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游戲是指在教育過程中以游戲的形式帶領學生學習,營造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在當前教學革新背景下,教育游戲能夠拓展教學路徑,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助推教育教學事業創新發展。通過對常見教育游戲的種類進行闡述,分析教育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優勢,并提出具體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教育游戲;小學數學;種類;優勢;策略
作者簡介:陳馥榕(1983—),女,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和平小學。
小學生具有活潑愛玩的特點,對于游戲更是沒有抵抗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經常嘗試不同的游戲教學方法,旨在吸引學生的目光,增強教育教學效果。借助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更好、更快地接受學科知識,激發潛力,增長智慧,進而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由此可見,探究教育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常見教育游戲的種類
(一)競技類游戲
競技類游戲具有比拼、對抗的特點,常見的競技類游戲包括各種比賽,如小組比賽、個人比賽等。教師借助獎勵機制為學生營造優質的比賽環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勝負欲,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在數學教學環節,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多樣化的競技類游戲,幫助學生扎實掌握數學基礎知識,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抗壓能力,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不為個人的成功而驕傲,也不為個人的失敗而氣餒。
(二)角色類游戲
角色類游戲是指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創設角色扮演類情境,要求學生在演繹特定角色的過程中代入情感,內化學科知識。學生通過參與角色扮演游戲,能夠更好地理解故事情節,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感,提升自身的觀察與分析能力。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一起討論、合作,進而培養團隊合作思維,強化交際意識與能力。
(三)棋牌類游戲
棋牌類游戲是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一種游戲形式,主要分為棋類游戲和牌類游戲,前者包括軍棋、五子棋、飛行棋等,后者包括撲克牌、三國殺等。這類游戲具有娛樂性強、規則性強等特點,想要玩好這類游戲,學生需要懂得其中的規則,做到全身心投入。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利用棋牌類游戲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專注力。
(四)實踐類游戲
實踐類游戲多指動手實踐活動,比如折紙、拼圖、體育活動、民間游戲等。學生參與這類游戲期間,需要手、腳、眼、腦的相互結合,這有利于鍛煉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反應能力和肢體協調能力等。將實踐類游戲與小學數學教學相結合,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潛力和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意識,促進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
(五)電子類游戲
電子類游戲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產物,學生可依靠電子設備進行娛樂和學習。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部分學生存在沉迷于電子游戲的情況,這是因為電子類游戲的娛樂性、競技性較強,與枯燥的學習相比,學生自然更愿意玩電子類游戲。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主動挖掘電子類游戲中吸引學生的元素,如趣味性元素、情節性元素、挑戰性元素等,再將這些元素與數學教學相結合,嘗試設計數學游戲,創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實現寓教于樂[1]。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教育游戲的優勢
(一)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是學生正式接觸數學學科的關鍵階段,也是積累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階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數學建模意識等。但由于傳統教學模式比較機械、刻板,部分小學生面對數學學科時,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觸、排斥心理,導致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隨著教學改革進程的推進,將教育游戲融入教學環節,能讓學生愉悅地學習,進而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關鍵在于教師借助新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為學生帶來新穎的體驗,因此,多樣化的教育游戲就成為教師創新教學模式的重要著手點。在教學期間,學生可以沉浸到游戲氛圍中,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探索出學習數學的方法與技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為學生的后續發展打好基礎。
(三)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教育游戲,有效轉變以往生硬的教授方法,有助于學生激發數學思維,正確看待數學學科,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在數學游戲中,學生愿意主動分析、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2]。
三、教育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利用課前教育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前導入環節是奠定課堂教學節奏、氛圍、基調的關鍵。小學數學教師應借助教育游戲,在正式授課之初就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將所有的注意力放到課堂之中,保障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推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需選取與教學內容貼合度高的游戲活動,引導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初步了解并嘗試自主探究相關知識。
以“平移”知識點的教學為例,在正式授課之前,教師可組織學生一起玩飛行棋。考慮到課堂教學時長的問題,教師將學生分成4人小組,每人擲一次骰子,按照點數行進相應的步數,棋子走得最遠的學生獲得小組內的勝利。在此期間,教師強調:棋子不能離開棋盤,要推著棋子走。完成游戲后,教師可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說出自己投擲的點數以及走了幾個格子等。通過參與帶有趣味性和競技性的小游戲,學生的交流欲望被激發,學生之間的互動增強。此外,“推著棋子走”的要求與后續的“平移”知識點有關聯,有利于及時引導學生將注意力從游戲環節轉移到學習環節,幫助學生在課前了解“平移”的關鍵,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開展課前教育游戲一方面能夠高效落實導學工作,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另一方面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探究欲望,降低數學學習的難度,為學生后續高效學習提供助力[3]。
(二)利用小組合作游戲激發學生的探究思維
