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尚曉偉,女,漢族,安徽阜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摘要: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歷史積累和時代演變的過程,它的多元性內涵和一體性內涵是其構成的重要部分。本文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過程、多元性內涵、一體性內涵進行了深入研究,探討多元性和一體性的相互關系,并揭示其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化與拓展需要在維護多元性的同時強化一體性。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多元性;一體性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是一個歷史深遠且多維度的過程。從時間角度來看,這種意識根植于古代,由共享的生活習慣、語言和信仰逐漸凝聚而成,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加強。特別是在抵御外侵時顯露的團結精神,凸顯了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同時,隨著時間推移,獨有的文化和傳統也融入了這一意識中。
地理環境對共同體意識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中國遼闊的土地上分布著各種自然景觀,如山脈、草原、高原和海洋,這些環境因素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生活模式,也間接促進了共同體意識的發展。此外,不同地區間民族和文化的交流互鑒,進一步豐富了共同體意識的內涵。
政治、經濟和科技等其他領域的發展也對共同體意識產生了顯著影響。國家的統一穩定、經濟的興盛以及科技的革新,都在不同層面推動了共同體意識的塑造和發展??傮w而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眾多因素交織作用的產物,這些因素共同鑄就了其深厚的底蘊。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元性和一體性內涵及其關系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元性內涵
在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我們能夠明確地看到其多元性的特點。這種意識不是單一孤立的,而是歷史、文化、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交織而成的復雜系統。各因素相互影響,共同塑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元面貌。
歷史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元性構建起到了基礎性作用。根據黑格爾的歷史主義理論,歷史是社會發展的底色,它影響著社會的各個方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過程中,歷史傳統、重大事件和歷史人物都發揮了關鍵作用。因此,在分析共同體意識的多元性時,我們必須重視歷史的引導和塑造力量。
文化要素也是構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多元性的關鍵部分。依據泰勒的文化定義,文化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復雜整體,涉及人類在社會中學習的知識、信仰、藝術等方面。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語言、文字、習俗、宗教等文化元素對其形成有著深刻影響。認識到文化在構建共同體意識的多元性中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1]
經濟也是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多元性的重要因素。馬克思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理論指出,經濟是社會發展的根基,而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則反映了經濟基礎。在共同體意識的塑造過程中,經濟發展水平、結構和政策等經濟因素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因此,理解經濟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多元性構建中的中心地位是必要的。
政治同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多元性的核心組成部分。根據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觀點,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其政治化的形式。政治制度、理念和政策等政治因素在共同體意識的形成中起到了顯著的作用。因此,我們應當認清政治在共同體意識多元性構建中的決定性作用。
總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元內涵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為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豐富資源和可能性。從多元性的視角理解和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我們更準確地把握其特性和發展規律。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體性內涵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體性內涵,是我們對 “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概念深刻理解和闡釋的結果。這種理解和闡釋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社會、政治等多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視角,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在各個方面所表現出的共同性和連續性。正是這種共同性和連續性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也是其堅實的基石。
歷史源泉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體性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這種一體性得到了不斷的積累和豐富。從古代的 “天下”觀念,到近現代的 “中華民族”觀念,再到當代的 “中華民族共同體”觀念,我們可以觀察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體性內涵既有傳承也有創新。這種歷史的連續性與時代的創新性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底蘊。
在文化層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體性同樣有著深厚的根基。中華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共同體意識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滋養。無論是儒家的道德教化,道家的自然哲學,還是佛家的寧靜思想,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都深刻地影響了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這些文化價值觀的堅持和追求,成為共同體意識一體性的文化支撐。
社會實踐方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體性得到了具體的體現和發展。中華民族的社會結構、社會關系及社會行動都反映了共同體意識的一體性。這種一體性不僅融入了民族的日常生活,也貫穿了民族的歷史進程。社會實踐的各個方面都證明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體性的存在和重要性。
政治生活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體性得以具體展現的另一個領域。政治結構、政治關系和政治行動揭示了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內涵。這種內涵不僅體現在民族的政治建設上,也體現在民族的政治發展中。政治領域的穩定與進步為共同體意識的一體性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通過以上探討,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體性內涵是一個由多元因素構成的復雜系統。這個系統既有理論深度,也有實踐廣度;既承載著歷史的厚重,也展現著現實的活力。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生機勃勃的源泉。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多元性和一體性的相互關系
在深入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我們必須把握其 “多元”與 “一體”的內在聯系。這兩者并非單純對立,而是互為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構筑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豐富內涵和堅實基礎。
從多元性角度出發,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展現出獨特的魅力,正是因為它蘊含著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這種多樣性不僅增添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也為其提供了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多元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才得以在包容中成長,在融合中創新。[2]
然而,多元性并不削弱共同體的統一性。事實上,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恰恰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一體性的體現。一體性貫穿于共同體意識的核心,提供了民族團結和凝聚力的堅實支撐。正是這種統一性,使中華民族共同體能夠有效地維持自身的完整性,保持穩定。
