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美儀,張文軒*,池元偉
(1.牡丹江醫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肝癌即肝細胞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致死率居惡性腫瘤的第二位[1]。小肝癌是指腫瘤直徑<5 cm的一種肝癌[2]。臨床治療小肝癌以手術為主。經皮射頻消融術在小肝癌的治療中廣為應用,適用于腫瘤位置不佳、合并較多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為了進一步提高腫瘤定位的準確性,可輔助應用CT 技術[3-4]。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CT 引導下經皮射頻消融術治療小肝癌的臨床療效及對肝功能指標、并發癥的影響。
研究對象為2021 年4 月—2023 年4 月期間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收治的小肝癌患者100 例。以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4 例,女性16 例;年齡46 ~69 歲,平均年齡(56.38±2.16)歲;腫瘤直徑1.2 ~2.5 cm,平均直徑(2.15±0.19)cm;肝功能Child-Pugh 分級:A 級、B級患者分別有32 例、18 例;腫瘤數量2 ~5 個,平均數量(3.96±0.24)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2 例,女性18 例;年齡44 ~69 歲,平均年齡(55.76±1.89)歲;腫瘤直徑1.4 ~2.7 cm,平均直徑(2.36±0.21)cm;肝功能Child-Pugh 分級:A 級、B 級患者分別有28 例、22 例;腫瘤數量為3 ~5 個,平均數量(4.15±0.19)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病情符合肝癌的診斷標準,經病理學檢查確診,腫瘤直徑<5 cm;(2)肝功能Child-Pugh分級為A 級、B 級;(3)腫瘤數量≥2 個。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類型的惡性腫瘤;(2)其他重要器官功能不全;(3)無手術適應證;(4)圍手術期生命體征不穩。
對照組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方法:造影儀器選用西門子Artis zeego 型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對患者右側股動脈進行穿刺,使穿刺針進入肝動脈,注入造影劑進行造影檢查,明確腫瘤供血動脈后注射15 mL 碘帕醇+30 mg表阿霉素,栓塞劑選擇超乳化碘化油,根據瘤體大小確定超乳化碘化油的具體用量。再次行造影檢查,觀察造影劑沉積情況及腫瘤細胞染色情況,確定是否需要行二次栓塞。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CT 引導下經皮射頻消融術,方法:體位選取仰臥位,行局部麻醉。開展CT 檢查,對患者肝臟情況進行全方位探查,掌握腫瘤的大小、數量及具體位置。開啟經皮射頻消融治療儀(功率250 W,溫度105 ℃),在CT 機的引導下于腫瘤遠端置入射頻消融針,使其穿過腫瘤中心。向前推進內套針,使細針頂端呈傘狀分布,將腫瘤包繞,根據腫瘤大小的不同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對于直徑<3 cm 的腫瘤,消融范圍應超過腫瘤組織1 ~2 cm;對于直徑≥ 3 cm,且直徑<5cm 的腫瘤,可聯合采取多點疊加和交叉的消融方式。在CT 下對腫瘤的消融情況進行評估,消融范圍已覆蓋腫瘤后撤出消融針,并對針道進行消融。
(1)臨床療效。顯效:術后,CT 檢查顯示病灶消失,6 個月內未復發;有效:術后,CT 檢查顯示病灶體積縮小至少40%,6 個月內未復發;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2)肝功能指標。分別于術前及術后1 個月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置于離心機中分離血清,轉速2500 r/min,時間15 min,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甲胎蛋白異質體3(AFP-L3)、高爾基體蛋白73(GP73)水平[5]。(3)并發癥。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發生的并發癥,包括肝包膜下出血、血氣胸、感染、胸腔積液等,計算并發癥發生率并予以組間比較。(4)生活質量。分別于術前及術后3 個月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該問卷包括四個維度,即軀體功能(5 個因子)、心理功能(5 個因子)、社會功能(5 個因子)、物質生活狀態(4 個因子),每個因子以5 分法計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6]。
以SPSS 2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卡方(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例(%)]
術前,兩組血清ALT、AST、TBil、AFP-L3、GP73水平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與術前相比,術后1個月兩組血清ALT、AST、TBil、AFP-L3、GP73 水平均有所降低(P<0.05);術后1 個月觀察組血清ALT、AST、TBil、AFP-L3、GP73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手術前后肝功能指標(±s)

