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玲 邵金階
【摘要】 邵金階主任醫師是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治療失眠癥經驗獨到。總結了邵金階治療失眠癥的經驗。邵金階認為,失眠癥的病機是臟腑陰陽氣血失和,導致心神失養、神明被擾、心神不安、神不守舍。對于痰熱內擾的實證患者,常用溫膽湯加減;心脾兩虛的虛證患者,用歸脾湯加減;臨床上大多數失眠癥患者為虛實夾雜偏虛證,此類患者常用經驗方不寐方治療。不寐方具有滋陰寧心、養心安神的作用,療效較好,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邵金階;失眠癥;不寐方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1-0136-03 ? ? 文獻標志碼:A ? ? 中國圖書分類號:R249
失眠是一種常見的癥狀。失眠癥指以頻繁而持續的入睡困難和(或)睡眠維持困難并導致睡眠感不滿意為特征的睡眠障礙。我國成人中失眠癥的發病率高達10%~15%[1-2]。失眠患者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疲勞和過度嗜睡均可導致警覺性下降、反應遲鈍,這些是引發意外事故的主要原因。苯二氮 ? ?類藥物是治療失眠癥首選的鎮靜安眠藥,但是存在依賴性、成癮性、抑制呼吸、戒斷性反應、影響晝間覺醒質量、行為和容易出現操作性事故等不良反應[1-2],而且可能增加老年人癡呆和跌倒風險。失眠癥中醫學稱為“不寐”“不得臥”“目不瞑”“不得眠”等。中醫認為該病是因思慮勞倦太過,七情內傷,或暴受驚恐,或外邪所感,亦可因年邁體虛、房勞、久病或稟賦不足所致[3]。其病機是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和,以致神明被擾,神不守舍;治療主要是根據患者臨床癥狀辨證論治,調整臟腑,調和氣血陰陽,養心安
神[3-4]。邵金階主任醫師是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治療失眠癥經驗獨到,現總結邵金階老師治療失眠癥的經驗,報告如下。
1 邵金階對失眠癥的認識
邵金階主任醫師指出,失眠癥的臨床表現為典型的虛證或實證容易辨治,但是失眠癥的病因病機復雜,證型繁多,常常虛實難辨,特別是大多數患者的臨床證候常虛實夾雜,不易辨治。邵金階老師強調該病臨證時須謹守其病機是臟腑陰陽氣血失和,導致心神失養、神明被擾、心神不安、神不守舍等病機關鍵進行辨證論治,常用經方治療該病。對于典型的痰熱內盛,擾亂心神的痰熱內擾證的實證患者,用溫膽湯加減;對于心血不足、脾氣虛弱的心脾兩虛證,用歸脾湯加減。對于虛實夾雜偏虛證的患者,常用自擬的經驗方不寐方[5]加減治療。不寐方由交泰丸、甘麥大棗湯、百合地黃湯等經方組合而成,基礎方為炙甘草10 g、合歡30 g、生地20 g、百合30 g、黃連10 g、珍珠母50 g、肉桂3 g、棗仁20 g、五味子20 g、丹參20 g、紅棗10 g、小麥30 g等藥物組成,具有滋陰寧心、養心安神之功,臨床療效較好。
2 臨床驗案
2.1 病例1
方某某,男,23歲,2019年5月18日初診。主訴,失眠多夢3月余。現病史,近3個多月來常入睡困難,一般要1~2 h才能勉強入睡,睡眠表淺,入睡后多夢,甚至通宵不能入睡。白天精神不振,感到頭昏,疲乏,腰酸耳鳴,遇事善忘,納谷不香,二便尚調。既往無特殊病史,家族無精神病史。舌脈,舌尖紅少苔,脈弦細。西醫診斷失眠,中醫診斷失眠癥(不寐)——心腎不交證。
治療:交通心腎,養心安神。
方藥:炙甘草10 g、生地20 g、琥珀6 g、百合40 g、柴胡10 g、石菖蒲10 g、生牡蠣50 g、黃連10 g、肉桂3 g、棗仁30 g、合歡20 g、小麥50 g、紅棗10 g、丹參20 g,7劑。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各服200 mL。
2019年5月27日二診:仍入睡困難,現要0.5~1.0 h入睡,睡眠表淺,入睡后多夢,無通宵不能入睡的情況。白天精神不振,神疲乏力,腰酸耳鳴,納食一般,二便尚調。舌脈,舌紅少苔,脈弦細。
方藥:黃芪20 g、炙甘草10 g、生地20 g、百合40 g、柴胡10 g、石菖蒲10 g、生牡蠣50 g、黃連10 g、肉桂3 g、棗仁30 g、小麥50 g、紅棗10 g、丹參20 g,7劑。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各服200 mL。
