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刁昱文,女,漢族,河北滄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傳播行為學、傳播理論。
摘要:“暈輪效應”時時刻刻發生在大學生的生活中,在學生的認知交往中,對方的某個突出特點或品質往往會潛移默化地形成對這個人的整體評價,這種錯覺有利有弊,嚴重時會產生不良后果。本文基于當代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實踐,深入解析“暈輪效應”在日常生活中對大學生的影響,并就大學生如何避免 “暈輪效應”所形成的交往障礙和認知偏差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暈輪效應”;人際交往;認知偏差
在大學生活中,人際交往是不可或缺的。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不僅要面對來自不同地方且性格各異的同學,還要面臨學業和社交的多重壓力,往往一個細節或一念之差就可以得到他人的喜愛或者排斥,所謂的一念之差,除了與他人的交往協調的影響外,還有 “暈輪效應”的認知偏差,因此,有必要對大學生交往中的 “暈輪效應”進行分析和討論。
一、“暈輪效應”的基本概述
“暈輪效應”又稱 “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是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也就是說,在交往認知中,對方的某個突出特點或品質會掩蓋對這個人的其他特點或品質的正確了解。這種錯誤的認知會使自身用片面的角度去看待人或事,如果一個人的優點體現在他的第一印象里,則會把他的優點放大化而傾化美化他的整體;相反,如果一個人的缺點或者令人反感的行為表現突出,同樣也會放大缺點產生偏見,進而忽略其他良好的優秀品質。
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需要更多的人際交往。面對嶄新的生活環境、復雜的社會關系和緊張的學習生活,很大一部分學生變得害怕交往,不知道如何交往,導致社交行為頻頻出錯,不小心觸發了他人的負面情緒,進而被 “暈輪效應”影響,最終莫名其妙被人排斥。相反,積極的社交互動和健康的人際關系不僅能讓人心情愉悅,情緒高漲,充滿信心,還能通過所謂的 “暈輪效應”讓人長時間維持一個樂觀的生活態度。一個人憑借自己強烈突出的特點,使他人可以忽略自身其他的品質和特性。這樣的以偏概全既可以用優點掩蓋缺點,也會導致缺點掩蓋優點。“暈輪效應”貫穿大學生群體的各個方面,如果能準確把握 “暈輪效應”,不陷入其中并善加運用,便不會被它的負面作用所影響。
二、“暈輪效應”的特征及表現
(一)遮掩性
遮掩性也就是所謂的片面性。事物的整體特征不會因為個體特征而改變,但往往會從個體特征來評價事物的整體。一個人的所有品質并不會一次性地展露出來,最先映入眼簾的可能是出眾的外貌、個性的穿搭,接下來可能就是交流的語氣和態度。這些對一個人的第一印象就會把人帶進 “暈輪效應”的遮掩性中,所謂的 “一見鐘情”“一白遮百丑”就是這個道理。
(二)表面性
“暈輪效應”往往產生于對某個人的了解還不深入,也就是還處于感覺、知覺的階段,因而容易受感覺、知覺的表面性、局部性所帶來的選擇性影響,從而對個體的認識僅僅專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無論是事物還是人類,都有表面和內在。因為一個陌生人表現得慈祥和藹,就輕易接受他給予的東西,會造成難以想象的后果。
(三)彌散性
對一個人的整體態度,還會連帶影響與其具體特征有關的事物。成語 “愛屋及烏”就是 “暈輪效應”中彌散性的體現。如因為一個人而喜歡一個行業、因為討厭某種顏色而拒絕與它相關的一切事物。
三、大學生生活中認知錯誤“暈輪效應”導致的不良現象
“暈輪效應”這種認知偏差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無論是個人情感還是人際交往,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和對他人的認知,導致對其他事物產生錯誤偏見,對大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
(一)“暈輪效應”的遮掩性導致大學生看待問題片面化,無法全面理解問題的整體
