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園園, 李 華
(1.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院 普內科, 江蘇 南京, 210029;2.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 急診中心, 江蘇 南京, 210029)
原發性高血壓可導致心臟舒張功能不全,從而引發左心室舒張期主動松弛能力和順應性降低,若未及時糾正,可能導致心臟收縮功能不全[1-2]。如何通過藥物改善左心室舒張功能不全至今仍是心血管領域難題。中醫認為慢性心力衰竭病機復雜,特點為本虛標實,氣血虧虛而無力運血,繼而出現瘀血[3-4]。因此,中醫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原則在于益氣通絡、活血化瘀[5]。本研究根據生脈飲和酸棗仁湯加減組方而成通絡養心方,并聯合降壓藥對高血壓合并左心室舒張功能不全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3月—2023年6月江蘇省中醫院內科門診或住院治療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經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超聲心動圖等確診為高血壓合并左心室舒張功能不全且符合中醫氣陰兩虛辨證標準,并按就診次序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研究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9~79歲,平均(63.23±6.18)歲; 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50~82歲,平均(65.19±5.29)歲。本研究內容告知患者,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
西醫診斷標準: 血壓測量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1]相關定義。左心室舒張功能不全診斷標準[6]: 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正常(>45%); 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提示左心室舒張功能減退,依據超聲心動圖表現為二尖瓣口舒張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峰)下降、二尖瓣口舒張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峰)升高, E/A<1。患者中醫辨證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心力衰竭氣陰兩虛標準。納入標準: ① 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Ⅳ級者; ② 心臟超聲提示LVEF>45%者。排除標準: ① 合并肝腎功能嚴重異常者; ② 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或伴有嚴重感染者; ③ 近期發生心肌梗死者; ④ 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有過敏史者。2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2組患者均囑注意休息,給予健康宣教、低鹽低脂飲食指導、戒煙戒酒指導,告知患者適當活動、控制體質量。對照組采用西藥降壓治療,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靜瑞欣,華北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801, 規格5 mg/片×14片), 1次/d, 5 mg/次; 另給予口服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倍他樂克,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50044, 規格47.5 mg/片×7片), 1次/d, 47.5 mg/次。研究組采用的西藥降壓治療與對照組相同,另加用通絡養心方(中藥活血化瘀湯劑),為生脈飲與酸棗仁湯加減后自擬方劑: 丹參10 g, 麥冬10 g, 葛根10 g, 知母10 g, 五味子5 g, 酸棗仁10 g; 兼有水腫者,加茯苓15 g。1劑/d, 水煎取汁400 mL, 分早、晚2次口服。中藥湯劑由江蘇省中醫院制劑室提供。2組患者均連續治療8周,8周后觀察2組患者治療后情況,完成隨訪終點資料收集。
1.3.1 中醫證候療效標準: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8]量化評分標準,記錄患者治療前后胸悶心悸、神疲乏力、面肢浮腫以及煩躁不安等癥狀情況。記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總積分并進行療效評估: 顯效指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為0分或減少幅度>70%; 有效指臨床癥狀有所好轉,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70%; 無效指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或積分無減少。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血壓指標: 測量血壓前5 min, 患者采取坐位休息,選擇計量標準認定的電子血壓計測定右上臂肱動脈血壓,使手臂、上肢與心臟處于同一水平位,所有患者分別取治療前后3次血壓平均值作為血壓值。
1.3.3 超聲心動圖心臟結構和心功能指標: 采用美國GE VIVID E9型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測量。檢查時囑受試者取左側臥位,平靜呼吸,常規測量獲取心室重構指標,包括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 采用Simpson法測量LVEF。左心室舒張功能指標包括E峰、A峰、E峰減速時間(EDT), 計算E/A比值; 測量二尖瓣環側壁(L)及室間隔(S)的舒張早期峰值速度(e′), 計算E/e′比值。上述指標均需測量3個心動周期并取平均值。左心室舒張功能不全診斷標準參照2016年《中國成年人超聲心動圖檢查測量指南》[9], E/e′在8~14且E/A比值<1。