2019年6月5日三診:入睡困難好轉,現30 min左右可以入睡,但睡眠表淺,入睡后多夢。白天精神不振、神疲乏力好轉,現易汗出,納食一般,二便尚調。舌脈,舌紅少苔,脈弦細。
方藥:黃芪20 g、五味子10 g,炙甘草10 g、生地15 g、百合30 g、石菖蒲10 g、生牡蠣50 g、黃連10 g、肉桂3 g、棗仁30 g、小麥50 g、紅棗10 g,7劑。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各服200 mL。
2019年6月13日四診:入睡困難明顯好轉,現30 min以內均可以入睡。白天精神不振、神疲乏力、出汗情況好轉,納食、二便尚調。舌脈,舌紅少苔,脈弦。
方藥:炙甘草10 g、生地15 g、百合30 g、石菖蒲10 g、生牡蠣50 g、黃連10 g、肉桂3 g、棗仁30 g、小麥50 g、紅棗10 g,7劑。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各服200 mL。
2019年6月20日五診:晚上睡眠及白天精神狀況均無異常,要求鞏固療效,6月13日方繼服7劑,用法用量同前。
按語:本案患者為青年男性,無明顯誘因出現失眠多夢3月余。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及舌脈情況,診斷為失眠癥——心腎不交證。治以交通心腎、養心安神,應用不寐方加減治療。本方中紅棗、灸甘草、小麥養心除煩;百合,丹參、棗仁寧心安神;生牡蠣養陰潛陽,長于除燥安眠,夜交藤協調陰陽,善治虛煩不寐;琥珀鎮靜安神,生地滋陰補腎;黃連苦寒,瀉心火、制陽亢,使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而不獨盛于上;肉桂辛甘大熱溫腎陽,引火歸元,致腎中之陰得以氣化而上濟于心。二藥相伍,水火既濟,心腎相交,安寧神志。肉桂、牡蠣二藥與小麥為伍可收斂浮越之心氣,平潛升騰之心陽。全方共奏交通心腎,養心安神。二診時患者訴白天精神不振,神疲乏力癥狀無好轉,故加用黃芪20 g以益氣健脾。三診時患者白天精神不振、神疲乏力好轉,但易汗出,故加用五味子10 g以收斂止汗。四診時入睡困難明顯好轉,白天精神不振、神疲乏力、出汗情況好轉,故去掉黃芪、五味子。五診時晚上睡眠及白天精神狀況均無異常,表明不寐方治療效果滿意。
2.2 病例2
張某某,男,38歲,2021年2月14日初診。主訴,失眠半個月,近3天通宵不眠。現病史,近半個月來常入睡困難,一般要1 h左右才能入睡,入睡后多夢,盜汗,易驚易醒,醒后難以入睡。近3天均通宵不能入睡。白天頭暈頭脹,精神疲乏不振,心慌心煩,健忘耳鳴,飲食不佳,二便尚調。家族無精神病史,既往無特殊病史。舌脈,舌紅少苔,脈弦細。西醫診斷失眠,中醫診斷失眠癥——陰虛火旺、心腎不交證。
治療:滋陰降火,養心安神。
方藥:炙甘草12 g、百合40 g、生地30 g、棗仁30 g、丹參20 g、五味子10 g、合歡20 g、龍齒15 g、煅牡蠣50 g、黃連10 g、肉桂3 g、紅棗10 g、小麥30 g,7劑。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各服200 mL。
2021年2月23日二診。主訴,服藥第1天睡眠較好,第2天開始仍入睡困難,但能入睡,入睡后仍多夢,偶爾盜汗,易驚易醒,無通宵不能入睡的情況。白天頭暈,精神疲乏不振,心煩,健忘耳鳴,飲食不佳,二便尚調。舌脈,舌紅少苔,脈弦細。
方藥:生地20 g、炙甘草10 g、百合30 g、棗仁30 g、丹參20 g、五味子10 g、琥珀6 g、龍齒15 g、煅牡蠣50 g、黃連10 g、肉桂2 g、紅棗10 g、小麥30 g,7劑。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各服200 mL。
2021年3月8日三診。主訴,2月服藥后睡眠狀況明顯好轉,停藥后近2天又出現入睡困難,睡眠表淺,入睡后多夢。白天精神疲乏,心煩。舌脈,舌紅少苔,脈弦細。
方藥:生地20 g、黃芪15 g、炙甘草10 g、棗仁30 g、丹參20 g、五味子10 g、琥珀8 g、龍齒15 g、煅牡蠣50 g、黃連10 g、肉桂2 g、紅棗10 g、小麥30 g,7劑。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各服200 mL。
2021年3月16日四診。主訴,睡眠及白天精神狀況均明顯好轉,要求鞏固療效,3月8日方繼服7劑,用法用量同前。