合作意識與能力對學生后續學習、成長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運用小組合作游戲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交流、學習、探索中發展合作意識。對此,教師應結合班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游戲活動,保證教育游戲符合學生的學習、成長需求,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
以“觀察物體(二)”的教學為例,完成基礎知識講解后,教師先結合教材案例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圖形分別是從哪個方向觀察得來的,再讓學生嘗試連線,完成教材案例習題。隨后,為每個學習小組發放一個三棱柱,要求學生從不同的方向觀察,并畫出自己從上、左、前三個方向看到的圖形,在保證正確率的前提下,用時最短的小組獲勝。若是出現錯誤,則小組內所有人淘汰。因此,小組成員需相互監督,檢查對方所畫圖形是否準確。為獲得團隊勝利,每個學生都會認真觀察、繪畫,力求為自己的小組做出貢獻。這樣一來,在集體力量的影響下,學生不僅會關注自己的學習情況,還會主動關心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遇到問題時也會相互交流、相互幫助,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意識。
(三)利用情境游戲增強師生交流
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是站在講臺上的知識傳授者,學生是坐在講臺下的學習者,兩者之間的互動有限,導致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壓抑,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當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距離感時,教學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教師可嘗試創設問題情境、故事情境,帶領學生參與到情境游戲當中,增加師生交流的頻率,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以“簡易方程”的教學為例,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猜謎游戲。教師先闡述游戲背景:“昨天晚上,老師夢到了一個小仙女,她說她給了我一個技能——讀心術!你們要試試嗎?我可以猜到你們心里在想什么呦!你們可以隨意在心里想一個數字,把這個數字乘以2,再加上8,只要告訴我最終的結果,我就能知道你們想的是什么數字!”剛開始的時候,學生會主動和教師互動,尤其是看到教師每次都答對時,學生互動的積極性更高。但經過幾次互動后,有學生提出質疑:“老師,我發現說出結果后,倒著推也能得出答案,小仙女是騙你的吧?”此時,教師要肯定學生的觀察能力,夸贊學生聰明,并告訴學生事實:“這都被你們發現啦!其實老師確實沒有讀心術,但是老師知道解謎用的工具——方程!”完成“簡易方程”知識點的教學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再次進行“讀心術”游戲,這回讓學生“讀”教師的“心”,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以游戲的形式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學生意猶未盡,有助于后續教學活動的推進。
(四)利用民間傳統游戲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
為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小學數學教師會不定期組織復習課、習題講解課等,以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教師可充分利用教育游戲提高復習課的趣味性,消除學生的抵觸心理,創新教學形式和方法,推進教學革新進程。民間傳統游戲與數學課堂相結合,不僅能有效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參與感[4]。
以“因數與倍數”復習課為例,教師先用PPT制作課件,選出30道填空題,再準備小鼓、鼓槌和紅花,進入教室后為學生講述“擊鼓傳花”的游戲規則:當鼓聲停止時,教師會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一道問題,拿到紅花的同學要說出解題思路與答案。教師還可以組織“炸彈炸”游戲:隨機選出一名學生,讓他回答課件中的問題,若回答正確,則可隨機找一位同學繼續回答問題;若回答錯誤,則要繼續回答問題,直到回答正確或有其他同學主動幫助為止。
除此之外,為深化學生對因數和倍數的理解,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教師可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數字炸彈”游戲。比如,將數字“6”作為“炸彈”,學生說到數字“6”的因數和倍數時,都要用拍手代替,若是說錯或是忘記拍手,就要重新開始游戲。每次組織“數字炸彈”游戲時,作為“炸彈”的數字應有所變化,一方面防止學生形成思維定式,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鞏固相關知識,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和計算能力。借助游戲活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效率提高,課堂氛圍活躍,教學質量自然有所提升。
(五)利用電子益智游戲助力信息化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日益深入,信息化教學成為當前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導向,再加上網絡視頻資源豐富、動畫教學形式新穎,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提升教學效果。對此,教師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借助電子益智游戲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如“希沃白板”游戲、網頁數獨游戲等。
以“100以內的加法與減法(二)”的教學為例,在設計“希沃白板”游戲時,教師可以采用闖關的形式帶領學生感受數學練習的趣味性。第一關為“魚寶寶回家”,畫面為兩座小海島,一座海島上標注“哥哥”,另一座海島上標注“妹妹”,海中有6條小魚,小魚的身上分別寫著“76+12”“100-28”“61-41”“76-12”“100-14”“61-14”,畫面上方標明“得數大于50的是哥哥,得數小于50的是妹妹”。學生要完成習題計算。第二關為傳統填空題,教師為學生展示袋鼠媽媽和袋鼠寶寶的對話。袋鼠媽媽說:“我今年11歲。”袋鼠寶寶說:“我今年2歲。”問題:袋鼠寶寶出生時,袋鼠媽媽多少歲?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加以思考就能得出答案。第三關為對抗類游戲,畫面從中心一分為二,左右兩個部分各有8道口算題,要求找出得數大于40的算式。兩名學生需同時操作,找出相應的算式并將其移動到對應區域當中。借助“希沃白板”上生動的畫面、精彩的故事情節以及動態化的實際操作,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鍛煉[5]。
除此之外,數學教師還可以利用課間時間,在白板上投放“四宮格數獨”,鼓勵學生嘗試自主完成。學生在填寫的過程中可以強化數感,提高專注力,鍛煉邏輯思維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環節靈活運用教育游戲,能夠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助力學生數學思維形成、核心素養提升。教師應結合數學學科特點、教育游戲種類和學生實際情況,優化教育游戲方案,幫助學生鞏固數學基礎,使其掌握數學學科的學習技巧和規律。此外,教師應重視開展教育游戲的契機、目的,保障教育游戲充分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張雪梅.“具身認知”視域下小學數學游戲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3(8):28-30.
胡燕.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路徑探索[J].試題與研究,2023(16):147-149.
陳棟.借數學游戲,展數學魅力:談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游戲化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15):44-46.
祝志東.玩數學用數學愛數學:小學數學游戲校本課程開發的思考[J].成才,2023(10):26-28.
柯宗楠.小學中高年級數學課堂引入數學游戲對鍛煉學生思維的價值探討[J].新課程導學,2023(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