在實際運作中,多元性與一體性之間存在一種動態的互動關系。多元性在一體性的框架下得到發揮,而一體性則通過多元性的表現得到加強。這種相互作用使中華民族共同體得以在多樣性中尋找共性,在差異中尋求和諧。這種相互關系,可以用表格進行詳細的說明 (詳見表1)。
具體來看,多元性為一體性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形式,而一體性則確保了多元性在有序和穩定的環境中發展。這樣的互動不僅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為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種多元與一體的互動關系并非靜止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演化。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理論闡釋和歷史總結來深化對這一關系的理解。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 “多元”與 “一體”特性相輔相成,它們在推動民族共同體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這種相互關系的理解有助于我們深入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真正內涵,從而更好地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
二、多元性和一體性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
(一)多元性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元性在我國各個民族之間表現得尤為明顯。每一個民族都擁有其獨特的文化、語言、習俗和信仰,這些多樣化的元素相互交融和互動,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和養料。正是這種多元性,賦予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源源不斷的活力和強大的內生動力。
而這種多元性的存在,不僅深化了我們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且增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包容性。它推動了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尊重,構筑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和諧穩定的社會基礎。這種相互理解和尊重,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石。
進一步而言,這種多元性為民族交流和融合創造了條件。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各民族共同塑造和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和價值觀。這種共同的努力不僅加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與進步。
同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元性還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平等。通過保護和尊重各民族的特色,這種多元性強化了民族平等的觀念。每一個民族都能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享有平等的權利和尊嚴。這種平等感,不僅增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團結和和諧,也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繁榮發展的關鍵因素。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元性對于保障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和諧穩定、發展進步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繁榮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我們應該更加充分地認識到這種多元性的價值并珍視它,讓它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持續發展的不竭源泉。
(二)一體性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體性在我國56個民族之間得到了充分體現。盡管每個民族都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歷史,但所有民族緊密聯結,形成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的整體。這種一體性理念不僅強調中華民族內部的多元性和多樣性,而且更加突出各民族之間的緊密聯系和相互依存關系。
在這種一體性的觀念指導下,各民族不僅能夠維護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時也能夠開放包容,與其他民族進行深入的交流和學習。通過這種相互影響和借鑒,不同民族可以共同促進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中華民族的文化和價值觀成為連接各民族的精神紐帶,這種共同的認同感使各民族能夠更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共同致力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偉大事業。
此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體性還極大地增強了各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每個民族意識到自己既獨特存在又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會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特色,更加自豪地參與到民族交流和合作中去。這種一體感為各民族提供了共同追求的目標和理想,激勵各民族在追求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繁榮和發展道路上攜手并進。
團結合作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體性的具體實踐,它不僅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更有力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種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華民族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力量的重要支撐,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礎。因此,我們應當不斷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體性,讓它成為推動各民族共同進步、實現全民族共同繁榮的堅強力量。[3]
(三)多元性和一體性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概念中,多元性和一體性兩大要素既相互獨立,又緊密相連。多元性強調的是各民族的特色和差異,賦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獨特的多樣性;而一體性則突出了各民族的共性和整體,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統一的框架和基石。
這兩大要素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互為作用,相輔相成。一方面,多元性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一體性所需的各種元素和基礎,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象更加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另一方面,一體性又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元性提供了穩定的框架和基石,使各民族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也能共同分享中華民族的文化和價值觀。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元性和一體性更是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元性和一體性是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它們之間的協調和平衡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紐帶,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核心力量。只有通過理解和把握這兩大要素的相互關系,才能更好地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和繁榮。
三、結束語
在前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軌跡之際,必須明確其核心:多元與一體的和諧統一。這兩大特征在共同體意識形成中互動,塑造了其獨有風貌,且隨時代演進而不斷演化。多元性反映在民族、地域、文化的差異中,是共同體意識的基石。但在全球化和信息技術影響下,多元性可能朝向融合的多樣化文化進化。一體性則表征民族整合、國家統一、文化連貫,構成共同體意識的骨干。隨著中國的持續發展,一體性有望增強,表現為更牢固的國家統一、更顯著的民族融合和更深刻的文化傳承,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走向更加成熟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孫勇,李應芝.同一民族不同支系的認同調查:以云南寧蒗(小涼山)松樹河彝族與新平(哀牢山)波村彝族調查為例[J].保山學院學報,2011,30(01):24-28.
[2] 孫秀玲.正確認識 “多元一體”是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J].紅旗文稿,2016(10):29-30.
[3] 金家新,蘭英.論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視閾下的藏漢雙語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0,20(0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