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公共藝術呈現出鮮明的功能、人文、生態的空間審美特征和美學傾向。公共藝術促進設計物質屬性和功能屬性,社會文化和設計準則,文化信息和價值觀念等多元空間感知、情感、品質的聯系和交流;充分尊重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的地域環境,關聯公共條件、自然環境、地域文脈、歷史傳承等影響公共藝術和公共空間的辯證關系;突出節能特征和生態平衡,促進人們對生態環保觀念和綠色循環利用理念的發展更新。
[關鍵詞]公共藝術;空間美學;空間體驗;生態美學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4-0064-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李明炅.功能、人文、生態:當代公共藝術設計的空間美學[J].天工,2024(4):64-66.
基金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廣西高等學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培育計劃”人文社會科學類課題“從本雅明到列斐伏爾:空間美學批判對當代公共藝術的啟示研究”(項目編號:2020QGRW039)。
一、當代公共藝術的空間審美特征
公共藝術通過實現藝術的價值,試圖消解藝術精英主義和藝術生活界限,讓藝術介入公共空間中表達人們的訴求,在市民社會和日常生活中建立起和諧、民主、開放、自由、平等、融合、法治的社會價值。公共藝術是社會空間文化和大眾文化的集中呈現。中央美術學院王中教授認為公共藝術是一種文化現象,強調藝術公益,是藝術介入空間當中塑造公共空間和文化互動關系、價值的行為和方式;北京大學翁劍青教授提出公共藝術具有公眾共同享有、普遍公共精神、合法民主參與、體現公眾意見,以及多種媒介形式共同協作等方面的特征,公共藝術與城市形態、文化、歷史、生態等多方面具有重要關系和意義;深圳公共藝術中心孫振華教授認為公共藝術體現公共空間民主、開放、交流和共享的精神和態度,表現出鮮明的社會屬性[1]。
“公共”源于古代民眾的城邦活動和集體政治生活,在公民會議、議事選舉中出現的社會空間形態,體現出古代城邦中個體參與社會活動形成的集體觀念和行為,這種集體社會關系生產出“公共性”意識形態及其思想內核,成為“公共”的政治共同體。德國社會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將公共領域和“公共性”聯系起來,認為公共領域中的“公共性”是由公眾的意見和輿論形成的,具有平等性和開放性特征的關系。美國社會學家漢娜·阿倫特分析公共領域和公共生活,指出社會的公共領域具有公開性和真實存在性,其共同性也具有人們對世界認知和想象的一致性。可見,“公共性”是人們對公共領域的公開性環境和差異性視點的共同意識形態,具有復雜的社會學和政治學內容。公共藝術的“公共性”主張從觀念上擺脫傳統和古典藝術的精英主義,提倡藝術與生活界限的消解,傾向于讓藝術走向平等和開放的社會,并走向社會民眾的日常生活。
公共藝術強調在公共空間中激發人們公共性、藝術性和在地性的共同感知,促進共同意識形態與情感的互動交流和能量傳遞,體現其精神核心價值。公共藝術反映不同地區的自然風貌、歷史價值和文化特色,為人們帶來全新的認知和精神內容,滿足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同時,公共藝術促進社會文化交流和社區發展,改善了公共空間環境和生活質量,有助于促進城市形象提升和地區認同感發展。
由于公共藝術自身的復雜性特點,其表現形式從早期公共空間中的壁畫和雕塑藝術,逐漸轉向景觀藝術、大地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和多媒體藝術形式,發展成為動態多維度的體系。受到當代社會文化語境、城市發展背景、社會管理體系的影響,公共藝術需要界定和平衡“公共領域”和“公民社會”之間的空間關系,其相關理論的研究和實踐基礎也呈現出鮮明的功能、人文、生態的空間審美特征和美學傾向。
二、當代公共藝術設計的功能空間審美
當代公共藝術是城市生活中的一個完整系統,具有鮮明的功能空間美學特征,體現人們共同感知的審美構成,其藝術形象的空間實現影響人們心理和生理美學價值觀念的形成,聯結人們的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公共藝術也有著具體的傳遞信息系統方式,以其功能空間載體、藝術語言和邏輯關系,構建出特殊的人文符號和空間形象。
