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培,楊 玲
(南京市江寧醫院,江蘇 南京 211100)
在臨床上,腦梗死比較常見,其是腦血管疾病之一,主要發病人群為中老年人,臨床表現有認知功能障礙和語言功能障礙等[1]。因為腦梗死發病急,且病程時間長,預后效果具有不確定性,所以大多數患者可能產生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對其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產生嚴重影響[2]。基于此,治療期間搭配有效、科學的護理措施,可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近些年來,敘事護理被臨床廣泛應用,其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可糾正患者的不良情緒,減輕心理顧慮,促進患者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過程。為此,本文將敘事護理應用于腦梗死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分析其對腦梗死患者心理彈性及遵醫行為的影響,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思路。
研究對象為南京市江寧醫院2022 年6 月—2023 年5 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共計92 例。分組方法:隨機數字表法。對照組:46 例,其中男/女:20 例/26 例,年齡61 ~79 歲,平均(72.35±2.84)歲。觀察組:46例,其中男/女:21 例/25 例,年齡63 ~81 歲,平均(72.17±2.09)歲。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研究,批號:2022-03-023-K01。
納入標準:年齡在61 ~81 歲之間;意識清醒,可以理解和回答問題;無嚴重心、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通過《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3]確診為腦梗死者。
排除標準:伴有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合并腦腫瘤、腦出血;資料不完整或缺失者;近期出現重大生活變故,可能直接影響心理彈性者。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系統評估,及時疏導患者的負面情緒,可以通過暗示療法、傾聽療法等,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改善其負面情緒。通過正向引導促進患者講述內心真實感受。
1.2.2 觀察組實施敘事護理
(1)建立敘事干預團隊:主要成員有經驗豐富、資質高的護理人員3 名,護士長1 名,由護士長定期組織專業培訓(敘事護理的相關內容),待培訓結束后予以考核,考核合格者上崗。
(2)外化問題:詢問患者的親身經歷,引導其講述真實感受、近期發生的事情,并且以耐心的態度傾聽,支持與鼓勵患者回想治療過程。在講述內容期間,可以利用提問的方式增加患者興趣,比如詢問患者為什么恐懼腦梗死疾病等。在患者回答問題時與其眼神交流,站在患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對其問題所在進行分析。
(3)解構問題:引導患者主動提出問題,家屬作為見證人。在患者提出問題時,想象一下怎么去解決問題。激發患者的內在力量,糾正其不良思維,促進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治療。此外,詢問患者為什么感覺自己痛苦。在患者回答問題時,系統分析其內心想法,并聯想一系列相關問題,充分肯定其積極情緒,疏導其消極情緒。
(4)建立積極思想:鼓勵與引導患者尋找故事中的積極想法,減輕痛苦,肯定患者勇敢態度和樂觀態度,提高其自信心;由積極的主線故事替代消極的主線故事,將患者的優點擴大。另外,讓患者正確判斷自己的做法,促進患者獨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制定計劃、實施計劃。
(5)總結問題:待患者講述故事后,由護理人員總結與整理相關問題,尋找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并且尋找護理期間的不足之處,制定更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完善護理過程。兩組同時連續干預6 周。
(1)兩組心理彈性對比,根據心理彈性量表[4](CDRISC)對干預前、干預6周后心理彈性進行評估,分值越低,心理彈性越差。(2)遵醫行為類型包括完全遵醫囑、部分遵醫囑、完全不遵醫囑,判定標準分別為:嚴格遵醫囑服藥;不完全遵醫囑服藥,有部分遺漏;完全不遵醫囑服藥。遵醫率=(完全遵醫囑人數+部分遵醫囑人數)/總人數×100%。(3)認知功能、語言功能通過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5](MMSE)、漢語失語癥評定量表[6](ABC)進行評估(包括干預前、干預6 周后),分值越高,患者認知功能、語言功能越好。
對照組干預前CD-RISC 評分為(55.72±4.79)分,觀察組干預前CD-RISC 評分為(55.57±4.90)分,兩組CD-RISC 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48,P=0.882 >0.05);對照組干預后CD-RISC 評分為(63.25±6.71)分,觀察組干預后CD-RISC 評分為(74.13±5.38)分,觀察組CD-RISC 評分高于對照組(t=8.580,P<0.05)。
對照組遵醫率低于觀察組(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遵醫行為[例(%)]
觀察組干預后ABC 評分、MMSE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語言功能、認知功能(分,±s)

表2 對比語言功能、認知功能(分,±s)
組別例數干預前ABC 評分干預后ABC 評分干預前MMSE 評分干預后MMSE 評分對照組4668.62±5.5196.23±6.6714.72±3.3816.48±3.61觀察組4668.27±5.43130.09±7.9314.59±3.1421.39±4.10 t 值0.307 22.162 0.191 6.096 P 值0.760 <0.0010.849 <0.001
腦梗死是腦血管疾病之一,特點是致死率高、致殘率高,主要發病原因是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或缺氧,從而壞死。主要發病人群是中老年人,患腦梗死后大部分患者會伴有不同程度的語言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治療過程中搭配有效、合理的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更快康復。
近些年,臨床護理工作中廣泛應用敘事護理。這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措施,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此護理措施的目的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自我認知水平,通過探尋患者講述故事中的正向思想,協助其緩解心理壓力,消除顧慮。鼓勵患者建立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促進內在潛力的激發,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從而加快康復進程。敘事護理中,與患者積極會談,其目的是讓患者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訴說內心故事,協助患者外化心理問題。同時,尋找支線故事,制定解構方向。敘事護理是敘事醫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由護理人員通過敘事的方式,將反思和共情作為核心內容,傾聽和吸收患者的故事,協助患者建立具有積極意義的疾病故事,在此期間發現護理相關要點,從而給予患者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促進康復[7]。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CD-RISC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敘事護理可提高腦梗死患者的心理彈性,增強自信心,促進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敘事護理可以全面了解腦梗死患者對于治療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以及面對不良問題時的心理狀態,護理人員通過解構問題的方式引導患者擺脫問題的困擾,促進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從而促使認知偏差得以糾正,形成新的自我認同感,進一步增強心理彈性。另外,敘事護理要求護理人員理解患者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尊重患者的選擇和決定,這種理解和認同可以幫助患者建立積極的心理認知,提高心理彈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遵醫率上,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敘事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的遵醫行為。敘事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指導和健康教育,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同時,向患者講述治療目標和治療措施,促進患者增強遵醫意識,改善遵醫行為[8]。敘事護理就是從例外事件的角度出發,創造出新的自我認同感,并帶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與當下面臨的困境相結合,從而制定新的行為計劃,創造美好的生活。因此,可以說敘事護理就是從例外事件中發展出豐富的未來生活故事,給患者帶來無限的遐想,使其對未來充滿希望,從而積極面對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敘事護理由患者、護理人員共同完成。在護理人員的充分引導下,患者的不良情緒得到緩解。護理人員幫助患者糾正不良情緒、戰勝心中恐懼,增強患者心理彈性,使其樹立正確的面對疾病的價值觀。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的ABC 評分、MMSE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敘事護理較常規護理的效果顯著,可進一步提升患者的語言功能和認知功能。敘述護理通過給予患者多方位思考,建立患者的自信心,使其明確疾病帶來的影響,正視自己的疾病。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提升其認知度,這樣有助于患者的預后康復治療。通過患者的自我敘事,促進其與護理人員溝通,從而改善語言功能,讓護理人員能夠明確患者的實際需求,進而為其提供更佳的護理。
綜上,對腦梗死患者實施敘事護理,可提升患者的認知功能和語言功能,增強心理彈性,改善遵醫行為,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