治療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研究組中醫證候總積分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而對照組治療前與治療后中醫證候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研究組中醫證候總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總積分及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前, 2組收縮壓和舒張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2組收縮壓、舒張壓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收縮壓、舒張壓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比較 mmHg
治療前及治療后,研究組與對照組LVEDD、LVESD、LVPWd和LVEF的組間、組內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室重構指標比較
治療前, 2組患者左室舒張功能參數指標E/A、E/e′、ED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2組左室舒張功能參數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改善,且研究組左室舒張功能參數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左室功能指標比較
研究組和對照組的不良反應包括面部潮紅、皮疹、頭暈、消化道癥狀等,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33%(7/30), 對照組為26.67%(8/30),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長期慢性高血壓會導致心臟負荷過重,引起心肌細胞增生和心肌纖維化,導致心肌重構,增加左室的收縮壓力,導致左心室舒張功能不全[10], 其發病機制主要有神經體液機制過度激活、體液調節因子改變以及心室重構的發生等環節[11]。西藥治療高血壓在降壓方面有優勢,但左心室舒張功能改善效果有限。
中醫藥治療方案的中藥調理手段具有多作用位點的特性,已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12]。《素問》曾記載“心主血脈”“諸血者皆屬于心”。心是保證血脈暢通的“生命之泵”。心功能不全屬于中醫心悸、胸痹等范疇,基本病機為心氣虧虛,日久則血行停滯,存于血脈,脈絡瘀阻以致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主要證型包括氣虛血瘀證、陽虛血瘀證、氣陰兩虛血瘀證[13]。根據中醫理論,高血壓左室舒張功能障礙患者多表現為氣虛血瘀,本研究入選患者為氣陰兩虛證。本研究方藥采用中藥通絡養心方,是根據生脈飲和酸棗仁湯加減組方而成,由丹參、葛根、麥冬、知母、五味子和酸棗仁組成。本研究方劑中的丹參活血化瘀,麥冬養陰生津,知母清熱潤燥,葛根解肌養陰,五味子益氣養心,酸棗仁寧心安神; 全方共奏益氣活血、通絡舒脈之功效,契合氣虛血瘀型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療原則。研究[14]發現生脈飲可維持鈣離子穩態,顯著降低心肌纖維化,抑制心肌重構。本研究結果證實,通絡養心方聯合西藥可有效降壓,改善高血壓心臟病臨床癥狀和左心室舒張功能,提高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中醫證候總積分、血壓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中藥方劑聯合降壓藥在改善臨床癥狀、控制血壓方面均優于單純西藥治療。本研究選用左旋氨氯地平和美托洛爾作為降壓治療藥物,β受體阻滯劑可通過阻斷交感神經系統激活,減輕心臟后負荷,改善心臟舒張功能[11, 15]。藥理研究[16]表明丹參具有強心作用,能提高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作用,抑制心肌細胞凋亡,保護線粒體功能,抑制心肌纖維化,從而減輕心室重構[17]。麥冬清熱滋陰生津,可以改善心臟供血不足; 麥冬為臣,益氣養陰,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從而增強患者心肌供血。葛根養陰生津且具有擴張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研究[18]發現葛根素通過抑制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β和白細胞介素-6等炎癥標志物的表達而抑制心肌細胞的凋亡和炎癥。麥冬、五味子搭配有益氣生津、斂陰止汗的作用。酸棗仁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可以減輕交感神經的興奮,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從而減少心臟負荷。因此,中藥具備多靶點綜合治療作用[19-20]。
本研究結果顯示, 2組治療后左室舒張功能參數E/A、E/e′、EDT較治療前顯著改善,提示研究組加用通絡養心方后左室舒張功能明顯改善。E峰、A峰、EDT是心臟彩超評估左室舒張功能的主要指標,可反映患者左心室舒張功能狀況[21]。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8周后可顯著改善心室舒張功能指標。2組治療前后心室重構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8周中藥方劑聯合西藥治療并不影響左心結構以及左室射血功能。本研究結果表明,通絡養心方劑聯合降壓藥能夠有效改善慢性舒張功能不全指標,機制可能是其具有擴張冠狀動脈、降低心肌耗氧量、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等藥理作用[22-23], 從而能改善心功能,延緩疾病進展。
綜上所述,降壓藥基礎上加用通絡養心中藥方劑可改善高血壓合并左心室舒張功能不全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療效,后續可采取大樣本的臨床研究進一步明確其作用機制,優化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