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才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保證,語言人才對建立我國國際形象具有重要作用。語言學習離不開對國外文化知識、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內容的學習,如何在語言教育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其辨別是非的能力,是所有語言教育者必須關注的問題。為了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高級語言人才,學校要在人才培養中加強思政元素的融入。因此,主要探討了從人才培養方案、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課程建設等方面全方位實施思想政治育人的路徑和方法,希望能為我國英語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 課程思政;家國情懷;價值觀
[基金項目] 2021—2023年四川省教育廳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育改革項目“‘三全育人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JG2021-106);2022年度西南石油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語言學概論”;2021—2023年西南石油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外語學科立體化課程體系建設實踐與研究”(X2021JGZDI043)
[作者簡介] 阮先玉(1974—),女,四川簡陽人,碩士,西南石油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英語、語言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4)04-0169-04[收稿日期] 2022-05-16
引言
自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一系列論述,強調了高校課堂對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教育部于2020年6月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從國家層面確定了高校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戰略部署,從宏觀上為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綱要》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2]
外語教育特別強調教書育人一體化,因為外語教育涉及中西文化交融、價值觀差異、人生觀差別,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人生觀、價值觀上的困惑和迷失[3]。語言學習不止關乎語言本身,更多的是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等內容。如何在海量英語學習中確保學生不會迷失于西方價值觀,保證學生能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建立母語語言認同與國家認同,培養其家國情懷是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如何將這些培養目標落實到具體的培養路徑和方法中,以保證培養既有家國情懷又有國際視野、能擔當中西文化傳播的國際化人才,是英語專業辦學的重要任務。統而言之,可以從人才培養方案、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實踐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落實人才培養要求。
一、人才培養方案優化
人才培養,方案先行。制訂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是任何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工作,也是必要保證。根據國家政策,目前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主要分為通識課、專業課、選修課和實踐課等模塊。雖然通識課部分有思政課,但還需要各類課與其同向同行。英語是內在知識體系架構以語言為中心的學科,本身就具有學科交叉性,其外在知識體系架構在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之中,更具跨學科性[4]。英語學習永遠承載著語言學習和價值觀浸潤的雙重任務,更應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此外,還應在課程體系中貫穿思政教育,確保學生“三觀”不跑偏。因此,學校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既要考慮學生語言學習的特點,又要突出思政元素。
我校英語專業非常重視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根據國家發展和社會需求,我們每年動態調整方案,以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養需求目標。同時,不斷優化培養方案,努力避免英語專業的三個共性問題:同質化傾向、缺乏內在邏輯和脫離教學實際[5]。我們以學生畢業要求為出發點,反向推導培養方案的構成要素,充分考慮英語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結合新文科的跨學科融合特點,以“強基礎、擴視野、融特色、重實踐”為基本原則,設置科學合理、特色突出、貫穿思政的人才培養方案。
基礎階段強調夯實語言基礎,設置大量加強語言技能的基礎性課程,輔以一些文化課程,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在中高級階段,一方面,突出拓寬學生的視野,開闊其眼界,開設包括中國思想類型的、多樣化的選修課,以培養其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另一方面,引入具有校本特色的跨學科課程,開設能源相關課程,融入本校獨特的培養特色,避免英語專業人才“千人一面”現象,培養具有跨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能承擔社會責任的合格畢業生,因此,理論結合實踐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根據每個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開設不同的實踐課程體系,并將其貫穿大學四年,其學分占方案總學分的四分之一。充分重視實踐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作用,做到在實踐中鍛煉人,在實踐中培養人。
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為語言人才的成長提供了重要的土壤,優秀的師資是人才成長的必要保證。
二、課程思政示范教師團隊建設
如果說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指南針,那么優秀的教師團隊則是能使用指南針正確導航的人。無論是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還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都離不開具有高尚師德師風的教師隊伍,因此,師資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我們立足專業核心課、主干課,以同質課程群為單位,建設年齡貫穿老中青的教師隊伍,以黨建為引領,注重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專業素養和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教師定期進行政治學習,緊跟國家形勢,及時了解國家新的大政方針,提高教師的政治站位。組織教學交流活動,教師討論新的教學理念,互相切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熱烈的討論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組織課程思政教學比賽,以賽促教,提高專任教師融思政于課堂教學的能力及潤物無聲的育人能力。組織教師深入優秀同行課堂進行觀摩學習,充分發揮優秀教師的示范作用。從各個渠道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打造一支思想過硬、業務能力強、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師隊伍。
目前已形成校級“英語語言文化課程思政”示范教師團隊。團隊教授課程主要為英語專業必修課核心和方向重要選修課,既有基礎階段的重要課程,如“綜合英語”“基礎寫作”等,也有中高級階段的方向課程,如“高級英語”“英語語言學”等,兼顧語言、文化等內容。團隊堅持以課程建設為抓手,著力提高教學質量。團隊實施課程負責人制度,由高職稱或高學歷教師擔任課程負責人。團隊成員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外國語言文學類)》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試行)》為指導,充分考慮校本特色和學情,實行集體備課,設計有機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方案、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踐環節及動態評價的測試方式等,以保證學生每堂課都能學有所獲,通過點點滴滴的進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其專業能力。
孫有中指出:“一流課程是一流專業的根基。”[6]我們歷來重視課程建設,以學校建設課程思政示范教師團隊為契機,抓住機遇,大力開展課程建設,建成了一系列的校級優質課程,包括課程思政示范課、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等。充分發揮語言課程優勢,采用含有思政元素的素材作為教學資源,從而將德育有機融入課程,做到專業知識傳授和思想育人并重。采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的學習方式。通過提供線上課程,學生可以反復學習難點,實現個性化學習。同時,充分利用語言教育特點,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融入課程建設,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幫助其形成跨文化的思辨能力、比較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在對外宣傳中實現國家意志和國家形象的對外傳播[7]。
教師團隊建設和課程建設是一個有機整體,好的課程離不開優秀的教師,好的教師也需要優質課程的支持,將二者有機結合,有利于建設一流專業,培養一流語言人才。
三、教材建設
