡曉霖,鄒小勇.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傳播平臺化與數字化路徑的探索:以《中國藥房》為例[J].傳媒論壇,2023,6(18):95-97.
[2] 梁亞閣,賈珍珍,王楊俊.媒體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平臺戰略設計[J].今傳媒,2023,31(12):39-43.
[3] 汪凡云,何京平,吳湘華.期刊集群數字出版平臺建設實踐與思考:以中南大學出版社搜更思數字出版平臺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3,34(11):1479-1485.
[4] 杜海濤.數字傳媒時代期刊集團化運營下的要素重構:以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期刊融合轉型實踐為例[J].傳媒,2023(23):17-19.
[5] 福建教育雜志社“在線云閱讀”平臺正式上線[J].福建教育,2023(49):2.
[6] 武星彤,魯博,李梅玲,等.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措施探討[J].采寫編,2021(8):118-119.
[7] 孫京平,范占英.傳統出版內容數字化: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5-07-08(003).
[8] 李侗桐,步一,任延剛.科技期刊編輯對出版傳播平臺的知曉、使用及需求分析初探[J].科技與出版,2023(7):101-108.
[9] 《中國醫學裝備》雜志社加入中國知網(CNKI)學術期刊優先數字出版平臺[J].中國醫學裝備,2023,20(12):220.
[10] 左丹丹.《建筑結構》期刊的知識服務平臺建設與發展研究[J].新媒體研究,2023,9(16):76-79.
[11] 江波,高娜.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數字產業發展與平臺建設: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分析框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8(6):195-206,225.
[12] 胡文艷.使用與滿足理論視角下的職教期刊數字化運營策略:以《江西教育》(職教)雜志為例[J].傳媒論壇,2023,6(22):39-42.
[13] 蔡劉明.探究媒體融合時代高?!耙惑w化”創新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的路徑與方法[J].中國傳媒科技,2023(8):108-111.
[14] 趙茜.我國互聯網期刊在線數據庫出版的競爭戰略研究[D].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23.
[15] 黃瑩.我國英文科技期刊出版傳播平臺現狀、問題與優化策略:基于“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支持的五家平臺的案例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3,34(11):1473-1478.
作者簡介 于鑫,副編審,研究方向:期刊與數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