當代公共藝術促進人們精神消費、語言邏輯和藝術表現有機融合,并通過城市生活和社會活動進行調節,實現設計物質屬性和功能屬性,社會文化和設計準則,文化信息和價值觀念等多元空間感知、情感、品質的聯系和交流。公共藝術能夠活化城市居民的共同感知,將連續性的場域記憶、歷史文化、社會意義、生活習慣、普遍認知賦予了公共空間情感效能,使“公共性”的觀念轉化為公共空間的科學合理利用和積極性、細微性認知功能,具有社會化和公共化審美傾向。公共藝術的功能空間美學還體現為大眾的視知覺審美消費觀念和美學信息能力。在既定的空間場域和場所環境中,通過視知覺為主的空間成像加深對公共審美的認知和理解,以此生產出更加多元化形式的城市公共面貌,有助于提升人們對公共藝術要素的認知水平和公共精神影響力,成為決定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產生出多層次的精神消費審美心理。公共藝術的設計文化價值得到有效提升,城市的邊界、道路、區域、節點等網格系統上設置相應的公共藝術品,豐富了公共藝術在城市空間布局和系統上的文化延續、形態變化、歷史繼承和景觀優化的呈現方式,構成當代公共藝術功能創新的重要審美特點。藝術家和設計師應充分考慮城市空間環境和場所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共藝術的融入性和協調性,將作品有機融入城市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背景中。空間的排列和組合是運動的、變化的,各系統設計要素之間的聯系表現在對時間和空間不同屬性和不同功能類別的控制,以及對自然生態和空間構成的整體把握,使其構成相互聯系的公共藝術設計模式和運行規律。
公共藝術承擔著弘揚城市精神與傳播城市文化的功能,在空間環境中注重審美追求與情感表達有機融合[2]。上海“黃浦區慢行交通系統規劃”強調室外空間中潛在的功能空間強化過程,功能分區能激發城市空間中人的行為和活動因素,促進人們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感官互動,在不同的社區活動中拉近了人們的社交距離,豐富著人們交往的空間思維和積極情緒,讓人們在特定的功能區域感到親近并增強適宜人們交往的空間體驗感受,賦予了場域功能空間審美尺度和美學效果。
三、當代公共藝術設計的人文空間審美
城市空間公共藝術具有人文美學特征。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和城市的文脈相融合,充分尊重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的地域環境,結合藝術的造型、色彩、韻律、結構、光影、比例、節奏等,以及公共空間的構成要素和整體形態,進一步突出公共藝術的質感和情感。公共條件、自然環境、地域文脈、歷史傳承等影響公共藝術和公共空間的辯證關系,使當代公共藝術涉及景觀學、城市學、規劃學、建筑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其理論知識內容交叉融合,一方面使設計藝術美學的關系存在于城市規劃和自然景觀和諧構成要素和結構韻律之中,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公共藝術的人文歷史和社會發展觀念。
公共藝術體現出人類回歸自然、尊重文化、豐富情感、優化環境的主體需求和美學傾向,以現代人們的生理和心理訴求為導向,豐富著人類語言,以及物質和精神和諧共生的生存空間。不同地域環境都有著非常系統、緊密的網絡布局和空間形態,其包含著人們日常生活、工作環境、文化內涵、歷史要素、建筑藝術等場域內容,公共藝術提供了一種情感關系聯結的紐帶,在不同的空間節點展示出具有當地人文環境特征的美學價值和精神作用。要將公共藝術與空間構成內容有機融合,創造出具有人文關懷的情感內涵;將社會藝術心理學賦予公共藝術的美學質量,并豐富和完善當代公共藝術的設計理論,提升公共藝術與人交互的美學情感和文化需求水平,滿足人們心理和行為的人文主義精神需求;用藝術設計的審美和對科學技術的認知作用有機結合,創造以人為中心的社會圖景和技術美學現實。
當代公共藝術既反映了當代社會生活的空間美學價值,也體現出大眾文化認同和實踐參與的原真性、互動性價值。在設計中強調公共人文空間審美特性的塑造,有助于滿足人們不同的社會審美需求。河北大廠回族自治縣公共藝術作品《聞雁》設計推演采用“人和”的基本概念和文化內涵,其設計構思源于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聞雁》。大雁象征著大廠人民的精神回歸,同時也象征著堅持不懈、勇往直前、團結協作和友好熱情,體現著大廠人民的包容精神和人文關懷,預示著對未來的憧憬和美好希望。該作品表現形式采用雙色分光片塑造出“大雁”和“銀杏樹葉”造型,在白天的陽光和夜晚的射燈照射下呈現出動態韻律的光波。展翅高飛的“大雁”與“銀杏樹葉”形態具有一定相似性,從“大雁”造型逐漸落下變成樹葉形態,寓意著大廠各族人民的精神回歸,無論人們來自何方,都像這銀杏樹葉一樣,終將自己的根深深地留在大廠這片美麗的土地上[3]。