外語教材是外語教學的根本依托,應為外語課程思政提供融于語言材料之中的思政原料,設計貫穿于語言習得之中的思政體驗[8]。外語教材因其特殊性,其教學材料大多來自國外,是對象國的語言材料,主要涉及對象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甚至是意識形態內容,因此,更需要甄別其價值觀。但同時,外語教材為教師教學提供了較好的跨文化對比材料。優質的外語教材能為課程思政教育提供有效的課程思政體驗。基于此,從講好中國故事、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提高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跨文化能力四個方面著手進行教材建設[8]。同時,依托本校學科特色,建設一批有校本特色的教材。
例如,在建設“中國思想經典”課程教材過程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年代先后為序,以儒釋道為主線,將中國思想的起源、爭鳴、儒家元素、道家元素及外來元素串編起來,中英對照,既系統地為學生提供了教學材料,讓他們清晰地了解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使知識體系化,也使他們學會了如何用得體的英語表達中國經典,提升了他們對外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與此同時,與時俱進,結合校本學科特色,適時加入石油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重要的石油元素,教育學生了解我國石油開發的歷史,即如何從對外依賴“洋油”,到歷盡千難萬苦開采出我國的第一桶油,從而甩脫“貧油國”的帽子。這些極具校本特色的教學材料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也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教材、教學材料,做到鹽溶于水,潤物無聲,寓思政于無形。
教材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課程資源建設。一門優質的課程必然有大量資源的支撐,否則難以建設出成效。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課程資源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為了建設專業課程,我們著手進行優質資源課程建設立項,以專項資金資助教師建設課程資源。根據課程要求和需求,各門課程選擇適切的平臺,或借助已有精品資源,讓它們為我所用;也可借助校級課程平臺建設自有課程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課程資源建設要考慮學科內部的交叉融合,建成同一學科內覆蓋不同內容的資源庫;資源庫建設要兼顧校本特色,大量增加特色學科的學習資源,充分發揮本校特色,培養具有本校特色的語言人才。同時,還要兼顧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選材注重學科的多樣性,做到文文相合、文理相通、文工相交,培養符合新文科要求的融合型人才。
四、實踐課程體系建設
為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我們在人才培養中充分重視實踐育人的作用,將實踐育人貫穿整個人才培養方案。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是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自如地運用語言,因此,實踐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不亞于理論課程的學習。為了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語言實踐,并達到要求的實踐量,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40%的學分用于各種類型的實踐課程,從而在根本上保證實踐育人工作的有序開展。實踐類型的課程包含口語、聽力、測試等非常重要的專業技能方面的內容,在理論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實踐夯實學生的語言技能,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在培養方案中專門制訂了英語綜合實踐課程,于大三下學期開設,旨在檢測學生前三年的綜合學習成果。這門課是英語專業的特色品牌實踐課程,能突顯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特性和學習效果。任課教師在實踐中要結合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將中國元素融入語言實踐作品。任課教師一般要求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合作完成任務,以視頻或音頻等方式,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從而在實踐中鍛煉學生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例如,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因此當年本門課開設后,任課教師要求學生聚焦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選取一個小點,結合現實生活,以英語為講述語言,通過拍攝視頻的方式完成一個實踐課程作品,作為慶祝建黨一百周年的獻禮。這樣的課程形式和內容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同時還鍛煉了他們的綜合語言能力。這種方式深受學生喜愛,既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能力,也鍛煉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同時還結合時政,內容與時俱進。
結語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學生的品德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所有教育者必須一直關注并付諸實踐的重要內容。外語教育由于其學科特殊性,更需要教育踐行者關注教育對象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發展。如何在語言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是當下,也是未來很長時間外語教育者必須高度關注的問題。雖然現在已有大量文獻、會議圍繞課程思政展開,但是仍然沒有形成一套融思政教育于一體的成熟的教學模式。因此,每個地區、學校、專業都應立足本地、本校、本專業特色,不斷探討、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過程,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從人才培養著手,將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從根本上保證人才教育全過程思想教育不脫節,以完善的課程體系、高素質的師資團隊,以及科學合理、特色突出的教材體系為基礎,強化一以貫之的實踐環節,將課程思政貫穿育人全過程,提升語言專業人才的使命感、責任感、家國情懷及國際視野,最終培養出能講好中國故事、充滿正能量的高級語言人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A/OL].(2020-06-01)[2022-04-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張德祿.外語教學中的評價與品德教育[J].英語研究,2019(1):12-22.
[4]王卓.從簡單復合到跨學科外語人才培養:談新時代背景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J].山東外語教學,2018(3):61-69.
[5]孫有中.落實《國標》要求,大力提高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人才培養能力[J].中國外語,2019(5):36-42.
[6]孫有中.貫徹落實《國標》和《指南》,推進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J].外語界,2020(3):2-4.
[7]趙玉榮,李世勇.外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雙重著力點: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J].外語教育研究,2021(10):25-32.
[8]孫有中.課程思政視角下的高校外語教材設計[J].外語電化教學,2020(6):46-51.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Path of English Tal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UAN Xian-y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Abstract: Talent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a countrys development. Talents of languag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stablish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Language learning is inseparable from foreign cultural knowledge, ideology, values and other contents. How to establish students correct values and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to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in language education is a problem that all language educators must pay attention to.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level talents of language with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urriculum.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alent training scheme,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textbook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hoping to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alents in China.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