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倩
〔摘? ? 要〕? 生命教育是小學科學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板塊。生命教育以讓學生珍愛生命、保護自然為主要目標。若想高質量地完成教學,教師需充分探究教育中的“四性”。本文將以小學科學教學中生命教育“四性”探究為主題,以供交流。
〔關鍵詞〕? 小學科學;生命教育;“四性”;探究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1? ? 016-018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精神生活的豐富,對學生的生命教育越來越重視。培養人格完整的人非常重要,能讓學生體會生命之寬廣,樹立崇高生命精神。對小學科學教學中生命教育“四性”的深入探究,有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對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意義。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
小學科學中的生命教育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與自然建立良好的關系,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生命,以健康的方式對待生活,提高學生的自我價值認同感。對于小學生來說,生命教育是在正確生命觀的基礎上,提高精神層面的追求,最大程度體現和發揮個人價值。小學階段是人身心發展的初期,是整個人生成長過程中的基礎階段,正確的生命觀引導十分重要。教師需不斷思考,更大程度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小學科學教學融入生命教育的意義
(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網絡上爆炸式的信息難免會對小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帶來影響。如校園暴力現象的發生,就是源于對生命敬畏程度的不夠。在此背景下,若不及時對學生的生命觀、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后果難以想象。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社會未來的棟梁,少年強,則國強。無論從何種角度出發,都應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生命觀教育,引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順應新課程改革要求
新課程改革對科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考量的重要標準,不再是唯成績論。所以在科學課堂上融入生命教學也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此基礎之上,教師需要對以往的教學模式做出更新,不斷挖掘科學教學與生命教育的內在聯系,將生命教育真正落實到位,最大程度地發揮科學課堂的作用。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發展需求,落實素質教育要求,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三、小學科學教學中生命教育的“四性”
(一)科學教學與生命教育的相融性
第一,科學是一門較為基礎的學科,在小學科學的課堂上側重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知識,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生命教育則是讓學生科學地認識生命、了解生命,進而珍惜生命、愛護生命。二者具有很強的相融性。在科學教學中進行生命教學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塑造科學知識體系的同時,懂得生命的意義,得到全面提高。第二,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本身就蘊含非常多的生命元素,如環境、生物、地球等,都離不開生命的話題。在學習中,學生能夠獲得更多解鎖生命奧秘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對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發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在一些科學實驗中,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生命的震撼力,將生命的珍貴銘記于心。第三,科學教學與生命教育的相融性體現在二者教學目標的一致性上,科學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生命教育目標為讓學生形成科學的生命觀,二者融合對學生的成長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如在學習“生物與非生物”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先介紹一下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讓學生能夠分清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等具有生命的物體叫生物,生物是需要從外界獲取營養物質的。土壤、巖石等不是生物,是不需要從外界攝取營養的。進而讓學生清楚我們生活中的空氣、水資源等也是除我們人以外的生物的重要營養資源,提升學生對生命生長的了解程度,并讓學生增加對生命的敬畏,從自身做起,保護資源,尊重生命。
(二)科學教學中生命教育的延展性
在科學課堂上進行生命教育不應受課本的局限,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得到更廣博的科學知識,拓寬其視角,增加科學課堂的延展性。第一,就知識本身來說,生命教育內容包含甚多,教師在課堂上不斷地擴展,學生才能更全面、更廣泛地了解生命本質,提高對生命意義的理解。第二,就科學教學中的實踐活動來說,實踐活動是學生更直觀地認識生命、感受生命的關鍵。教師通過實踐活動的豐富和拓展,能夠幫助學生降低學習生命知識的難度。第三,就生命教育中的情感深化來說,在小學科學課堂上進行生命教育,不僅是完成教學任務,而且是更大程度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情感。教師在課堂上不斷地擴展,可以打開學生興趣的大門,感受更豐富的生命奧秘。第四,就生命教育引導的價值觀來說,不斷地拓寬知識維度,能夠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生命的多樣性,提高同理心,在學習中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生命教育的延展不只是靠教師在課堂上的說教就能完成的,還需要借助行為活動讓學生獲得更深刻的感受。教師可以把生命教育延伸到課堂之外,如在學習“不同環境中的植物”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培植兩棵相同的植物,可以是花、是草、是水果,種類不限。讓學生將兩棵植物放置在不同的環境中,最簡單區別二者的方式是有無陽光,也可以是其他的環境區別,并讓學生周期性地記錄植物成長情況。通過此延展性教學,讓學生懂得生命成長的不易,使學生的生命意識得到強化。
(三)科學教學中生命教育的多樣性
