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佳偉
愛德曼中國區高級副總裁
企業需要更系統地做好員工溝通,贏得信任
在中國經營的CEO及企業高層,除了需要艱難恢復業務、實現增長,還要回答另一道“雙高”難題——如何應對員工的高擔憂與高期待。據愛德曼最新發布的信任度調研特別報告——員工與信任數據,員工們既對個人會丟掉工作的擔憂維持在了82%的高位,同時又期待企業在賦能員工(82%,上升7%)與社會議題(79%,上升7%)能更有作為。
這是因為疫情疊加經濟下行,中國職場人普遍感覺自己“卷不動,又躺不平”,進而懷疑工作意義但又期待得到的矛盾心理。
盡管經濟開始復蘇,中國依舊是全球經濟增長引擎,但更顯著的全球性經濟下行、更頻繁的地緣政治與經貿沖突、更快速的新技術及零工經濟給傳統工作的沖擊,都給員工們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感。他們對前述三個要素的擔憂,都在50%以上。
這種持續性擔憂,非常明顯地體現在員工對企業在“賦能員工”上的具體期待。調研顯示,員工們希望企業能夠提高待遇、提供更多的培訓與發展機會,同時,能夠更及時地就重要事項與員工溝通,并讓員工參與到企業的經營規劃中。對于過去經歷那么多不確定性的員工來說,這些期待自然非常合理,只是企業會很難在短期內實現,因此員工在期待中落空,產生了更多悲觀情緒,反過來又加重了對職業安全的擔憂。
盡管上面說的都是員工個體的擔憂與期待,但并不意味著他們只關注自己、不關心社會。恰恰相反,中國員工越來越希望企業能夠基于使命與價值行事,并關注健康、平等、氣候等議題。這反映出員工在“內卷”多年后,開始不滿足于只完成工作,而希望能夠更多地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只要生活在中國,就能感受到近兩年來極端氣候、病毒襲擊、職場暴力、地緣沖突等沖擊。他們希望有解決方案,并帶著焦慮地把這份希望首先落在了自己的雇主身上。
那么企業該怎么辦?發展業務已經非常艱難,是否還要承擔如此多的社會重擔?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CEO等企業高層,能擁有更長遠的眼光與戰略思考,并把員工體驗放到自己的系統管理中。前者要求企業理解員工信任對招聘、敬業度等的重要意義,后者指的是企業需要更系統地做好員工溝通,贏得信任。
先說戰略性認知。我們的調研發現:如果員工信任企業,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推薦力(82)、忠誠度(43)、歸屬感(41)、參與感(77)和承諾(83)。而如果不信任企業,員工們在這些維度上平均要低40分左右。這是一個巨大的對比,足以影響企業的當下效率與長期可持續發展。
再來說系統性管理。企業無法滿足員工對薪酬待遇的高要求,但還是可以做很多工作去提升員工的學習和成長,回應他們對于意義感的追求。同時,我們的研究還發現,在針對員工的高期待時,企業可以先在內部充分溝通,借助員工在解決問題上的積極參與意愿,共同創造影響力。
數據表明,66%的員工表示優先內部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捅到網上;另外,更值得管理層注意的是:盡管“95后整頓職場”在中國已成為一個梗,但令人欣喜的是,Gen Z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建議能夠被傾聽(83),也能被納入對于規劃的討論中(80)。企業應當更好地發揮Gen Z的影響力,共同推動企業積極回應員工的擔心與期待。
中國的市場經濟職場,已經有了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史。回到開頭時的問題,其實不難發現員工對企業本身的高度信任,正是回應他們高擔憂與高期待的答案。只是如何將員工的信任變成結果,有賴于管理層基于信任規律,更多信任,更多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