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四史”教育在時代發展、立德樹人、歷史教學方面的育人價值,論述“四史”之間的邏輯關系,找出實施“四史”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在“四史”教育中通過概念提煉、情境創設、問題導向、組織論證、學科融合培育核心素養的路徑,旨在為其他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四史”教育;初中歷史;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林法煌(1969—),男,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教師進修學校。
2021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部署在全社會開展“四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應當把“四史”教育融入歷史教學,尤其要把“四史”教育這條有利于提高初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路徑落到實處。
一、“四史”教育的育人價值
一是體現在時代發展方面。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此時,我們必須保持頭腦清醒,以史為鑒。而開展滿足時代發展需要的“四史”教育,有利于在復雜的形勢下,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把自身前途命運同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
二是體現在立德樹人方面。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通過“四史”教育,學生能了解我國的發展道路,了解改革開放的根本原因及偉大成就;深刻地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從而學習先輩們前赴后繼、艱苦奮斗的精神,培養家國情懷。由此可見,“四史”教育對于學生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提升歷史核心素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體現在歷史教學方面。新課標提出歷史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學習效果好不僅僅表現在掌握歷史知識、取得好成績上,更表現在培育歷史核心素養上。“四史”教育的開展,不但符合歷史教學的要求,對實現歷史教學目標有促進作用,還可以豐富歷史教學內涵,建立新的歷史知識
框架。
二、“四史”之間的邏輯關系
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邏輯關系。為了解“四史”之間的邏輯關系,首先,要分清“四史”的時間段:改革開放史從1978年起,是40多年;新中國史從1949年起,是70多年;黨史從1921年起,是100多年;社會主義發展史從1516年空想社會主義著作《烏托邦》出版起,是500多年[1]。
其次,要理清“四史”的內涵及其關聯。如:從黨史的角度看,黨史源于社會主義發展史,黨史以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為成果。通過學習黨史,學生可以了解黨的成立、黨的發展歷程,認識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激發對黨的熱愛之情。從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角度看,“四史”歸宗于社會主義發展史。所以,“四史”教育應從不同角度展現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讓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促進學生理解社會主義的偉大意義[2]。
三、實施“四史”教育存在的問題
“四史”教育在歷史核心素養培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實施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問題。
(一)從“四史”教育角度看問題
一是教師專業素養不高。“四史”教育內容的豐富性等特點、教育的側重點,以及學生學習時間的有限性,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合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增強思維能力。但是,部分歷史教師在學科素養和教學技能等方面存在不足,影響了“四史”教育的有效實施。
二是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由于“四史”教育需要在原有歷史教育的基礎上另外形成新的歷史知識框架,因此學生在接受“四史”教育時可能會覺得學習負擔重,且覺得內容比較枯燥乏味,缺少學習興趣和動力。
三是教材和資源匱乏。“四史”教育需要有足夠、合適的教材和教學資源來支持。但目前對教材的編寫和資源的開發還比較有限,適合初中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教材和資源較少。
(二)從核心素養培育角度看問題
一是在唯物史觀培育方面。多數初中學生的學科知識框架尚未完全搭建,哲學知識基礎尚未打好,生活閱歷和知識儲備不足,對唯物史觀的理解會覺得比較困難。在練習、測試時,不少學生不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只看到表面就貿然得出結論,不能正確地評價某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并且,有的教師對唯物史觀也只有粗淺的認識。
二是在歷史解釋素養培育方面。歷史解釋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維。而初中學生處于歷史學習的起步階段,常常運用感性思維來學習。部分學生習慣于死記硬背,不愿深刻分析歷史知識的聯系,并未真正學到歷史資料中的精髓。有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只是單向地灌輸知識,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如:在將歷史資料展示給學生之后,未組織學生討論就對資料做出解釋;或者為了節省時間,提高學生的成績,直接要求學生就教師指出的重點進行記憶。
三是在家國情懷培育方面。有的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往往是“教師講述,學生閱讀、看圖、做題、背誦”,這使得學生的學習往往流于表面,思考不夠深入,對歷史人物、事件感受不深,對歷史的理解不透徹,學生的體驗感也不強,從而影響了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
四、“四史”教育培育核心素養的路徑
(一)概念提煉
在概念提煉環節,尤其要重視大概念。大概念是把分散的知識、技能、觀念等作為整體且有意義的概念。大概念處于教學內容的核心位置,大概念的提煉能夠引領學生建構合理的歷史知識結構,避免使知識碎片化。“四史”教育要求教師挖掘“四史”的深層內涵,確定主題,再設計單元大概念和課時概念。教師可以以核心素養中的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為出發點提煉大概念:1.黨史—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2.新中國史—社會主義現代化;3.改革開放史—改革開放;4.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和發展。在講述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時,教師可引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概念。