按語:本案患者以“失眠半個月,近3天通宵不眠”為主癥,伴盜汗、白天頭暈頭脹,精神疲乏,心慌心煩,健忘耳鳴,結合患者舌脈,診斷為失眠癥——陰虛火旺、心腎不交證。治以滋陰降火、養心安神,應用不寐方加減治療。對于陰虛火旺證,方中用生地滋陰補腎,生牡蠣養陰潛陽,黃連瀉心火。對于心腎不交證,在生地滋陰、黃連瀉心火的基礎上用小劑量肉桂引火歸元。百合、丹參、棗仁養心安神,紅棗、灸甘草、小麥養心除煩,五味子收斂止汗。二診時減少肉桂劑量,加琥珀鎮靜安神。三診時患者有神疲乏力癥狀,故加用黃芪益氣健脾。經過應用不寐方1個月左右的加減治療,臨床效果較好。
2.3 病例3
高某某,女,48歲,2021年5月26日初診。主訴,失眠反復發作10余年。現病史,近10年來失眠反復發作,睡后易驚易醒,惡夢紛紜,嚴重時通宵不能入睡。平時服安眠藥后可入睡2~3 h。白天精神差,脘腹痞悶,不思飲食,頭目昏沉,口苦心煩,口黏痰多。二便尚可,停經1年。家族無精神病史,外院診斷為輕度抑郁癥2年余。舌脈,舌紅苔中厚滑,脈弦滑數。西醫診斷失眠,中醫診斷失眠癥——痰熱內擾證。
治療:清熱化痰,和中安神。
用溫膽湯加減,方藥:法夏12 g、茯苓30 g、夏枯草15 g、陳皮10 g、石菖蒲10 g、甘草10 g、郁金18 g、琥珀8 g、生牡蠣50 g、龍骨30 g、柴胡10 g、竹茹10 g、枳實10 g,7劑。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各服200 mL。
2021年6月3日二診,主訴,仍入睡困難,但能入睡,入睡后仍多夢,易驚易醒。白天精神差,不思飲食,頭昏,口苦心煩,二便尚可。舌脈,舌紅苔滑,脈弦滑。
方藥:炙甘草10 g、棗仁30 g、法夏12 g、茯苓30 g、夏枯草15 g、陳皮10 g、石菖蒲10 g、郁金18 g、琥珀8 g、珍珠母50 g、生牡蠣50 g、龍骨30 g、柴胡10 g、竹茹10 g,7劑。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各服200 mL。
2021年6月11日三診,主訴,入睡困難好轉,可入睡3~5 h,但睡眠表淺,入睡后多夢。白天精神不振好轉,納食一般,二便尚調。舌脈,舌淡紅苔白,脈弦滑。
方藥:黃芪30 g,炙甘草10 g、棗仁30 g、法夏12 g、茯苓30 g、夏枯草15 g、陳皮10 g、郁金18 g、琥珀8 g、珍珠母50 g、生牡蠣50 g、龍骨30 g、柴胡10 g,7劑。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各服200 mL。
2021年6月18日四診,主訴,現可入睡5~6 h,精神轉佳,飲食尚可。舌脈,舌紅苔白稍厚,脈弦。二便正常。
方藥:黃芪30 g、生地20 g、棗仁30 g、五味子30 g、丹參20 g、黃連10 g、肉桂3 g、合歡30 g、炙甘草10 g、大棗10枚、小麥50 g、琥珀6 g、百合30 g、珍珠母50 g,10劑。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各服200 mL。
2021年6月29日五診,主訴,現可入睡6~7 h,精神、飲食、二便尚可。舌脈,舌質稍暗苔薄黃,脈弦。
為鞏固療效,守6月18日方繼服7劑,用法用量
同前。
按語:本案患者以“失眠反復發作10余年”就診,屬于慢性失眠,長期失眠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該患者白天精神差,脘腹痞悶,不思飲食,頭目昏沉,口苦心煩,口黏痰多。舌紅苔中厚滑,脈弦滑數。癥狀及舌脈均屬中醫失眠癥——痰熱內擾證。治以清熱化痰,和中安神。方以溫膽湯加減,方中半夏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為君藥。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熱化痰,除煩止嘔。二藥相伍,一溫一涼,化痰和胃,止嘔除煩;陳皮辛苦而溫,理氣行滯,燥濕化痰;枳實辛苦微寒,降氣導滯,消痰除痞,二藥相合,亦為一溫一涼,理氣化痰之力增。柴胡、郁金疏肝理氣。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以斷生痰之源;炙甘草、大棗、黨參補中益氣,夏枯草清熱瀉火;小麥養心除煩;石菖蒲開竅寧神;龍齒鎮驚安神;以甘草為使,調和諸藥。邵金階老師依據“半夏得陰而生,夏枯草得至陽而長”之論,常在組方中加入對藥法夏、夏枯草達到協調陰陽以治療不寐。《本草綱目》記載:“夏枯草為‘夏至后即枯,蓋稟純陽之氣,得陰氣則枯;而半夏‘為五月半夏生。”半夏得至陰之氣而生,夏枯草得至陽之氣而長,二藥配伍合用能順應陰陽變化規律,交通陰陽,調和人體肝、膽、脾、胃等臟腑氣機,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二診時患者失眠癥狀無明顯好轉,故加用珍珠母50 g、棗仁30 g寧心安神。三診時患者痰熱癥狀好轉,去掉清熱化痰之竹茹,加黃芪30 g益氣健脾。四診時可入睡5~6 h,精神轉佳,飲食尚可,舌紅苔白稍厚,脈弦,改用不寐方加減,以交通心腎、養心安神。五診時可入睡6~7 h,精神、飲食、二便尚可。經過1個月左右的治療,臨床效果較好。
