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俐娜
“雙減”政策下農村體育教育發展路徑研究
魏俐娜
(江西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以及問卷調查法等,以安遠縣孔田鎮中心小學、孔田中學、太平厚德小學以及鎮崗初中作為例子,分析“雙減”政策下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發展的情況,對體育教育當中存在的障礙和問題進行分析,并給出一定的總結和建議,以期望能夠為其他中小學校園體育教育發展路徑探究提供一定的參考。結果顯示:(1)“雙減”政策下農村學校體育教育師資學歷以大專為主;教師的性別男多女少;教師隊伍結構呈現兩極化。(2)“雙減”政策下農村學校體育教育場地以足球場和籃球場以及田徑場居多,但不符合標準;經費明顯不足。(3)“雙減”政策前農村學校體育教育使用自編和統編教材,“雙減”政策落實后以統編教材為主;“雙減”政策前體育課程內容缺少體育理論教育以及運動損傷等;落實后加入了體育理論教育以及運動損傷的教學內容,“雙減”政策前教學方法以傳統教學方法為主,“雙減”政策落實后引進了多媒體教學方式。
“雙減”政策;體育教育;農村學校;發展路徑
2021年7月24號,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辦公廳頒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為“雙減”),為深入貫徹黨十九屆三中全會,提高學校教書育人水平,規范校外培訓,減輕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校外培訓和作業負擔。“雙減”政策出臺后不僅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壓力,也提升體育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和影響[1]。“雙減”政策的實施,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對農村體育教育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政策支撐,改善農村體育教育場地器材、師資力量、學生態度、教學效果等方面的不足。推動了農村體育教育融合地域特色,結合現有條件創新鍛煉模式,加強課堂監督,秉持“減負增效”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質量。并且“雙減”政策下的農村學校體育教育將會朝著健康化、科學化、多元化、特色化的發展趨勢不斷前進。
因此,文章旨在對“雙減”政策下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發展路徑進行研究,對農村地區學校體育教育的現狀進行了解,并全面地探究和分析當今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從而尋找到一條“雙減”政策下促進農村地區學校體育教育發展的可持續化道路[2]。基于此,以安遠縣孔田鎮中心小學、孔田中學、太平厚德小學以及鎮崗初中作為例子,分析“雙減”政策下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發展的情況,對其體育教育當中存在的障礙和問題進行分析,并給出一定的總結和建議,以期能夠對其他中小學校園體育教育發展路徑探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以“雙減”政策下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發展路徑作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的需要,利用學校圖書館、中國知網等文獻檢索平臺,以“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為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分類整理,找出研究的重要理論依據,理清研究思路。
1.2.2 問卷調查法
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編制了一份調查問卷,以隨機方式對安遠縣孔田鎮中心小學、孔田中學、太平厚德小學以及鎮崗初中的體育老師進行問卷調查。每個學校發放6份,一共發放24份,回收問卷22份,有效問卷數為20份,有效率為83.33%。
1.2.3 數理統計法
通過調查獲得了大量有效數據,對問卷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使用EXCEL表格對獲得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由表1可以看出安遠縣農村學校體育老師存在一定的比例失衡的現狀,其中男性體育老師的比例占到80%;而女性體育老師的比例僅占到20%,由此可見,男女體育老師的比例出現明顯的失衡,造成這個情況是因為我國的傳統觀念就認定男性適合體育老師,而女性比較適合音樂教師或者文化課老師等;其次,農村學校在招聘老師的時候會對女性老師有一定的歧視,在這個方面農村的情況更加嚴重。
