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杰,馮亞飛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婦幼保健院,山東 聊城 252000)
聽力障礙指的是聽覺系統中的傳音功能、感音功能等出現異常,或者是相關神經中樞出現功能性異常或器質性病變,進而造成聽力發生程度不一的減退,俗稱耳聾[1-2]。聽力障礙臨床癥狀多表現為幻聽、耳聾、耳鳴、聽覺失認、聽覺過敏等,嚴重地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生活[3-4]。在出生缺陷中,聽力障礙十分常見,具有較高的構成比(0.17%)[5],并且其危害性嚴重,可阻礙新生兒的智力發育與語言發育。而新生兒缺乏表達能力,影響其正確地表達自身問題,導致其家長未重視聽力問題,常常忽略其聽力損失的情況,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期,致使后續治療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早期篩查出新生兒的聽力問題,早期采取干預措施,對聽力障礙新生兒的康復十分重要。新生兒的聽力篩查工作具有較強的技術性。新生兒對聽力篩查的依從性比較差,無理解能力,缺乏安全感,容易哭鬧[6],因此需要加強護理干預,以提升篩查的效率。為了明確護理干預對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影響,本研究將選取100 例新生兒,采取分組對照形式進行護理干預效果的研究,現報道如下。
于2021 年6 月開始研究,至2022 年2 月完成研究,研究對象為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00 例新生兒,采用抽簽法進行分組研究,抽取50 例新生兒設為干預組,其余50 例新生兒則為對照組。
對照組:由27 例男性與23 例女性組成;出生日齡在2 ~7 d 之間,平均日齡為(3.25±1.05)d;最短孕周為37 周,最長孕周為42 周,平均孕周為(39.15±0.22)周。
干預組:男女分別有24 例、26 例;出生日齡區間2 ~7 d,平均(3.75±1.04)d;孕周37 ~42 周,平均(39.06±0.29)周。
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兒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1)初檢年齡:新生兒日齡會明顯影響聽力初篩的通過率,而新生兒胎齡越小,外耳、中耳的發育越發不完善,更加容易出現中耳負壓、外耳道胎脂、鼓室積液等情況,致使其外耳道檢測耳聲發射聲能量下降,加上器官發育不成熟等原因,導致耳聲發射通過率比較低。聽力初篩在新生兒3 ~5 天較為適宜,要求在院內完成聽力篩查。而產婦的住院天數比較短,所以許多自然分娩的新生兒在出生48 h 后便開始初篩,剖宮產新生兒在出生48 h 后初篩,會提高假陽性率[7]。(2)耳道因素:新生兒若有耳道羊水、中耳積液及分泌物等,均可阻塞耳道與阻礙傳音,容易引發假陽性。(3)新生兒狀態:在聽力測試中,耳塞可對新生兒造成刺激,致使其頭部扭動與肢體運動,還可能造成其哭叫,喘氣、哭聲及吸吮等自體噪聲均可對檢測結果造成不良影響,是造成假陽性、增加復篩率的重要因素。(4)耳塞因素:主要有耳塞放置不當、耳塞不匹配耳道等因素。新生兒的耳道與外耳均比較松弛,插放耳塞時需要輕提其耳垂,否則可能未徹底地打開耳道,導致耳塞插放不牢固,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5)環境因素:新生兒無需在隔音室內進行聽力測試,但應保持安靜,不可超過40 dB,過大的環境噪聲會對測試結果造成不良影響。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即指導產婦盡早接觸新生兒,在監測室指導產婦喂奶配合新生兒聽力檢測,注意防止嗆咳等。
干預組行優質護理干預,干預措施具體如下:(1)環境干預。在檢查前,調整檢測室的溫濕度至適宜,若天氣炎熱或寒冷,可開啟空調調節室內溫度,以提升新生兒與產婦的舒適度;關閉檢測室的窗戶,同時盡量地減少交談,避免不必要的噪聲影響檢測效果;裝置環境分貝測試儀,顯示30 dB 以下再行篩查。在檢查前1 ~2 h,對檢測室行紫外線消毒,清除通風口不必要的物品。(2)儀器準備。在每日測試前,應先校準儀器,保證儀器功能均為正常,并且有充足的電量;每次測試前,將探頭清潔干凈,保證探頭通暢性,并做好消毒殺菌工作;對濾聲片進行定期檢查,并及時更換濾聲片。(3)檢測時干預。先向新生兒家長宣教聽力篩查的時間、目的、意義及配合事項。護理人員應協助新生兒選取正確舒適的體位,可左右側轉新生兒頭部,每3 h 更換體位1 次,利于其耳內的羊水吸收。護理人員的雙手應提前用消毒液進行清洗,可用棉簽擦拭新生兒的耳道,清除異物,保障其外耳道的通暢性。選取大小合適的耳塞,先檢查耳塞探頭通道的通暢性,確保通暢后,再插入新生兒的耳道進行檢測。