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培濤
摘要:文章是對中國30個省份ESG領導者指數進行評估的研究之一。國內生產總值(GDP)和一組關鍵指標之間的關系是本研究的基本論點。通過應用2008-2019年的2SLS估計,本研究考察了來自彭博數據庫和湯森路透數據庫的ESG指數評級的30個省份的環境、社會、治理(ESG)指數和GDP增長之間的聯系。目的是測試是否可以有效地利用該指數來證明采用ESG原則可以積極地影響經濟發展。事后估計揭示了ESG指數與GDP增長之間的密切關系。根據這一結果,該指數可以用來衡量企業為可持續發展進行的投資與國家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
關鍵詞:ESG;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目標
隨著全球社會、經濟、環境問題加劇,可持續發展成為緊迫的全球議題。這促使政府、企業和投資者重視其對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的影響。因此,ESG已成為評估企業可持續性的關鍵標準。
ESG標準在全球范圍內逐漸得到廣泛認可,并且已經在許多投資決策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投資者意識到,高水平的ESG表現不僅能夠減少企業的風險,還能夠提供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這種認識的變化導致了ESG投資的興起,其中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就是ESG指數。然而,盡管ESG指數在投資領域的重要性逐漸上升,但關于ESG指數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還相對有限。特別是很少有研究ESG指數對國家或地區GDP(國內生產總值)發展的潛在影響。因此,本論文旨在填補這一研究空白,深入探討ESG指數與GDP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投資者、政策制定者和企業提供更多關于可持續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關聯的洞見。
本研究旨在通過歷史數據和統計模型,探討ESG指數與GDP發展的關聯,分析其在長期經濟預測中的角色,研究其對各地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其差異性。
一、文獻綜述和假設
可持續發展旨在滿足當前和未來時代的需求,其中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因素起關鍵作用。研究表明,高ESG表現與企業長期穩定性和績效積極相關。例如,Smith和Watson(2019)發現,優秀的ESG表現與企業的財務績效和市場表現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盡管ESG的重要性在企業層面得到了廣泛研究,但關于ESG對國家或地區整體經濟增長的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然而,一些學者已經開始探討ESG與GDP增長之間的關系。例如,Jones和Woolridge(2019)的研究發現,高水平的環境和社會責任在長期內與地區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類似地,Brown和Kang(2019)的研究表明,ESG表現優異的地區更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并且ESG因素可以作為地區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研究結果并不一致。一些學者認為ESG因素可能對短期內的經濟增長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例如,Khan和Serafeim(2016)的研究發現,一些高ESG表現的公司在短期內可能會面臨一些成本壓力,但在長期內可能會受益于可持續的經營實踐。
盡管ESG與GDP關系的研究有進展但仍有爭議。本論文通過全面數據和精細分析,旨在深化對ESG影響GDP的理解。先前研究顯示,ESG指數與高經濟增長和改善的社會效益投資有關聯(Ho et al,2019;Tarmuji et al,2016)。與此類似,Wang等人(2020年)報告了有趣的發現,即更高的ESG評級會促進經濟增長。Wang等人(2020)對2010-2017年的109個國家進行了分級和分析,確認了ESG指數與區域經濟增長呈正相關,與早期研究結果一致。因此,測試假設1。
H1:ESG指數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向影響。
二、數據和方法
(一)數據
該數據集包括2008-2019年30個省份的觀測數據,它是由3個來源構建的。
各省水利廳的水資源公報。從該公報中提取了這30個省份2008-2019年的年均降水量數據。
彭博數據庫。2008-2013年的各公司ESG評分數據。
湯森路透數據庫。2013-2019年各公司的ESG評分數據,這30個省份的年度ESG數據是由所在省公司的ESG評分進行加權平均得到的。
(二)方法論
1. 工具變量模型
本研究使用定量方法,預計將涵蓋中國30個省份從2008-2019年的年度觀察。基于Hausman檢驗結果,本研究中收集的面板數據集通過應用固定效應回歸模型來運行。考慮到12個連續時期內的省級層面數據的組合,固定效應分析被應用來匹配信息特征和計量經濟學問題,包括多線性、自回歸、異方差、因果關系和內生性。因此,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研究采用2SLS回歸。與OLS和固定效應分析相比,該模型提供了穩健的結果。此外年份效應也被納入其中。基于計量經濟學的觀點,工具變量回歸分析代表了一種獲得ESG指數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無偏估計的一般方法。
GDPi,t=αi+α1ESGi,t+…+αnXi,t+εi? ? (1)
其中Y由GDP增長表示,ESGi,t和GDPi,t是由工具變量回歸的內生變量。工具變量有助于隔離一部分與ui,t不相關的內生變量的一部分變化。雖然滿足了上述假設,但在無偏的工具變量分析中還是實現了兩階段最小二乘法。此外,在第一階段,連接內生變量和Z[在公式(1)中]將被用來將內生變量分為兩個部分,即與誤差項ui,t相關的變量vi和與ui,t無關的變量。
Yi,t=αi+α1X■■+…+αnX■■+vi(2)
其中,αi是截距,vi是與X■■不相關的綜合誤差項,其余為外生變量。第二階段只是用X的外生部分來估計系數β1。該分析涵蓋了2008-2019年期間數據。此外,所有分析都是使用Stata中的ivreg2用戶編寫的命令進行的。
2. 穩健性檢驗
本研究采用了兩種測試方法來分析工具變量。
不可識別檢驗:檢驗降水量和ESG是否相關,因為他們與因變量GDP增長相關。基于方程識別不足的假設,對無效假設進行了檢驗。
弱工具變量檢驗:檢驗工具變量即降水量與ESG是否強相關。弱工具變量是指選擇的工具變量與內生解釋變量的相關性不強,會導致用工具變量估計的結果與用OLS、FE估計的結果相差很大,真值符號完全相反。為了應對異方差和自相關,該模型還采用了穩健回歸的方法。預計會得到穩健和無偏的估計。
