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是語文學科學習任務群中的一個,旨在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在高中語文教學中,
教師要形成跨媒介觀念與思維,并以此為指導,整合適宜的教學資源,構建有效的教學課堂,并進行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文章從四方面入手,詳細論述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06-0026-03
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多媒介應運而生,并被廣泛應用。高中生是“數字原住民”,在多元媒介中與紛繁復雜的信息“互動”。在此過程中,高中生因缺乏媒介素養,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蝕”,出現諸多問題。針對此情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多媒介,獲取不同媒介語言文字運用現象,認真辨析、評判,感知正確的思想內涵,形成求真務實的學習態度。因此“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可以使學生提高媒介素養,解決現有問題,繼而更好地體驗社會生活。高中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跨媒介”作為學習工具。在應用“跨媒介”時,學生要了解信息來源的多樣性與合理性,從不同角度審視事物,形成合理的思考;深入探索不同媒介的表達、信息存儲、傳播方式,選擇合理的媒介,表達、存儲、傳播信息[1]。但是,部分高中語文教師缺乏良好的跨媒介觀念與思維,無法有效整合教學資源,構建高效課堂,實施教學評價。在這樣的情況下,“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難以落地。學生不能用跨媒介進行閱讀與交流,影響了媒介素養的發展。對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形成跨媒介觀念與思維,并以此為指導,整合適宜的教學資源,構建高效課堂。
一、形成跨媒介的觀念與思維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扮演知識傳授者這一角色[2]。在語文教學改革深入發展的背景下,
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墩n程標準》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中心,設置了十八個學習任務群,并要求教師利用學習任務群的方式實施教學。在“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作用下,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角色,以生為本,發揮媒介素養作用,組織跨媒介教學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要與學生密切互動,促使學生進行跨媒介閱讀與交流。這有賴于教師的跨媒介觀念和思維。因此,教師要想有效實施“跨媒介
閱讀與交流”教學,就需要形成良好的跨媒介觀念與思維。
(一)形成跨媒介觀念
在“互聯網+”時代下,媒介環境也發生了顯著變化。計算機、手機等電子設備也成為學生的閱讀、交流工具。但是,在實施語文教學時,部分教師反對應用多媒介。在這些教師看來,多媒介很容易分散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注意力,影響語文教學效果。其實,多媒介是一把雙刃劍,教師既要看到其不足,又要看到其優勢。同時,教師還要接受“互聯網+”時代帶來的交流、閱讀方式的變化。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交流經驗與跨媒介閱讀,進行較為完善的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知識體系的搭建,組織一些相關的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活動,引導學生積極體驗。學生通過不斷體驗活動,可以遷移已有經驗,將多媒介作為學習工具,進行閱讀、交流,提高媒介素養。通過不斷開展教學活動,教師會汲取經驗,不斷完善跨媒介觀念,繼續組織相關活動,推動“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落地。
(二)形成跨媒介思維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過度依賴紙質媒介,過分注重講解書本知識,很少進行“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眾所周知,教學實踐是教師形成豐富教學經驗的途徑。在缺乏“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實踐的情況下,教師由于儲備相應教學經驗比較困難,因此很難形成相應的教學思維。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師要擺脫傳統的教學思維,不斷學習,形成良好的跨媒介思維。如教師要總結研究名師“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經典課例,理清“什么是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如何進行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注意事項有哪些”等,汲取經驗,強化對“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認知。之后,教師要以語文教學實踐為依托,遷移經驗,組織豐富的“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活動,及時評價,接受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形成良好的跨媒介思維。
二、整合適宜的課堂教學資源
(一)利用語文教材,挖掘可用資源
盡管教材都是傳統意義的紙質媒介,但是其具有教育性、經典性[3]。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媒介信息。這些媒介信息關系密切,權威可信。教師倘若能深入挖掘語文教材,就可以獲取豐富可用的媒介信息。在實施語文教學時,教師依據教學需要,靈活應用媒介信息,可以使學生進行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形成綜合的媒介知識結構,夯實發展媒介素養的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語文教材中除了文字外,還有劇照、人像、塑像等信息元素,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中設置袁隆平先生的照片,而《諫太宗十思疏》中的插圖是閻立本的
《步輦圖》。學生通過觀看照片、藝術作品等,可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借此建立閱讀認知,積極交流。
(二)突破學科界限,挖掘可用資源
語文是基礎性學科,與其他學科有密切聯系??鐚W科整合教學資源,往往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材在《赤壁賦》這一課設置了插圖《赤壁圖》(武元直作)。插圖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助力。在課前階段,
教師要登錄網站,收集與《赤壁圖》相關的歷史信息和美術信息等。如“《赤壁圖》展現了長江浩蕩,煙波渺茫,兩岸峭壁陡立,山勢險峻延綿,山頂崖岸間樹木蔥蘢,江中一舟順流而下,蘇軾及同游諸友對坐艙中飲酒,形象地再現了蘇軾攜友乘舟夜游赤壁的情景,表現了蘇軾受誣遭貶黃州后的清閑生活和豁達胸懷。”在收集信息后,教師利用軟件加工信息,制作出微課。在課堂上,教師播放微課,將學生帶入“真實”
的場景中。同時,學生認真聆聽,了解美術作品內容。在美術作品解析的輔助下,學生可以了解赤壁景象及蘇軾的精神品質,借此理解《赤壁賦》的內涵。
三、構建跨媒介語文教學課堂
(一)應用文本與單一媒介組合方式
文本與單一媒介組合是指教師依據文本內容,選用某一種媒介,展現文本內容[4]。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特點。如圖片直觀形象、視頻動態直觀等。組合文本與單一媒介,可以實現“1+1>2”的效果,如可以解決學生注意力分散的問題,切實讓學生走進語文課堂,推動“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活動深入開展。因此,
在實施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組合文本和單一媒介,開展“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課堂教學活動。