操作者注意保持動作輕柔,測試耳保持朝上,輕輕地向外、向下、向后牽拉外耳廓,將耳道充分地暴露出來,再輕輕地塞入耳塞,保證探頭與鼓膜正相對,妥善地固定好探頭。(4)情緒干預。新生兒的聽力篩查通常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容易造成其不舒適,引發哭鬧行為。護理人員應按照新生兒個性特點,掌握其哭鬧原因,安撫其情緒,滿足其心理需求,給予其安全感,并且提供奶粉與熱水,保證其順利完成聽力檢測,提升其檢測依從性與通過率。(5)篩查后干預。在聽力初篩結束后,通常可隨訪新生兒1~3個月。若新生兒未通過聽力初篩,應及時安撫其家屬,分析陽性的可能性與影響因素,緩解其恐慌、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并且告知其復篩時間,在復篩前1 d 再次提醒其家屬,防止其家屬遺忘。
(1)聽力初篩通過率。(2)新生兒哭鬧程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評分量表進行評估,按照10 分制評價,完全不哭鬧為0 分,嚴重哭鬧導致檢測中斷為10 分,得分高低與哭鬧程度呈正相關。該量表信度為0.87,效度為0.88。
統計學軟件為SPSS 22.0,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標準差(±s),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用χ2值檢驗,P<0.05 則表示差異在統計學方面存在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干預組的聽力篩查通過率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聽力篩查通過率[例(%)]
與對照組比較,干預組護理后的新生兒哭鬧評分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新生兒哭鬧評分(分,±s)

表2 兩組的新生兒哭鬧評分(分,±s)
分組例數護理前護理后t 值P 值對照組507.32±1.465.39±1.157.343<0.001干預組507.39±1.553.06±1.0216.501<0.001 t 值0.23210.718 P 值0.817<0.001
新生兒聽力障礙屬于先天性缺陷,是指新生兒的聽覺系統中聲音分析能力、感音能力及傳音能力出現異常[8]。在新生兒語言系統發育時期,聽力障礙會使患兒難以接收到外界的聲音刺激,對其語言能力發展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所以應盡早檢測出來,并且早期采取有效治療措施與干預措施。聽力篩查是發現新生兒聽力障礙的重要手段,常用的篩查方法有聽性腦干反應、耳聲發射及聲阻抗等。但聽力篩查對檢查環境有比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受外界因素的不良影響,導致假陽性,不利于聽力障礙的判斷鑒別與及時治療[9],所以應針對聽力篩查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且采取護理措施進行干預,以提升聽力篩查通過率。
在新生兒的聽力初篩中,主要影響因素有新生兒自身因素、耳道因素、環境因素、內噪聲因素等,這些因素會對初篩效率產生不良影響。新生兒聽力篩查的最好時間是換完尿布入睡1 h 左右與喂奶時,入睡1 h 左右屬于新生兒深睡期,插入耳塞的刺激性不容易驚醒新生兒,喂奶時的新生兒對聽力檢測刺激的敏感性較低,利于聽力篩查檢測的順利進行。深睡期外的新生兒容易被耳塞刺激驚醒,產生煩躁、哭鬧等反應,對測試結果造成不良影響。在聽力檢測中,耳道因素的影響比較嚴重,如耳道堵塞、擠壓、狹窄等因素均可影響探頭與鼓膜的對焦,引發假陽性。聽力篩查通常需要在較為安靜的環境中進行,應控制噪聲低于40 dB[10],但新生兒對環境噪聲的敏感度存在差異,可導致環境噪聲控制不當,對測試結果造成影響。內噪聲因素多為新生兒的異常呼吸、心跳、活動等表現,如呼吸聲很重、鼻塞等,均可導致假陽性。
在臨床護理中,應針對聽力篩查因素進行針對性護理,常規護理較為簡單,護理效果存在一定的臨床局限性。本研究中,干預組采取優質護理,檢查前準備好儀器,確保儀器功能均正常;調整檢查環境,減少外界噪聲的影響,提升新生兒的檢查舒適度;檢查中注意清理新生兒的耳道,消除耳道影響因素;指導新生兒母親協助調整新生兒的內噪聲影響因素,并安撫好新生兒與其家屬的不良情緒,促進檢查的順利進行;同時檢測操作者應注意動作輕柔,密切地觀察新生兒反應,及時調整探頭,以提升篩查通過率。
在本次研究所獲得的結果數據之中,相較于對照組的聽力篩查通過率,干預組更高,提示優質護理能提高聽力篩查效率;相較于對照組護理后的新生兒哭鬧評分,干預組更低,提示優質護理能減少新生兒的哭鬧行為。
總而言之,針對新生兒聽力篩查應用優質護理能提高聽力篩查通過率,降低新生兒哭鬧評分,值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