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人物通訊作為新聞類文本,具有獨特的閱讀價值,但也是當下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問題之一。本文以《青春之光》為例,探討了人物通訊閱讀教學蘊含項目化學習的開展可能與必要性。通過明晰人物通訊閱讀項目化學習的核心內容,設計本質問題和驅動性問題,明確學習實踐的終極指向,為教學提供路徑。同時,整合學習資源提供項目支架,實施多元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推動人物通訊教學走向縱深,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 項目化學習;《青春之光》;人物通訊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4)12-0034-03
項目化學習的源初步驟和關鍵環節在于對相關概念性知識的梳理與關聯,以驅動性問題為動力,激發學生對概念的思考、探索與遷移運用,最終以項目成果的形式呈現。參考項目化學習的基本理念,本文結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人物通訊《青春之光》的藝術特征,以及單元學習任務中對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相關要求,從關聯、路徑和反思發展三個角度探討設計開展“人物通訊”項目化學習的整體方向,嘗試確定“人物通訊”的教學價值,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找準坐標:項目化學習與人物通訊閱讀教學的關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簡稱“課標”)強調語文課程的實踐導向、現實面向和整合思維,連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與“項目化學習”的研究焦點。[1]核心素養語境下,“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對與學科或跨學科有關的驅動性問題進行深入持續的探究,在調動所有知識、能力、品質等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形成公開成果中,形成對核心知識和學習歷程的深刻理解,能夠在新情境中進行遷移”[2]。從課程形態和教學形態的視角來看,“運用多學科學習成果開展綜合性、活動性的教育實踐”[3]是項目化學習的要義。
人物通訊閱讀教學的“生態”內蘊項目化學習開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從教材全局看,人物通訊反映了教材對選文時代性的要求和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關注。具體到教學方向和可選策略,人物通訊閱讀教學可以兼采“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及“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兩個學習任務群的操作思路,指向閱讀滿足溝通交流和傳遞信息的實際需要[4]。以上設想應建立在對人物通訊概念有清晰認知的基礎上,引入、應用和遷移有關人物通訊文體、藝術特征和解讀思路等方面的核心知識,是素養導向下項目化學習開展的先決條件。
以項目為載體,以真實問題驅動學習,在合作學習與持續深入的探究中挖掘《青春之光》對“略讀”語文能力養成及人物通訊學習策略掌握的獨特價值,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各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指明語文素養提升的具體方向。
二、凸顯特性:人物通訊閱讀教學中開展項目式學習的基本路徑
(一)明晰坐標:人物通訊閱讀項目化學習中核心內容的概括
作為語文課程的學習資源,人物通訊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成果的表現之一,其內容和語言形式不可偏廢。回歸項目化學習的基本設計思路,應通覽知識、提煉項目中期待學生達到的學業標準,并具體化課程目標,這些步驟應在項目化學習之前完成。
以《青春之光》為人物通訊的典例,借鑒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的基本思路,可以按照知識維度對人物通訊閱讀教學中涉及的核心知識進行分類(見表1)[5]。[KH+2mmD]
概覽《青春之光》,結合七年級下冊教材第四單元的學習要求,本課學習目標可概括為“感受美德、略讀能力、心得表達”。如何在有意義的語言情境中實踐本單元學習重點閱讀策略“略讀”,并由此開展語文實踐,重審個人所處的生活世界和人生,獲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升華,是兼顧主題與讀寫技能分析、平衡語文味與知識性的設想。
(二)錨定方向:人物通訊閱讀項目化學習中本質問題和驅動性問題的設計
項目化學習的問題是學習活動開展的核心動力,也是課程標準落地的重要推手。課標提示,可以開展“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以切實提升學生的素養;“關聯”因“問題”而可能:具體、親和的驅動式問題構成問題鏈條,形成支撐本質問題解決的下位結構,指向本質問題探究,使學習板塊和內容間的邏輯關聯成為可能。
在確定人物通訊閱讀的主要知識點和學科關鍵概念與能力的前提下,結合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實際興趣點、具體聯系單元導語及本課的相對位置,人物通訊《青春之光》項目化學習的本質問題可歸結為“如何刻畫一個模范人物”,以此鏈接零散的知識和能力要點,助力知識的結構化。值得注意的是,本質問題因其抽象性和認知多元,暗含著解釋的自由度;因此,與真實語境及學生的需求建立聯系是設計驅動式問題的現實邏輯要求。
據此,圍繞《青春之光》開展項目化學習所需的項目學習目標及評價任務設計如下:
(問題情境)