3 小結
失眠是睡眠障礙的一種主觀體驗,通常指總睡眠時間少于6 h,或入睡時睡眠潛伏期≥30 min,或覺醒時間比平時早醒30 min以上,即總睡眠時間減少、入睡困難和早醒。睡眠質量不滿意表現為睡眠淺、多夢,睡眠維持困難表現為全夜覺醒時間≥40 min或覺醒次數超過
2次。次日感到頭昏、疲勞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日間瞌睡,記憶力、注意力下降,易犯錯或易出事故,情緒不穩或易激惹等[1]。失眠可誘發眩暈、中風、心悸、郁癥等病證,嚴重損害患者的身體健康。美國睡眠醫學學會指南推薦的治療失眠類藥物存在認知功能損害、反跳性失眠、日間嗜睡等不良反應[6]。
中醫治療失眠癥療效較好,中藥無明顯不良反應,失眠癥是中醫治療的優勢病種之一。《失眠癥中醫臨床實踐指南》[3]推薦失眠癥分虛實進行辨證論治,治以補虛瀉實。虛證主要是臟腑陰陽氣血失和,以致神明失養,常見證型為心脾兩虛證、陰虛火旺證、心膽氣虛證;實證多因痰熱擾心、肝膽濕熱、肝氣郁結,以致神明被擾[4]。補虛常用健脾養血、養心安神之法,瀉實常用清心化痰、鎮靜安神之法。臨床上失眠癥以虛證為主,主要證型是心脾兩虛證,如邵珺等[7]研究發現,失眠癥心脾兩虛證占比為49.44%。
中醫治療有單獨應用經方治療的,如歸脾湯、酸棗仁湯、安神定志丸、交泰丸等,也有2~3個經方合用治療的,如國醫大師王慶國治療失眠癥常用柴胡桂枝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8]。
邵金階老師認為,臨床上大多數失眠癥是虛實夾雜偏虛證的患者,常用經驗方不寐方治療此證。本研究所述臨床驗案中的病例1和病例2就是應用不寐方加減治療的,臨床療效較好。不寐方以交泰丸、甘麥大棗湯、百合地黃湯等經方組合而成,交泰丸取黃連苦寒,降心火,取少許肉桂辛熱,暖水臟,寒熱并用,如此可得水火既濟;該方中用炙甘草、紅棗氣血雙補、陰陽并調;重用合歡花、百合清心解郁安神;生地黃清熱滋陰;珍珠母平肝潛陽、安神定驚;酸棗仁酸以收斂心氣而安心神,小麥養心除煩;丹參清熱安神;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斂汗;諸藥配伍共奏滋陰寧心,養心安神之功效。邵金階老師的不寐方治療虛實夾雜偏虛證的失眠癥,療效較好,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國睡眠研究會.中國失眠癥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醫學雜志,2017,97(24):1844-1856.
[2] 蘇亮,陸崢.2017年中國失眠癥診斷和治療指南解讀[J].世界臨床藥物,2018,39(4):217-222.
[3] 中醫中醫科學院失眠癥中醫臨床實踐指南課題組.失眠癥中醫臨床實踐指南(WHO/WPO)[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16,3(1):8-25.
[4]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睡眠分會.中國民族醫藥治療成人失眠的專家共識[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22,45(1):21-28.
[5] 邵迎新,雷樹言,鄧朝輝,等.邵金階臨證醫方[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9-10.
[6] 李清偉,陸崢.成人慢性失眠癥藥物治療的臨床實踐指南解讀[J].世界臨床藥物,2018,39(5):289-292.
[7] 邵珺,張振賢,史佳寧,等.180例失眠患者中醫證型分布及其與多導睡眠圖的相關性分析[J].中醫雜志,2023,64(4):377-386.
[8] 劉姝伶,鄭雨曉,李磊,等.國醫大師王慶國應用柴胡桂枝湯合甘麥大棗湯治療圍絕經期失眠經驗[J].現代中醫臨床,2023,30(1):22-25.
(編輯:張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