個體在形成對他人印象的過程中會產生 “暈輪效應”。無論是高、中還是低吸引力的面孔,在與受人喜愛、中等、不受人喜愛的描述匹配后,那些與積極描述相匹配的面孔吸引力評價都更高。[1]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處于不再懵懂但又不算很成熟的年紀,大學生擺脫高中拘束的管理條例,開始盡情打扮自己,在自身向美麗發展的同時又戴著強烈的 “以貌取人”的有色眼鏡。無論是課業的學習還是工作生活的社交中,大學生往往傾向于喜歡外貌穿搭出眾的那一類人,卻時常忽略了他們的性格和思想。在情感方面,由于出眾的外表,少數人可以很快地陷入熱戀,成為男女朋友,“暈輪效應”導致學生認為外表優秀的人學習和工作也會高人一等,但在短暫的近距離相處之后,漸漸地發現了對方的缺點,才發覺 “暈輪效應”這個罪魁禍首。在工作方面,顏值出眾的人群被一股腦推向了最前邊,真正處理問題的時候才發覺這個人工作能力并不高,人們往往根據一個人的外貌特征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心理:厚唇是樸素愚蠢的標志,寬闊的前額是智慧的象征,尖銳狹窄的下巴是狡詐的標志。這種 “由表及里”的推論,雖然有一定的規律,但沒有科學的根據證明,而且具有相當大的偏見成分,很容易產生偏差,誤導我們去理解別人。
(二)“暈輪效應”的表面性導致大學生看待問題表面化,無法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質
研究表明,“暈輪效應”實際上是個人的主觀推斷泛化、擴張逐漸形成某種定式的結果。當一個人對客觀主體信息掌握較少卻要對其總體進行評價時,往往會受到 “暈輪效應”的影響,即一個人會帶有片面的態度和傾向進行評價。[2]用網絡上很火的 “清澈的愚蠢”一詞來形容大學生:眼神單純無邪,不圓滑,不懂人情世故。對于第一次見面的老師,由于其性格溫柔,說話慢條斯理,就認為其是一個負責任的好老師。由于看到新同學的字很規整,上課書本筆具帶得很齊全,便篤定他就是班里的好學生。甚至,看到同學經常一個人去食堂、一個人上課,獨來獨往,就開始對這個同學另眼相待,認為他人緣不好。這些受到 “暈輪效應”影響的錯誤判斷,卻會令個體真正的優點和能力被掩蓋,使內核本質得不到充分的展現。
(三)“暈輪效應”的彌散性導致大學生看待問題單一化,無法理性辨識對象的邊際
在一些知名品牌的營銷策略中,明星代言人的選擇被看作最重要環節之一。名人廣告的 “暈輪效應”就是指當人們在廣告中看到自己喜歡的名人為其代言的產品進行宣傳時,會不由自主地把自身對偶像的喜愛,嫁接到廣告商品上,于是對廣告商品也產生信任感,并予以推崇。[3]奢華的品牌利用廣受人群喜愛的明星來做推廣,導致現在的大學生不計付出、不計后果地購買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奢侈品,只為滿足自己對明星的喜愛,認為他們代言的產品一定就是最好的。名人廣告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的同時,虛假廣告、不實代言也將廣告的負面效應擴大化,“暈輪效應”的負面效應也隨之產生。名人廣告的 “暈輪效應”實際上是利用了受眾的一種愛屋及烏的心理。在大學生交往中,如果一個同學被某一種眼光看待,那么與他接觸的其他人也會被濾鏡化。然而,當一個人的人際關系不是很理想、經常與他人起沖突、行為舉止都與大多數人相違的話,他的朋友自然也會被另眼相看。相反,一個人是被別人敬仰的對象,那么與他要好的朋友自然而然也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因為在外人的眼里,與他們敬仰和喜愛的人做朋友,這個人一定也很值得其喜愛。這其實是一個交往認知的弊端,我們往往不能準確定義一個與自身不相關的人的品性,但受到交往環境中 “暈輪效應”的影響,很容易戴著有色眼鏡去審視他人。
四、大學生生活中“暈輪效應”的解決對策
(一)以全面視角看待事物
“暈輪效應”的弊端就是僅僅根據事物、人物的個別特征,而對事物、人物的本質或全部特征下結論,這是過于片面的行為,它會影響我們作出正確客觀的判斷,從而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矛盾,是我們在大學人際交往中所要避開和克服的一個重點。“暈輪效應”給人們認識帶來的負面影響最直接的結果是偏見,偏見的根源是對客體有限且不正確的信息的理解。進入 “暈輪效應”迷宮的人會陷入偏見。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是否全面看待他人,特別是對待有明顯優點和缺點的老師和同學。時刻提醒自己是否全面、客觀、系統地了解對方,避免對那些只見過一兩次但其特點受自己所偏愛的人過多付出感情。同時也要學會欣然接受對方由于品質暴露而帶來的形象崩塌。顯著的特點和優秀的品質雖然有利于概括地了解某一群人,但也容易產生錯誤的認識。要不斷修正對他人的認識、對人類多樣性的理解,去熟悉因偏見而忽視的他人特性。因此,在大學生活中,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都要保持冷靜客觀,“不要讓陰影遮擋陽光”。
在大學生群體中,追星是常態。在明星呈現給我們的形象中要保持清醒,追捧者也僅僅是喜愛他打造好的那一面。當喜愛的明星代言了某種產品,一些大學生粉絲便要第一時間買到同款,在明星濾鏡下忽略了產品的其他屬性,忽略了自己有限的消費能力,甚至忘記了自己購買產品的初衷。所以,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管是對明星個人還是對其所擁有的產品,都要保持清醒,避免陷入 “暈輪效應”的沼澤。
