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琦



【摘要】 目的 探討加味益脾鎮驚散應用于脾虛肝旺型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效果。方法 選取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附屬均安醫院2019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80例脾虛肝旺型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給予加味益脾鎮驚散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維生素D和鈣劑治療。治療8周后,對比2組患兒的療效差異。結果 觀察組的中醫證候療效總有效率為9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P<0.05)。治療后,2組患兒血清25-(OH)-D、鈣、血清堿性磷酸酶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磷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食少納呆和精神癥狀證候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加味益脾鎮驚散治療脾虛肝旺型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臨床效果較好,血清磷、食少納呆、精神癥狀改善較為明顯,建議臨床推廣。
【關鍵詞】 加味益脾鎮驚散;脾虛肝旺型;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中醫證候積分;血清磷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1-0143-04 ? ? 文獻標志碼:A ? ? 中國圖書分類號:R272.6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病,又稱骨軟化癥,多發生于3個月~2歲的小兒,主要是因維生素D缺乏導致鈣、磷代謝紊亂,臨床表現為骨骼的鈣化障礙,肌肉松弛及非特異性神經癥狀[1]。維生素D是一種人體必需的脂溶性維生素,具有抗佝僂病的作用。維生素D缺乏主要是日照不足、攝入不足、鈣攝入量過低、生長速度快等因素導致[2]。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發病率較高,如未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易造成骨骼畸形、發育異常,影響患兒的正常生長及智力發育。臨床西醫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即補充維生素D。這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臨床癥狀,但部分患兒的治療效果欠
佳[3]。中醫治療講究標本兼治,臨床療效顯著。研究選取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附屬均安醫院2019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80例脾虛肝旺型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患兒,對比加味益脾鎮驚散與常規維生素D和鈣劑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選取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附屬均安醫院2019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80例脾虛肝旺型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患兒,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7~20個月,平均年齡(11.78±3.35)個月;疾病程度,初期31例,激期9例;平均病程(4.65±1.72)個月。觀察組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齡6~21個月,平均年齡(11.62±3.28)個月;疾病程度,初期29例,激期
11例;平均病程(4.69±1.75)個月。2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兒及其家屬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脾虛肝旺型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相關診斷標準[4];年齡小于2歲;對本研究中的藥物無過敏反應。
排除標準:其他原因引起的佝僂病;合并心、肝、腎及血液系統疾病;依從性低,不能按療程用藥。
1.2 方法
對照組予維生素D滴劑(華夏國藥菏澤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298,10粒×3板/盒),2粒/d;碳酸鈣D3片(浙江康恩貝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183383,40片/瓶),1片/d。
觀察組給予加味益脾鎮驚散治療,組方為太子參9 g、煅牡蠣3 g、白術5 g、茯苓6 g、甘草3 g、燈心草3 g、鉤藤5 g。每劑用500 mL水煎至300 mL,12個月以內的患兒每次服用30 mL,12個月及以上患兒每次服用50 mL,3次/d。
2組患兒均連續治療8周。指導家屬多給患兒曬太陽,科學添加輔食,穿寬松舒適的衣服。
1.3 觀察指標
中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5]。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完全消失,證候積分降低95%以上為痊愈;臨床癥狀及體證明顯改善,證候積分降低70%~95%以上為顯效;臨床癥狀及體證有所好轉,證候積分降低30%~69%為有效;臨床癥狀及體證無好轉或加重,證候積分降低30%以下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血清25-(OH)-D、鈣、磷、堿性磷酸酶的變化情況。分別在治療前、治療8周后抽取2組患兒空腹靜脈血
3 mL,檢測2組患兒血清25-(OH)-D、血清鈣、血清磷、血清堿性磷酸酶指標水平。
治療前后食少納呆和精神癥狀證候積分變化比較。分值0~3分,積分越低癥狀越輕。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觀察組中醫證候總有效率95.0%高于對照組的75.0%(P<0.05),見表1。
2.2 2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25-(OH)-D、鈣、磷、堿性磷酸酶比較
治療前,2組患兒血清25-(OH)-D、鈣、磷、堿性磷酸酶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兒血清25-(OH)-D、鈣、血清堿性磷酸酶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磷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2組治療前后食少納呆和精神癥狀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2組患兒食少納呆和精神癥狀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兒食少納呆和精神癥狀證候積分均有降低,且觀察組食少納呆和精神癥狀證候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雖然佝僂病不會危及患兒生命,但是當出現明顯癥狀時,會導致患兒出現抵抗力下降的情況。對于佝僂病早發現早治療至關重要。