科學教學中生命教育具有多樣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生命教育的教學內容具有多樣性。生命是一個包容性非常廣的詞,學習內容也包括很多方面,如生命的起源、類型、演化等,每一個內容都有很強的學習價值。通過多樣性的生命教學,學生能在更大程度上了解自然規律。第二,生命教育的方式具有多樣性。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選擇很多不同的方式來進行生命教育。如講解、實驗、趣味活動等。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恰當的形式,能夠讓學生有更深刻的感受,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第三,生命教育的教學資源具有多樣性。學生可利用的生命學習資料,不僅有課本,還可以借助課外圖書、科普資料、網絡資源等。教師可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合理地運用資源,使其在知識的獲取上事半功倍,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第四,生命教育的學習目標具有多樣性。讓學生了解生命和自然規律是初步目標,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讓學生懂得生命的可貴,在成長過程中保持正確的生命觀。
(四)科學教學中生命教育的差異性
在小學科學課堂上進行生命教育的差異性是教師必須清楚的。第一,學生個體存在差異。每個學生都是獨立于其他人的個體,整個班級是由這些具有差異的個體構成的,在進行相同的生命教育時,每個學生獲得的感悟和得到的收獲是不同的。第二,生命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具有差異性。生命教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每個階段能夠接受的知識深度不同,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考慮,選擇合適的內容。第三,生命教育的教學方法具有差異性。不同的教學內容所適合的教學方法不同,如有的內容適合教師講解,有的內容適合觀察實驗。教師若在科學課堂上一味地采用講解式的教學,久而久之會引起學生的消極情緒,降低教學效率。所以,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十分重要。第四,生命教育的評估方式具有差異性。小學生的生命教育重在體會,與其他學科階段性的考試不同,科學教學的評價是過程性的。教師可采用報告、作品展示、心得體會等方式了解學生對生命知識的學習情況,以此來檢驗學習成果,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節奏。
四、基于生命教育的“四性”提高教學質量
(一)充分挖掘科學教學中的生命教育資源
小學科學教學中所具有的生命教育資源十分豐富,教師可從中尋找到適合培養學生生命素養的角度,并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提升教學質量。對1~2年級的學生,要注重生命的感知。這個階段的學生愿意親近自然,也對自然抱有很強的好奇心。教師可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其充分觀察和感知,感受生命的神奇,初步培養小學生的生命意識。如在學習“植物的生活”時,教師可以班級為單位設置種植角,讓學生觀察不同種類的植物形態區別,植物隨著季節的變換會出現什么變化,感知植物的生命,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意識。對于3~4年級的學生,要注重生命的體驗。這個階段的學生對未知的世界具有強烈的探索欲望,自身能力不斷增強,教師可借助實驗活動讓學生體驗生命現象。如在學習“動物的分類”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借助實驗模型讓學生了解人的骨骼結構,進而讓學生知道適當的運動和正確的坐姿對于身體健康十分有益,培養學生健康生活意識。對5~6年級的學生要注重生命的領悟。這個階段的學生動手能力已較強,也能夠通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了解生命奧秘的基礎上,了解生命與科技、環境等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
(二)打造科學教學與生命教育融合的特色課堂
對于小學生的生命教育可以與學校所在地的人文、自然環境相結合,這是進行生命教育最優質、最具有說服力的資源。教師可以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科學課堂,以提高學生的生命素養為目標,將學生的科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如樹葉是學生經常能看到的實物,校園內就有很多。不同種類大樹具有不同的葉子和習性,并且在季節更換時,樹木的形態也會發生改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認識樹葉、利用樹葉,以樹葉為主題開展活動,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生命知識的基礎之上提升生命實踐技能,樹立科學價值觀。
(三)豐富科學教學中生命教育的學習方式
將生命教育融入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方式應是多樣的。教師可充分利用大自然這個天然教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展戶外趣味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滿足學生的身心成長需求。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教師可以采取一種新模式,讓學生扮演自己喜歡的動物或瀕危動物,并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發聲,加深學生對生命的感悟。也可讓學生對食物鏈進行模仿和扮演,鼓勵學生多角度看待問題,提高生命意識。
將生命教育融合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十分重要,了解二者結合的相融性、拓展性、多樣性和差異性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科學課堂。將生命教育資源以最恰當的方式展現給學生,有機結合課堂內外,促進學生更大程度地成長,是每一位科學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生命教育不起源于小學科學課堂,也不會終止于小學科學課堂,要引導學生積極追求更高的生命價值。
【該論文系甘肅省2022年度省級規劃課題“生命教育有機融入小學學科教學的研究”課題研究成果論文,課題編號GS[2022]GHB1607】
參考文獻
[1]王凌詩.小學階段生命科學領域核心概念解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4):69-73.
[2]樊世靜.小學科學教學中的生命教育實施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6(4).
[3]沈詩慧.利用小學科學教材滲透生命教育理念的研究:以蘇教版為例[J].學苑教育,2022(33):44-46.
[4]陳偉光,葉菊艷.大實驗教學觀下小學科學生命教育的實踐探索[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1(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