(二)以認真態度對待人際交往課程教育
步入大學后,大學生往往只關注專業技能的學習,而忽略了高校為大學生身心健康開設的人際交往以及心理學的功能性周邊課程。社會中的一些錯誤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年人逐漸走向成熟的 “三觀”。所以想要克服 “暈輪效應”,學校應該更加重視思想品德和人際交往中的素質教育,在全學校范圍內開設人際交往學課程并加以考核。社團要發揮自身優勢,舉辦一些生動有趣的比賽,不僅能使學生在娛樂中汲取知識,更多的是通過活動中與同學的接觸,可以深刻、多方面地了解對方,減少在交往中的 “暈輪效應”。
大學時代是人生最充滿激情、最豐富多彩的時期,身為大學生,要認真對待每一節與人際交往課程有關的素質類教育,積極看待學校老師的良苦用心,將正確的情緒處理方法深入腦海,將社交禮儀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接觸并結交新朋友,幫助自己減少大學中的信息差的同時去全面多方位了解同學,掌握人際交往的智慧,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網,克服 “暈輪效應”的消極影響。
(三)以飽滿的熱情積累社會實踐經驗
大學生偏向于校園內的學習和生活,社會的復雜性并不是簡單通過閱讀幾部書籍、參加幾場講座或閱讀幾則新聞就能全面理解的。相對自由的大學生活使學生不斷地與外界接觸,社會生活中的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會不自覺地影響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接觸社會的機會,促成大學生對社會有更加全面和正確的認識。秉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觀念,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將人際交往的知識付諸實踐,利用假期休息時多多參與社會實踐,以多種不同的身份去正向面對社會,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獲得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由這面 “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增加社會閱歷,親身接觸各種社會現象,在實踐中不斷動手、動腦、動嘴,從中去認識、接觸社會層面的交往智慧,去感受各色各類人的果斷和勇敢,從而能夠全面、系統、客觀地對他人進行評價和認識,逐漸養成堅韌、頑強的優良品性,具有靈活處理問題的思維,從而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將理論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辯證地看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減少 “暈輪效應”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
五、結束語
“暈輪效應”是認知錯誤的一種,尤其對于思想觀念正在由半成熟走向成熟的大學生而言,這種錯誤的認知影響他們的學習、情感以及人際交往。如今網絡傳播十分發達,大學生還沒有步入社會,在網絡觀念和現實交際的共同影響下,不良的 “暈輪效應”會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正確引導大學生認識并回避 “暈輪效應”,對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克服 “暈輪效應”的不良影響,并適當合理應用,才可以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同時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帶來巨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韓尚鋒,李玥,劉燊,等.美在觀察者眼中:陌生面孔吸引力評價中的暈輪效應與泛化效應[J].心理學報,2018,50(4):363-376.
[2] 范亞鵑.暈輪效應對高校學生評價教學中心理傾向的影響分析[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7):245.
[3] 卜煜.暈輪效應理論下的名人廣告道德問題淺析[J].科技信息,2011(10):58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