(二)情境創設
一是利用名人的家書。如在講述抗日戰爭這段歷史時,教師可用左權將軍、郝夢齡將軍等人的家書來創設情境,教育學生。左權將軍的家書“叔父!我雖一時不能回家,我犧牲了我的一切幸福,為我的事業奮斗。請你相信這一道路是光明的、偉大的”,郝夢齡將軍的家書“抱定犧牲決心,不能成功即成仁,為爭取最后勝利,使中華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犧牲……為軍人者,為國際戰亡,死可謂得其所矣!”真摯、感人,體現出他們舍家為國、心懷天下的愛國精神和一往無前、不怕犧牲、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
二是利用關聯度較高的詩詞歌賦。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透過詩詞歌賦的表象領悟其本質,能夠幫助學生了解革命的艱難,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例如,在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6課“戊戌變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譚嗣同的《獄中題壁》,彰顯其舍身求法的愛國情懷和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氣節,并以魯迅先生對包括譚嗣同在內的“中國的脊梁”的評價進一步分析譚嗣同這個人物。又如,在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引導學生探究該詩描述的主要事件,感受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從而抒發強烈的愛國情感。
三是利用地方史資源。引導學生發現和探究本地的“四史”元素,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歷史知識面,加深學生對家鄉相關文化知識的理解,厚植學生家國情懷。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充分挖掘地方歷史文化,激活課堂教學的活力。如武平縣的上將劉亞樓,少將林偉、羅斌、藍文兆、廖步云,文壇宿將林默涵,老紅軍謝畢真的事跡和清朝武平縣舉人林寶樹所著書籍《一年使用雜字文》,都是開展“四史”教育、培養家國情懷的優質資源。
(三)問題導向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堅持問題導向,通過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思考和探究,從而理解歷史的因果關系和影響。如教師可為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7課“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設計以下問題:近代中國是怎樣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當時誰在挽救民族危機?效果怎樣?教師可以借助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內容,通過互助和辯論,解決問題。
(四)組織論證
新課標提出,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中,要組織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等,形成自己的看法[3]。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組織學生按上述方法進行論證,在了解史實的背景、經過、結果、影響和歷史的因果關系的基礎上,形成某些觀點,做出價值判斷,達成核心素養培育目標。
如在教學完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人民解放戰爭”后,教師可這樣組織論證:提供涉及義和團運動、《辛丑條約》的簽訂、中華民國成立、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遵義會議、七七事變、渡江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引導學生選擇其中的兩個歷史事件,說出自己的觀點,結合所學的有關這段時期的中國歷史知識進行論述并嘗試舉例,得出“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等結論。
同時,筆者以為教師要重視開辟論證的路徑,讓學生通過分析找出兩個關聯度高的歷史事件,如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再通過比較、聯系等做出判斷,明確兩者之間的關系,然后引導學生用若干相關歷史事實去論證。教師也要鼓勵學生運用多種史觀解讀并且多角度分析、全方位解釋歷史事
件[4]。如在學生學完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9課“辛亥革命”后,教師可就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提出兩種不同的觀點,組織學生基于唯物史觀等進行討論。只要學生言之有理,有史實支撐,教師就應給予肯定。
(五)學科融合
“四史”教育與歷史以外的其他學科也有緊密聯系。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融合語文、道德與法治、地理、音樂等多學科內容,拓展學生的歷史知識面,讓學生提升對歷史的興趣,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如在學生學習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17課“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毛澤東的《七律·長征》,了解長征的艱難困苦和紅軍百折不撓、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激發學生對黨、對紅軍的崇敬之情,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結合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學過的守紀等方面的內容,促進學生對“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相關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用所學地理知識,了解長征的路線、重大事件發生的地點和該地的地形地貌、氣候特征等;借助《長征組歌》中所描繪的長征過程、戰斗場面和相應的旋律,幫助學生全面認識長征的相關史實,加深對長征精神的感悟。教師通過上述方式,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等核心素養,讓學生敢于面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艱難險阻。
【參考文獻】
[1]朱姝.“四史”教育融入中學歷史教學的路徑研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17):40-43.
[2]于友西,趙亞夫.中學歷史教學法:第4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劉志鵬,秦四芳.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
“四史”教育探析[J].中學歷史教學,2021(7):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