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賓
(江蘇省邳州市人民醫院,江蘇 邳州 221300)
小兒肺炎是多種病原體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癥,以咳嗽、發熱、喘息為典型癥狀,病情加重時可致呼吸困難[1]。因病原菌感染直接導致或使用抗生素療程偏長所致腸道菌群失調等因素,部分患兒胃腸功能紊亂,導致繼發腹瀉,且多伴隨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2]。針對肺炎繼發腹瀉患兒,在積極進行抗感染治療同時,需注意保護其胃腸功能,盡快控制腹瀉,預防水電解質紊亂、脫水、營養不良等不良事件[3]。雙歧桿菌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平衡的作用,可糾正胃腸功能紊亂,對控制腹瀉癥狀有益[4]。因此,本研究通過對50 例小兒肺炎繼發腹瀉患兒的分組觀察,進一步探究雙歧桿菌對癥狀改善的影響。
共計納入50 例小兒肺炎繼發腹瀉患兒,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均25 例。對照組:男13 例,女12 例;年齡1 ~3 歲,平均(2.50±0.21)歲;病程3 ~9 d,平均(6.25±1.18)d。觀察組:男14 例,女11 例;年齡1 ~3 歲,平均(2.46±0.23)歲;病程3 ~9 d,平均(6.78±1.35)d。組間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符合《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診療規范(2019 版)》[5]診斷標準;(2)入院治療48 小時后出現大便性狀及次數改變,如大便變稀、次數增加等;(3)患兒家長知情且同意研究。排除標準:(1)用藥禁忌;(2)其他病因如腸道病毒感染所致腹瀉。通過討論,醫院倫理委員會認為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要求,故批準研究可以通過。倫理批號:20230825—07。
對照組:常規治療,對癥應用面罩吸氧、霧化吸入、化痰止咳藥物,給予敏感抗生素靜脈滴注治療。用藥按照肺炎治療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S20060010,0.5 g×30 片)口服,1 粒/次,3 次/d。用藥2 周。
(1)腹瀉癥狀消失時間;(2)腸道微生態指標,以平板菌落計數法計算細菌數量,包括腸球菌、腸桿菌、擬桿菌、雙歧桿菌。
相比對照組,觀察組患兒腹瀉與相關癥狀消失的時間較短(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癥狀消失時間對比(d,±s)

表1 兩組患兒癥狀消失時間對比(d,±s)
組別例數腹瀉惡心嘔吐發熱大便異常食欲不振觀察組252.35±0.481.62±0.581.26±0.342.68±0.242.48±0.62對照組254.15±0.622.35±0.482.62±0.414.52±0.653.84±0.57 t 值-11.4784.84812.76713.2788.074 P 值-<0.001<0.001<0.001<0.001<0.001
用藥前,組間腸道微生態指標測定值無差異性,用藥后2 周均有改善,其中觀察組患兒腸球菌、腸桿菌測定值較低,擬桿菌、雙歧桿菌測定值較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腸道微生態指標對比[lgCFU/g(濕重),±s]

表2 兩組患兒腸道微生態指標對比[lgCFU/g(濕重),±s]
腸球菌腸桿菌擬桿菌雙歧桿菌組別 例數用藥前用藥后2 周用藥前用藥后2 周用藥前用藥后2 周用藥前用藥后2 周觀察組 25 7.68±0.59 6.02±0.358.26±0.646.59±0.846.45±0.598.79±0.627.85±0.489.59±0.46對照組 25 7.69±0.45 6.82±0.418.30±0.567.41±0.586.48±0.677.42±0.537.86±0.518.62±0.58 t 值-0.0677.4200.2354.0170.1688.3980.0716.552 P 值-0.947<0.0010.815<0.0010.867<0.0010.943<0.001
觀察組1 例便秘,1 例皮膚瘙癢,不良反應總發生率8.00%,對照組1 例便秘,1 例大便干結,不良反應總發生率8.00%,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602 >0.05)。
小兒肺炎主要病因為細菌、病毒、支原體等各種病原體感染,在我國患病率較高,是兒童最常見疾病,一般以抗生素、止咳平喘藥等藥物對癥治療[6]。治療期間,部分患兒因抗生素或有害物質刺激(如痰液)、腸道菌群紊亂等因素繼發腹瀉,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性狀改變。常規用止瀉藥物緩解,同時注重調節胃腸功能[7]。如應用雙歧桿菌等益生菌治療,可糾正腸道菌群紊亂,對緩解腹瀉及胃腸道不適有效。
雙歧桿菌為厭氧菌,是人體腸道內的有益微生物,主要作用為調節腸道菌群[8]。該菌群可形成腸道生物屏障,對增強免疫力、提高腸道功能等均具有重要意義[9]。針對大便異常癥狀,或其他腸道菌群紊亂表現,可通過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進行改善[10]。
依據本研究結果,首先,相比對照組,觀察組患兒腹瀉與相關癥狀消失時間較短。在羅洪霞[11]的研究中同樣有此結論,在對106 例肺炎伴腹瀉患兒對比觀察中,與常規抗生素治療組對比,加用雙歧桿菌后治療有效率較高,可促進腹瀉等癥狀改善。小兒腹瀉可伴隨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若無脫水或全身酸中毒表現,則多數患兒可在數日后恢復,但若病情嚴重,出現脫水傾向,則一般與腸道內感染相關,需對癥用藥[12]。常規補液與抗生素治療,具有抑制局部感染的作用并可糾正水電解質紊亂,但對胃腸功能作用有限,因此,常規表現為恢復時間較長或部分患兒獲益不明顯。在此情況下,加用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可進一步強化腸道調節作用,對縮短康復周期具有積極作用[13]。其作用機制為雙歧桿菌四聯活菌均為人體腸道正常菌群,可用于直接補充,可輔助抑制病菌,保持腸道正常蠕動功能[14]。同時,給藥后能夠及時補充正常菌群,加快吸收不溶性物質,破壞病菌繁殖環境,形成腸黏膜生物保護屏障,配合抗生素作用促進致病菌清除。
其次,用藥前,組間腸道微生態指標測定值無差異性,用藥后2 周均有改善,其中觀察組患兒腸球菌、腸桿菌測定值較低,擬桿菌、雙歧桿菌測定值較高。在鄧靜等[15]研究中,通過對400 例腹瀉患兒治療情況觀察發現,相比常規治療組,在對癥用藥同時加用雙歧桿菌的治療組患兒腸球菌屬數量較低,而乳桿菌與雙歧桿菌數量較高。同本研究結果相當,均提示雙歧桿菌具有調節腸道微生態的作用。分析原因:雙歧桿菌四聯活菌可直接補充人體內有益菌,保持腸道菌群平衡,在促進有益菌數量增加的同時,可抑制病原菌,為腸道提供適宜的環境,促進益生菌生長、腸道黏膜修復、提高防御功能。
最后,經安全性評估,少數患兒出現便秘、大便干結、皮膚瘙癢反應,但組間無差異性。以上不良反應容易出現在抗生素治療中,雙歧桿菌本身作為有益菌群不具有毒副作用。在抗生素治療中,通過雙歧桿菌輔助調節胃腸功能,甚至可減輕便秘與大便干結等不良反應,且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在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常規治療中,加用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可促進癥狀消失,且調節腸道微生態作用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