從安遠縣農村學校體育老師的學歷情況來看,其中大專學歷的比例占到50%;本科學歷的比例占到40%;碩士學歷的比例占到10%。由此可見,雖然我國農村地區的教師學歷配置得以提升,但是還是存在大量的大專學歷,這是因為農村地區艱苦,學歷高的人才并不愿意到農村地區進行教學。
由表1中數據可以看出,體育老師的年齡30歲以下的比例占到40%;31歲到40歲的比例占到15%;41歲到50歲的比例占到10%;50歲以上的比例占到35%。由此可見教師隊伍的年齡是兩極化分布,這是因為之前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所以體育老師都是由年齡較大的老師來擔任的,但是隨著這些年高校的擴招且提高了對教育工作的重視,所以體育畢業生較多,故年輕教師較多。年輕教師對于外界政策和宏觀環境的理解程度較高,所以能夠較好地理解且執行“雙減”政策,并且在政策環境下能夠做出相對應的改變[3]。
表1 體育教育師資力量(n=20)
2.2.1 場地情況
對表2所述四所學校的場地的情況進行了解,可以發現表2中四所農村學校都具備基本的足球場地和籃球場以及田徑場,但是羽毛球場以及排球場缺少。此外,隨著深入實地了解,發現大部分的籃球場都是水泥地籃球場,并且籃球框架都比較老舊,足球場地上雜草叢生,沒有專業的草坪。
表2 場地情況(n=4)
2.2.2 經費情況
由表3從四所學校經費投入情況可以看出,其中農村學校每年投入經費在500元以下的比例占到75%,投入經費在501元到1000元之間的比例占到25%。由此可見,安遠縣農村地區體育經費的投入情況不太理想,這主要是因為農村地區的經費本來就較為緊張,大量的經費都投入到文化課程建設當中,較少部分運用到學校的體育建設,這也跟農村地區重視文化課而輕視體育課的原因有關[4]。
表3 經費投入情況(n=4)
2.3.1 教師使用教材的情況
體育教材是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是否實施教學大綱的保證和條件,老師合理地運用教材能夠提高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和體育活動的興趣,強化教學效率。從表4中可以看出,在“雙減”前使用統編教材的比例占到60%;使用自編教材的比例占到20%;沒有使用教材的比例占到20%,教師使用教材的情況不容樂觀。此外通過交流發現,“雙減”前教師上課還存在三無現象,老師剛走上崗位的前兩年工作熱情,積極認真準備上課內容,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對體育課的不重視,學生不把體育課當成體育課,教師開始懈怠散漫,每年的備課內容都換湯不換藥,教師對體育課不上心,教師的體育教育只停留在表面,既不創新課堂,也不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備課內容跟實際課堂不符。“雙減”之后教師使用統編教材的比例增加,比例占到80%;沒有不使用教材的老師,由此可見“雙減”有利于教師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5]。
表4 教師使用教材的情況(N=20)
2.3.2 體育課程內容情況
對安遠縣農村學校的體育教育的課程內容情況進行調研可以發現,“雙減”前田徑運動的比例是最高的,占到50%;其次便是籃球、足球、羽毛球等,分別占到30%、20%以及5%。由此可見,“雙減”前大部分的課程主要是體育運動實踐課程,而缺少體育理論教育,對于運動損傷、運動基本原理以及體育運動的功能基本沒有開展。而“雙減”之后明顯增加了體育理論教育以及運動損傷的內容。由此可見農村地區體育課程的內容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更加豐富了[6]。
表5 體育課程內容情況(N=20)(多選)
2.3.3 教學方法情況
通過對安遠縣農村學校的教學方法的情況進行研究,發現“雙減”前的教學方法以傳統教學為主,其中演示法的比例占到45%;講授法的比例占到25%;練習法的比例占到15%。這些傳統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降低對于體育課程的興趣,教學方法單一更加降低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會利用體育課的時間進行學習,甚至不惜用體育課的時間來彌補自己語數外等學科上的知識短板,在這類心理驅使下學生難以全身心融入體育課堂,達不到鍛煉效果。而“雙減”后在傳統方法的基礎之上增加了多媒體教學的方法,多媒體教學方法采用直觀、沖擊視野的教學方式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的興趣[7]。
表6 教學方法情況(n=20)
2.3.4 課后訓練情況
學生在課堂上學的知識沒有融會貫通的話就需要用到課后時間,主要是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查漏補缺,由“雙減”前課后訓練的比例可以看出,有課后訓練師的比例占到10%,沒有的比例占到90%;而“雙減”后有課后訓練的比例占到95%;沒有課后訓練的比例占到5%。由此可見,“雙減”政策的實行有助于提高體育教學的效率[8]。
表7 課后訓練情況(n=20)
2.4.1 體育教育不科學
對于在校學生來說,適當的運動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發展,提高身體素質,增強身體免疫力。但是不正確的體育鍛煉方式會使學生在運動過程中受到損傷,農村地區因為師資力量的原因無法教授學生正確的鍛煉方式,“雙減”政策的推出有利于加強對于運動損傷課程以及體育理論課程的推廣[9]。