脾虛肝旺型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一種多發于小兒的營養缺乏性疾病,主要是維生素D攝入不足、日照不足、鈣磷代謝異常等因素引起體內維生素D缺乏的疾病。患兒多有多汗、煩躁、夜啼、易激等臨床表現。目前,臨床西醫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即補充維生素D,改善骨骼畸形、控制活動期等臨床癥狀,但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維生素D或鈣劑不規范使用會造成患者維生素D中毒、高鈣血癥等,對部分患者療效欠佳。患兒年齡較小,臟腑嬌嫩,乳食不知自節,寒溫不能自調,厭食、偏食等易對脾胃造成損傷,導致土虛木乘,需大量微量元素以滿足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脾臟虛寒引起患兒不安、煩躁、易受驚,對患兒的正常生長發育造成影響[6]。因此,脾虛肝旺型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患兒應從改善患兒脾胃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方面入手進行治療。加味益脾鎮驚散原方治療小兒驚瀉,夜間睡覺不安穩。本研究結合原方及病因病機,在原方基礎上加以健脾調肝之藥,可補脾之不足,損其肝之有余,鎮驚安神,健脾益氣,強筋壯骨。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的中醫證候療效總有效率為9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P<0.05)。這表明加味益脾鎮驚散對于脾虛肝旺型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分析原因在于加味益脾鎮驚散中含有太子參、白術、茯苓,三者合用溫中健脾除濕。太子參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有甙類、糖類、氨基酸類、磷脂類等,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改善食欲的作用,還可提高免疫功能,增強小兒體質[7]。白術為菊科植物,性溫味苦,含有揮發油、多糖、倍半萜類和苷類等,可提高機體免疫力、止汗,改善患兒胃腸功能,促進患兒進食,補充患兒所需營養,補脾作用較好[8]。方中太子參、白術均為補中益氣之藥,氣足可健脾,脾健則血旺,二者配伍可提高患兒機體免疫力,促進機體代謝,可補脾之不足,損其肝之有余,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治療后,觀察組血清磷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加味益脾鎮驚散用于病脾虛肝旺型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可有效改善患兒血清25-(OH)-D、鈣、磷、堿性磷酸酶水平。分析原因在于加味益脾鎮驚散中含有燈心草、煅牡蠣、茯苓。茯苓由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中提取,性味甘、淡,入心、肺、脾經,具有利水滲濕、安神寧心、鎮驚、利小便等功效。茯苓中含有衍生物多糖類、三萜類等成分,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力[9]。燈心草為燈心草科燈心草屬植物,性味寒、甘,入心、肺、小腸經,具有降火、清涼、利尿的功效,主要化學成分有揮發油、糖類、氨基酸類、萜類、黃酮類等[10]。煅牡蠣中的碳酸鈣、磷酸鈣含量高達80%~95%,化學成分有糖原、氨基酸、鈣、磷、鐵,煅牡蠣味苦、回甜,可用于盜汗、胃痛、心神不寧、肝陽上亢等,具有收斂固澀、制酸止痛、保肝、抗驚厥等功效,治療后觀察組血清磷改善情況較為明
顯[11]。茯苓和煅牡蠣均有鎮靜安神之效,固澀止汗,含有鈣、磷、鐵等成分,合用可使脾胃之氣健旺,為患兒加強補充微量元素,從而改善患兒血清25-(OH)-D、鈣、磷、堿性磷酸酶水平。
治療后,觀察組食少納呆和精神癥狀證候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加味益脾鎮驚散治療脾虛肝旺型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可有效改善患兒食少納呆、精神癥狀。脾為至陰之臟,喜溫而惡寒,寒凝腹中則食少納呆,精神欠佳。加味益脾鎮驚散方中含有白術、鉤藤。白術由菊科植物的根莖提取,具有健脾益氣、止汗血旺、燥濕行水等功效,可改善患兒食少、脾虛、腹瀉、盜汗等癥狀,發揮促進胃腸蠕動、保護神經的作用,增進食欲,故觀察組患兒食少納呆癥狀證候積分較低。鉤藤為茜草科鉤藤屬常綠藤本植物,性甘,入心、肝經,具有鎮靜、清熱平肝、息風定驚、抗驚厥等功效,藥用價值極高。鉤藤有抑制中樞神經突觸傳遞、鎮靜催眠、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故觀察組患兒精神癥狀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12]。
綜上所述,加味益脾鎮驚散用于脾虛肝旺型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療效較好,血清磷、食少納呆、精神癥狀改善較為明顯,建議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林雪霞,徐嫻,任蘭仙.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治療方案探究[J].中國醫藥科學,2020,10(23):135-137,141.
[2] 曹智紅.不同藥物治療小兒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J].北方藥學,2020,17(7):130-131.
[3] 熊婕蕓,張德紅,王迎.大劑量口服維生素D治療嬰幼兒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療效分析[J].吉林醫學,2021,42(4):913-915.
[4]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80-182.
[5]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69-272.
[6] 宋春華,宋衛娜,李曉明.小兒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與血堿性磷酸酶、血25-羥維生素D3表達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19(4):49-51.
[7] 錢雄,張春梅,懷葉琴.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小兒脾胃氣虛型疾病五則[J].中國鄉村醫藥,2021,28(21):17-18.
[8] 肖祥,吳宣諭,孫香娟.基于數據挖掘的中醫藥治療小兒厭食癥用藥規律分析[J].現代中醫藥,2022,42(2):63-68.
[9] 張艷,倪新強,李康健,等.基于數據挖掘探討中醫藥治療小兒厭食癥的用藥規律[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38(12):2797-2802.
[10] 張寶,馬曉,唐娟,等.燈心草的化學成分、藥理活性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草藥,2021,52(21):6701-6716.
[11] 陳欣,林江,閆強強,等.牡蠣的臨床應用與配伍規律分析[J].廣西醫學,2021,43(20):2487-2490.
[12] 葉興竹,李曉丹,程燕.兒科臨床鉤藤應用經驗[J].江西中醫藥,2020,51(8):28-31.
(編輯:張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