以《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為例,本節課的教學要點之一是分析人物性格特點。對于大部分高中生而言,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有一定的難度。在課堂上,教師機械地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很難使學生深刻剖析人物性格特點。大部分學生喜歡觀看影視作品,在其中可以通過人物的一言一行感受其性格特點。立足學生的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登錄網站,下載《水滸傳》電視劇并截取相關片段。在課堂上,教師先播放《水滸傳》的片頭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教師引出本節課內容,并簡單地向學生介紹主要人物。然后,教師提出任務:“請觀看電視劇片段,梳理故事內容,分析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痹谔岢鋈蝿蘸?,教師播放電視劇片段,讓學生認真觀看。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大部分學生邊觀看邊思考,了解故事內容,思考人物性格特點。在電視劇片段播放結束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描述故事內容,分析人物性格特點。大部分學生會對故事內容建構統一認知,但是針對人物性格特點,學生會有不同的看法。于是,教師引導他們走進閱讀文本中,找尋關鍵內容,認真分析,再次了解人物性格特點。
如此組合文本與單一媒介,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驅動學生進入了閱讀活動中。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回顧視頻內容,探尋關鍵信息,認真分析,由此建構良好認知,主動交流,有利于提高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水平。同時,學生可以因此感受到視頻的特點,便于將其作為語文學習“工具”,自覺進行跨媒介學習。
(二)應用文本與對比媒介組合方式
文本與對比媒介的組合是指圍繞文本內容,選取不同的媒介[5]。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表現方式。組合文本與對比媒介,可以讓學生借助不同的媒介,收集、辨析信息,獲得有價值的信息,由此認知文本內容,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媒介的特點,便于自主使用不同的媒介進行閱讀、交流,提高跨媒介學習質量。對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依據文本內容,選擇不同的媒介,并靈活組合。
以《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重點引導學生分析王熙鳳這一人物形象。在教學之前,教師利用網絡,收集與王熙鳳有關的圖片、視頻、音頻。在課堂上,教師呈現《林黛玉進賈府》這一內容,同時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先后播放圖片、視頻、音頻,展現王熙鳳出場內容。在不同媒介的輔助下,學生會將注意力放在不同的內容上,從不同角度分析王熙鳳。具體而言,在觀看圖片時,學生細心分析王熙鳳的外貌,初步地了解王熙鳳。在觀看視頻時,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王熙鳳的言行舉止上,了解具體的場景,分析“王熙鳳怎么這樣說,這樣做”。在傾聽音頻時,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分析王熙鳳所說的每一句話,感受其背后的深刻內涵。如此一來,學生從不同角度認知了王熙鳳,感受到了其性格特點。之后,學生毛遂自薦,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學生表述時,教師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呈現與之相關的文本內容,以及有關的圖片、音頻、視頻。學生細心對比,
發現表述問題并加以改正,進一步認識王熙鳳的性格特點。
在不同媒介的輔助下,學生不斷進行閱讀、對比,
可以逐步了解人物性格特點,尤其,了解不同媒介的表達方式及特點,學會從不同角度解讀媒介文本,積累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經驗,提高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水平。
四、實施多種跨媒介教學評價
《課程標準》倡導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其中,形成性評價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利用適宜的方式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方式。有效的形成性評價便于教師了解學生某一階段內的學習成果,獲取下一階段教學依據,推動語文教學順利開展??偨Y性評價是某一階段后,利用考試的方式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可以使師生了解教學情況,提高教學質量。
在進行“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教學時,教師應從過程和結果這兩個維度,設計不同的評價指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向學生發送評價單。學生閱讀評價單,緊扣資料搜集、整合信息、問題解決等階段,結合具體內容進行自我反思,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審視每個學生的學習表現,
對照評價單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教師和學生的如此做法,實現了“跨媒介交流與閱讀”的形成性
評價。
在“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教學結束后,教師可組織小測驗,并依據評價單內容從不同維度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性評價。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實施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
教學時,教師要了解跨媒介價值,體驗多樣的學習活動,不斷實踐,形成良好的跨媒介觀念和思維。在良好觀念和思維的指引下,教師要研讀教材,同時打破學科限制,利用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之后,教師要以課堂為依托,應用文本與單一媒介、文本與對比媒介等組合方式,組織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可設計、發放評價單,進行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這可以讓學生積極體驗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活動,掌握文本內容,鍛煉語用能力,尤其提升媒介素養,切實推動“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落地,促進語文教學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秦彩云.探索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應用策略[J].新課程,2022
(36):76-77.
周靜.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實施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20):35-36.
陳蔚.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教學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2.
陳栩涵.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指導研究[D].汕頭:汕頭大學,2022.
董德強.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教學策略[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2(3):54-55.
作者簡介:鄭榕(1977.7-),女,福建南平人,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高級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