2.4.2 教學方式傳統
農村地區教學方式以傳統教學為主,這不利于提高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興趣。此外,農村家長及學生對體育存在過于片面的認知,都認為體育教育不如文化教育重要,這是高考大環境所導致的,這對于落實“雙減”政策造成一定的阻礙[10]。
2.4.3 農村體育教育資源匱乏
農村體育教育面臨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體育師資問題相對突出,體育教師嚴重缺乏,教師體育教學能力有待提高,隊伍不夠穩定;農村學校體育基礎建設條件還難以滿足農村學校體育工作的需要等。
(1)“雙減”政策下農村學校體育教育師資學歷以大專為主;教師的性別男多女少;教師隊伍結構呈現兩極化。
(2)“雙減”政策下農村學校體育教育場地以足球場和籃球場以及田徑場居多,但不符合標準;經費明顯不足。
(3)“雙減”政策前農村學校體育教育使用自編和統編教材,“雙減”落實后以統編教材為主;“雙減”政策前體育課程內容缺少體育理論教育以及運動損傷等;落實后加入了體育理論教育以及運動損傷的教學內容,“雙減”政策前教學方法以傳統教學方法為主,“雙減”政策落實后引進了多媒體教學方式。
(1)減輕學生負擔,農村體育教育可適當與地域特色相結合,既可以緩解農村地區體育教育發展運動器材及場地短缺的問題,又可以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創新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轉變學生對體育課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態度。
(2)教師們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去設計更加多元化的教學形式,更要能夠結合當地的一些特色教學資源。
(3)教師應該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做到“減負增效”,根據新課程標準,新體育教材,組織好體育教師對新教材的學習工作,使體育教師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活動,按時上課,逐步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遵守體育課常規。
“雙減”政策出臺提升體育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和影響。對農村體育教育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政策支撐,推動了農村體育教育融合地域特色,結合現有條件創新鍛煉模式,提高教學質量。“雙減”政策下的農村學校體育教育將會朝著健康化、科學化、多元化、特色化的發展趨勢不斷前進。
[1]楊偉忠.芻議農村小學校園足球發展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2(8):58-59.
[2]楊中兵,王江萍,顏佳俊,等.論新時代西南民族地區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策略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1(2):157-161.
[3]鄧彭沖.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現狀及應對策略[J].河北農機,2021(7):100-101.
[4]王芳軍.彭羅玲.湖南農村初中學校體育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24):157-158.
[5]江炎.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探索[J].體育視野,2020(10):59-60.
[6]劉申.農村學校體育教育“改薄”的現實困境與幫扶路徑研究[J].青少年體育,2020(8):109-110.
[7]呂金棟.教育扶貧背景下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路徑[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0,41(16):237.
[8]王敏.高校體育服務農村體育發展模式探析[J].農家參謀,2020(19):268.
[9]黃茜,吳國天.農村體育文化與校園體育教育探究[J].核農學報,2020,34(11):2630.
[10]莫彬琳.高校體育教育融入農村體育文化研究[J].核農學報,2020,34(11):2638.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Rural Schools under "Double Reduction"Policy
WEI Lina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Jiangxi,China)
魏俐娜(2000—),碩士生,研究方向:學校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