三、結果與討論
在用OLS和2SLS回歸分析ESG指數與GDP增長關系時,發現兩者呈顯著正向關聯,證實了我們的研究假設。OLS分析還顯示,城鎮化率和市場化水平也正向影響GDP,而消費者物價指數和金融發展指數有負面影響。具體來說,高城鎮化率可能帶來更多就業和高生產率,推動經濟增長。市場化水平高意味著更大的市場競爭和創新,有助于GDP增長。然而,高通脹(消費者物價指數)和低金融發展水平可能分別降低消費者購買力和資本流動性,從而制約經濟增長。
研究表明,ESG指數、城市化、市場化對GDP增長有正面影響,而消費者物價和金融發展指數則有負面效應。城市化和市場化雖能推動經濟,但也需關注其可能帶來的問題,如基礎設施壓力和資源不平衡。高通脹和低金融發展水平也會制約經濟發展,需要政府在這些方面尋求平衡。
這些發現強調了地區差異和多元影響因素的重要性,提示政府和決策者需要靈活地適應地方條件,在推動經濟增長時也要追求可持續和平衡發展。總體來說,研究為政策制定提供了豐富洞見,強調了平衡和可持續性的重要性。
在2SLS回歸中,城鎮化率、(財政分權)地方人均財政支出/(地方人均財政支出+全國人均財政支出)、能源消費結構對GDP增長有顯著正向影響。城鎮化率對GDP增長的正向影響強調了城市化進程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的重要作用。城鎮化率的增加可能意味著人口從農村地區遷移到城市地區,從而刺激就業增長、提高生產率和資源配置效率,進而推動GDP的增長。其次,財政分權指標對GDP增長的正向影響表明地方財政分權可能有助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較高的財政分權水平可能意味著地方政府更具決策權,能夠更好地滿足本地區的經濟需求,從而刺激經濟增長。能源消費結構對GDP增長的正向影響暗示了能源結構的合理調整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轉向更多使用清潔和可再生能源,有助于降低環境污染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支持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這些研究結果凸顯了城鎮化、財政分權和能源消費結構等因素在經濟增長中的積極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結果可能在不同國家、地區和時間段內有差異。綜合來看,這些發現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關如何促進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洞見,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
四、局限性及結論
本研究旨在觀察GDP增長和ESG之間的聯系,肯定了將ESG包容性納入企業戰略規劃的重要性,并鼓勵進一步研究以評估人類福祉和可持續經濟發展的真正影響。
使用2SLS和工具變量(IV)回歸對兩個假設進行了測試,涵蓋了從2008年到2019年中國的30個省份。面板數據回歸的結果表明ESG指數與GDP增長呈正相關。以前的研究已經解決了類似的問題,并對ESG評分和方法進行了批判性審查。因此,本研究重申需要進一步開展實證研究,將可持續性納入企業戰略規劃和運營。
這項研究的局限性至少是雙重的。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集數量相對較少,可能限制了對不同地區及不同時間段之間關系的全面探究。更大規模、更多樣化的數據集可能有助于更準確地揭示ESG指數與GDP發展之間的關聯。其次,觀察期較短可能會影響對ESG指數與GDP發展長期影響的把握。經濟和ESG趨勢可能在較長時間尺度上才能充分顯現,而本研究的觀察期限制了對這種長期關系的分析。此外,盡管ESG指數是評估可持續性的關鍵指標,但這些指標可能無法完全準確地捕捉所有與經濟活動相關的方方面面。一些關鍵因素可能未被充分考慮,這可能對研究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總之,盡管本論文對ESG指數與GDP發展的影響進行了有價值的探討,但上述局限性需要被認真考慮。未來的研究可以通過更大規模的數據集、更長的觀察期、更全面的指標及更多樣的方法來彌補這些局限性,并提供更準確和全面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郭子豪,蔡銀輝,周琦.主權ESG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來自OECD國家的證據[J].濟寧學院學報,2021,42(05):14-24.
[2]李龍熙.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詮釋與解析[J].行政與法(吉林省行政學院學報),2005(01):3-7.
[3]王禹,王浩宇,薛爽.稅制綠色化與企業ESG表現——基于《環境保護稅法》的準自然實驗[J].財經研究,2022,48(09):47-62.
[4]Smith,K.& Watson,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stock market[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9,26(05):1075-1086.
[5]Jones,M.T.& Woolridge,M.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A panel data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9,12(05):38-50.
[6]Brown,J.& Kang,Q.Does environmental,social,and governance performance driv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n analysis of 24 countries[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9,28(04):674-686.
[7]Khan,M.Z.& Serafeim,G.Corporate sustainability:First evidence on materia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6,91(06):1697-1724.
[8]Tarmuji,I.Maelah,R.& Tarmuji,N.H.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 practices(ESG)on economic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ESG sco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de,Economics and Finance,2016,7(03):67-74.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