表2 對比兩組手術前后肝功能指標(±s)
組別時間血清ALT(U/L) 血清AST(U/L)血清TBil(mol/L) 血清AFP-L3(μg/L)血清GP73(ng/mL)對照組(n=50)術前62.65±4.5250.62±4.1640.35±2.5048.62±1.52205.38±10.62術后1 個月49.62±3.5242.19±3.2132.16±1.5234.59±2.41178.62±8.67術前62.68±4.5050.65±4.1240.39±2.5248.65±1.57205.42±10.60術后1 個月34.67±4.1635.50±3.4824.53±1.6923.58±1.77148.62±7.99 t值/P值(對照組手術前后) 16.083/<0.001 11.344/<0.001 19.793/<0.001 34.818/<0.00113.802/<0.001 t值/P值(觀察組手術前后) 32.319/<0.001 19.864/<0.001 36.961/<0.001 74.926/<0.00130.257/<0.001 t 值/P 值(組間術前)0.033/0.9740.036/0.9710.080/0.6890.097/0.9230.019/0.985 t 值/P 值(組間術后) 19.399/<0.0019.992/<0.00123.736/<0.001 26.036/<0.00117.992/<0.001觀察組(n=50)

表3 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例(%)]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肝包膜下出血、血氣胸、感染、胸腔積液)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術前,兩組GQOLI-74 中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評分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與術前相比,術后3 個月兩組GQOLI-74 中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評分均有所升高(P<0.05);術后3 個月觀察組上述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對比兩組手術前后生活質量(分,±s)

表4 對比兩組手術前后生活質量(分,±s)
組別時間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對照組(n=50)觀察組(n=50)術前13.52±1.0612.52±1.4111.68±1.068.52±1.67術后3 個月17.20±1.1016.58±1.0416.57±1.2512.54±1.49術前13.55±1.0512.55±1.4011.70±1.058.55±1.70術后3 個月19.20±1.2018.74±1.0619.50±1.0414.60±1.62 t 值/P 值(對照組手術前后)17.034/<0.00116.386/<0.00121.098/<0.00112.701/<0.001 t 值/P 值(觀察組手術前后)25.055/<0.00124.926/<0.00137.320/<0.00118.218/<0.001 t 值/P 值(組間術前)0.142/0.8840.107/0.9150.095/0.9250.089/0.929 t 值/P 值(組間術后)8.687/<0.00110.285/<0.00112.741/<0.0016.618/<0.001
小肝癌是指腫瘤直徑<5 cm 的一種肝癌。臨床治療小肝癌以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經皮射頻消融術等為主[7]。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可利用化療藥物及栓塞劑促使腫瘤組織缺血、壞死,進而達到抗腫瘤的目的。此術式屬于微創手術,患者痛苦小,但由于無法完全清除病灶,因此具有一定的復發率和轉移率[8-9]。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進步,經皮射頻消融術被廣泛應用于小肝癌的治療中。研究發現,在CT 的引導下對小肝癌患者實施經皮射頻消融治療可直接觀察病灶組織,局部麻醉后對病灶組織采取消融治療[10]。在消融范圍的選擇方面,應超過腫瘤組織1 ~2 cm,此標準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消融操作對患者正常肝臟造成的損傷,并可保證手術操作的精準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與術前相比,術后1 個月兩組血清ALT、AST、TBil、AFP-L3、GP73 水平均有所降低(P<0.05);術后1 個月觀察組血清ALT、AST、TBil、AFP-L3、GP73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這兩種方案在改善小肝癌患者的肝功能方面均有一定效果,但在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的基礎上應用CT 引導下經皮射頻消融術對肝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佳。ALT、AST、TBil 是臨床評估肝功能的重要指標。通常情況下,ALT、AST、膽紅素存在于肝臟中,若肝功能受損,肝細胞內的ALT、AST、TBil 釋放入血,就會導致血液中ALT、AST、TBil 的表達水平升高。AFP-L3、GP73 是臨床診斷肝癌、評估肝癌患者預后的重要腫瘤標志物[11]。肝功能正常人群血液中的AFP-L3、GP73 呈低表達或不表達,而肝癌患者血液中AFP-L3、GP73 的表達水平可異常升高[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聯用肝動脈化療栓塞術與CT 引導下經皮射頻消融術治療小肝癌,不會增加患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GQOLI-74 中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這與張振倫[11]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綜上所述,小肝癌患者在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的基礎上,應用CT引導下經皮射頻消融術治療能夠提高療效,改善肝功能,提高生活質量,且不會增加并發癥的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