四、當代公共藝術設計的生態空間審美
全球化發展戰略背景下,生態美學成為重要的設計思路和觀念。公共藝術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拓展,從傳統觀念向生態理論建構和設計生產實踐轉變,將生態美學、生態產業、生態經濟、生態建筑等內容與公共藝術有機融合,解決了更多空間生態問題。生態問題在社會學、人類學、城市學等學術界領域討論廣泛。事實上,生態設計與全球生態環境、大地景觀生態聯系緊密,公共藝術的多樣性也指向對生物群體、連續景觀、城市地貌、氣候特征等生態問題展開探討,宏觀的生態設計和微觀的城市建設存在矛盾,城市整體和局部生態空間問題被進一步放大,藝術家和設計師開始關注城市空間美學和公共藝術生態審美的融合創新。生態空間的可持續發展體現出當代社會共同的倫理觀和空間觀,集中體現社會群體共同的利益關系。公共藝術能夠在多學科交叉融合視角下實現生態設計和整體利益的平衡,用明晰的設計觀點和發展理念解決城市建設領域中多方融合和長期協作的支點,體現出當代公共藝術的生態空間審美價值。這種空間審美價值的理論得到科學合理建構,與生態城市、綠色城市的發展實踐相結合,從跨學科體系的空間視角,將理論探討、實證研究、案例積累進一步深化,創新了當代公共藝術設計的生態空間審美語言。
當代公共藝術設計的空間審美還涉及城市、區段、環境三個層面。城市層面上,要求深刻理解城市的生態的動態調查,在城市規劃發展政策的指導背景下充分考慮不同地域的生態原則,包括土地資源開發、建筑設施建設等,協調城市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關系,優化空間利用方式,合理配置空間結構,完善功能配置,使城市空間環境和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在區段設計層面上,始終保持與城市整體層面和發展框架緊密對接,通過探討城市改造和功能更新的生態問題,進一步深化城市功能需求和生態發展內容,建立有效的公共藝術計劃,以實現城市建設和社會生活協調統一。環境層面上,要從城市建設的整體布局和生態系統出發,用更加貼近生態倫理觀和生態審美觀的發展理念實現公共藝術生態功能的有機創新。
公共藝術的生態空間設計首先要尊重自然,根據自然生態的發展規律優化設計內涵。以生態審美為中心,建立新的生態倫理價值觀念,充分體現各方共生、共存、共享的生態科學理念;從城市空間和社會生活的整體利益出發,兼顧局部利益,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和平衡生態要素各方觀點;發展生態設計的集約化,以自然生態化、資源經濟化、規劃設計集約化為原則,高效提高城市空間利用和設計生產效率。充分開展城市空間綜合利用研究,將空間網絡布局各節點組成有機協調發展的公共藝術地圖和立體網絡,突出節能特征和生態平衡,促進人們對生態環保觀念和綠色循環利用理念的發展更新。日本新潟縣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是公共藝術振興鄉村的典型案例,成功解決了當地村落不斷衰敗的現實問題。融合當地鄉村生態的特色,改造鄉村場域環境和舊屋設施,將自然景觀、農耕詩詞、稻田景觀等重新設計,突破了傳統和現代的邊界,用文字表達塑造了一個鮮活的生態性空間,極大提升了該地區的聲譽。生態空間美學融入公共藝術計劃中,文化生態的相互影響促進了當地傳統村鎮經濟收入的增長和文化活力水平的提升,帶動傳統村落公共場所精神形成和可持續發展,增強當地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空間美學批判視角下,當代公共藝術遵循社會文化和城市發展運行規律,充分兼顧文化信息和價值觀念的有機融合,呈現出鮮明的功能、人文、生態的空間審美特征,促進了社會生活、地域環境、歷史文脈、自然生態與公共空間的交往,促進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感知、情感、品質的交流和互動,具有重要的設計美學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健,劉佳婧,王浩.公共藝術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21.
[2]任遠.城市空間美學視角下的公共藝術研究[J].四川戲劇,2017(12):75-77.
[3]李明炅.大廠回族自治縣公共藝術《聞雁》[J].大眾文藝,2022(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