在黃文秀同志犧牲五周年之際,中國作協作家祝紅蕾于《中國青年報》發表《青春之光》一文以紀念黃文秀。我班將舉辦“學習時代楷模”主題班會,擬以此文為腳本拍攝宣傳片“致敬大山的女兒——黃文秀”,講述黃文秀的故事。請以小組為單位,合作選取宣傳片的畫面、進行整體編排,并選擇其中一個畫面編寫畫外音,探究并傳達黃文秀美德在當下社會的意義和價值。
(項目學習目標)
1.結合小標題,梳理黃文秀扎根大山的事跡及其心路歷程,聯系評價性話語和典型事件,總結概括黃文秀的奉獻精神。
2.在細讀與略讀相結合的學習活動中,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和運用的能力;在合作學習中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評價任務設計)
項目成果:“致敬大山的女兒——黃文秀”宣傳片
任務一:不朽青春永存心間——確定鏡頭,追逐光
任務二:時代強音盛世回響——設計畫面,領悟光
任務三:情懷潤心賡續榮光——完善點評,成為光
(三)學習實踐:人物通訊閱讀教學中項目化學習的終極指向
課標強調“學生語文生活實際”的重要性。具體到項目化學習,學習者深度理解知識的“學”和參與實踐、落實技能的“做”是項目化學習的最終落點[6]。在人物通訊閱讀教學中,鼓勵學生參與親身實踐,在真實世界中開展綜合的實踐,以回應現實問題,是項目化學習的思路啟發。從結果上看,項目化學習視角下的人物通訊閱讀教學通過真實實踐,確定、聯結和應用知識,生成成果與遷移的可能,厚植學生對現實要求的思維與能力。
以設計并拍攝黃文秀宣傳片為項目成果開展逆向設計,以終為始。任務一“借助小標題推斷文章內容”為確定拍攝畫面提供思考路徑,鼓勵學生模仿專家思維,通過閱讀實踐進行畫面設計。任務三在明確畫外音概念和撰寫要求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結合文本材料及黃文秀日記、新聞報道等外部材料,[HJ2.1mm]在“設計畫外音”的真實情境中收集、分析和綜合信息,并進一步拓展信息來源,以完成設計黃文秀宣傳片的項目化學習成果。這一學習框架可推廣為在人物通訊中總結概括人物形象的普適路徑,逆向回答“如何塑造模范人物”的問題,并在遷移中演繹多樣的學習方案。
三、路徑遷移:項目化學習引領人物通訊教學走向縱深
(一)整合學習資源,提供項目支架
清晰認知學習所需知識內容及其關系,明確規劃知識運用的具體條件,搭建“支架”以解決學習問題并構建意義[7]。“支架”的設計與實施需與項目化學習的知識確定特質保持一致。布魯納提出的“支架式教學”有效拓寬了人物通訊教學的思路。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人物通訊及新聞寫作的角度為《青春之光》設計相應的學習支架。例如,在梳理人物事跡并設計鏡頭語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呈現《新聞寫作方法論》中關于“人物通訊真實性”的達成路徑和寫作思路的材料,以此作為思維支架,幫助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發展已有經驗,切實為學生日后識別人物通訊與普通文學作品、分析解讀人物通訊在寫法和內涵上的獨特價值提供階梯。此外,在基于學生知識經驗和能力基礎上創設拍攝宣傳片任務情境時,教師也應為學生補充拍攝和音視頻制作相關知識,如景別、鏡頭中的聲音信息及分鏡頭腳本設計。
學習支架的呈現方式并不唯一,可以通過提問、演示等方式進行;支架的具體呈現也可隨著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升而適時變化。總體而言,學習支架一經設計,便有機會遷移到人物通訊閱讀教學乃至新聞類作品閱讀教學中,助力學生自主管理和構建學習的有效開展。以支架為支撐,幫助學生完成自我管理、自我建構和探索任務,是項目化學習策略中值得參考的重要方面。
(二)實施多元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
在總結學習知識內容、設計驅動式問題并組織學習的全過程中,多方面、表現性的評價是核心素養導向下評價體系變革對項目化學習的切實推動。課標強調以過程性評價糾正片面強調終結性評價和知識檢測的偏失,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進步,適應“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具有強烈的現實指向。因此,為《青春之光》項目化學習設計體現學習過程和探究深度的表現性評價量表,使學習過程及成果評價有標可依,并為人物通訊項目化學習補充評價維度。下表為本課的評價量表設計。
(吳儀,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武漢 430070; 楊仁平,湖北省建始縣紅巖寺鎮中學,湖北 恩施 445000;梅玲,武漢盤龍城經濟開發區第一中學,武漢 432200)
參考文獻: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5.
[2] 夏雪梅.項目化學習的實施 學習素養視角下的中國建構[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20:11.
[3] 郭華.項目學習的教育學意義[J].教育科學研究,2018(1):25.
[4] 唐潔,張春華.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設計[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23(7):74-78.
[5] 安德森,克拉斯沃爾,艾雷辛,等.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 布盧姆目標分類學修訂版[M].皮連生,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5-56.
[7] 高芹.“支架式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0(4):49-50.
責任編輯:劉 源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