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露
(定州市人民醫院,河北 定州 073000)
肝硬化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肝臟疾病,從臨床研究來看,多種因素均會導致肝硬化的發生[1]。不同因素對患者肝臟造成反復性傷害,導致肝細胞大范圍受損,促使肝臟變形變硬,進而發展為肝硬化。肝硬化分為代償期和失代償期,在代償期患者通常無明顯臨床表現,在失代償期患者容易出現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研究發現,對肝硬化患者采取合理的護理方式進行干預,能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3]。中醫特色護理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注重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開展辨證施護,從整體觀念出發,做到未病先防,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將2022 年6 月至2023 年6 月在我院就診且符合納排標準的肝硬化患者共96 例納入研究,旨在分析肝硬化患者采用中醫特色優質護理后中醫證候積分的變化情況及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現報道如下。
將2022 年6 月至2023 年6 月在我院就診且符合納排標準的肝硬化患者共96 例納入研究,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各48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有25 例、23 例;病程2 ~7年,平均(4.61±1.34)年;年齡40 ~76 歲,平均(58.42±4.68)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有26例、22 例;病程2 ~6 年,平均(4.52±1.28)年;年齡39 ~76 歲,平均(58.77±4.7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人員詳細解釋整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以及流程,向患者說明參加研究的安全性,邀請其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已得到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符合《肝硬化診治指南》[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依從性良好,溝通交流無障礙;不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
合并其他嚴重器官功能障礙;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合并肝臟惡性腫瘤;中途退出研究。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案:給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環境,指導患者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和生活習慣,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若患者存在身體不適及時告知醫師予以處理。觀察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中醫特色優質護理模式,常規護理方法同對照組,中醫特色優質護理內容如下:(1)成立中醫特色護理小組。根據《中醫醫院中醫護理工作指南》[5]中的相關護理流程,在科室內成立中醫特色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1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專科護士2名,責任護士4 名,中醫師2 名。護理小組中護士長負責制定護理計劃,專科護士負責制定具體的護理流程及相關護理路徑,根據患者自身特點,選擇具有中醫特色的健康教育方案,指導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中醫師在中醫特色優質護理中通過循證醫學,對護理效果進行系統評估,根據患者的辨證分型對中醫特色療法進行指導。(2)規范中醫特色護理行為。嚴格遵守護理流程,在臨床施護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指導患者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過于勞累。制定肝病中醫護理質量評價標準,深化肝病專科專病特色護理。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專科護理水平,避免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3)情志護理。中醫認為,情志對臟腑會產生影響,《黃帝內經》中存在“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論述。五行學說認為金、木、土、水、火相生相克,因此可采取五行情志相勝法對患者情緒予以調節,利用一種情志去糾正另一種情志,緩解患者的思慮過重、煩躁易怒等情緒。(4)飲食護理。將肝硬化飲食原則與患者的中醫證型相結合,若患者脾腎陽虛,可食用黨參粥,發揮補中益氣之功效;若患者溫熱蘊結,可食用冬瓜鯉魚湯,發揮清熱除濕、補脾益胃之功效;若患者肝腎陰虛,可食用生梨、木耳、百合粥等,發揮補腎滋陰之功效;若患者寒濕困脾,可食用肉桂粥,發揮補火助陽之功效。(5)辨證施護。主治中醫師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分為肝脾不和、氣滯濕阻、氣滯血瘀型。肝脾不和型患者肝氣乘脾、脾胃不和,可使用白扁豆、淮山藥、蓮子肉、大棗等健脾類中藥治療;氣滯濕阻型患者以行氣通滯、利水祛濕為治療原則,可使用藿香、白扁豆、豆蔻、陳皮、赤小豆、冬瓜皮等中藥治療;氣滯血瘀型患者以活血行氣止痛為主要治療原則,可選擇三七、郁金、鱉甲、元胡等中藥化瘀止痛。(6)穴位貼敷。選擇氣海穴、關元穴、天樞穴、神闕穴等穴位進行貼敷,使用消脹利水方,取黃芪40 g,黨參、茯苓各30 g,川芎、澤瀉、豬苓各20 g,當歸15 g,肉蓯蓉、冰片各10 g,研磨成粉,加入米醋調和成糊狀,放在10 cm×10 cm 規格的敷貼內,消毒處理后貼敷于上述穴位上,貼敷后使用腹帶包扎固定,每天更換一次藥劑。
(1)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并進行組間比較。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標準進行判定,中醫證候包括腹脹、下肢水腫、納呆、尿少,分值均為1 ~3 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癥狀越嚴重。(2)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存質量,并進行組間比較,評估工具為生存質量評定量表(QOL)[7],包含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四個領域,各領域總分均為100 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生存質量越好。(3)評估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并進行組間比較,采用科室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量表對患者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分為滿意、較滿意、不滿意三個維度。滿意度=(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 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 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s 表示,兩組間比較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各中醫證候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干預前比較,兩組腹脹、下肢水腫、納呆及尿少積分在干預后均呈現降低趨勢,且觀察組降低趨勢更明顯(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組別例數腹脹下肢水腫納呆尿少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482.53±0.42 1.76±0.36 2.55±0.41 1.74±0.35 2.49±0.501.69±0.442.51±0.421.69±0.37觀察組482.56±0.47 1.12±0.23 2.49±0.46 1.21±0.28 2.50±0.471.30±0.252.47±0.401.28±0.29 t 值0.33010.3790.6758.1920.1015.3390.4786.042 P 值0.742<0.0010.502<0.0010.920<0.0010.634<0.001
兩組干預前QOL 各維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干預前比較,兩組QOL 中生理、心理、社會、環境評分在干預后均呈現升高趨勢,且觀察組升高趨勢更明顯(P<0.05)。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QOL 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QOL 評分比較(分,±s)
組別例數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4854.89±1.23 67.31±3.79 58.93±2.81 68.29±3.44 64.89±2.98 73.45±3.87 65.21±3.22 76.75±3.65觀察組4854.87±1.43 76.98±3.46 58.27±2.38 77.98±3.21 64.53±2.76 80.96±4.02 64.79±3.76 81.33±3.76 t 值0.07313.0551.24214.2680.6149.3240.5886.055 P 值0.942<0.0010.217<0.0010.541<0.0010.558<0.001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更高(P<0.05)。詳細數據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肝硬化是一種較為嚴重的肝臟疾病,以中年男性為主要發病群體,患者病程較長,恢復時間較慢,容易并發腹水、感染等,嚴重時甚至可發生癌變,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8]。有研究發現,我國每年肝硬化的發病率為17/10 萬,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9]。在臨床上,除了給予肝硬化患者有效的治療措施之外,合理的護理干預也十分重要,能改善患者預后,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中醫認為,肝硬化屬于“鼓脹”“虛勞”等范疇,應以健脾、疏肝、活血等為治療原則[10]。中醫特色優質護理屬于中醫辨證施護的一部分,根據患者的特點給予合理的護理干預手段,在護理過程中始終“以患者為中心”,臨床應用效果顯著[11]。中醫認為怒傷肝,五行情志相勝法能夠利用五種情緒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充分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緩解患者的焦躁、易怒等不良情緒。消脹利水方穴位貼敷具有疏肝養血、清熱解毒之功效。藥食同源是中醫學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在對肝硬化患者進行飲食干預的過程中,可將肝硬化飲食原則與患者中醫證型相結合,采取針對性飲食指導,以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的腹脹、下肢水腫、納呆、尿少積分均低于對照組,QOL 評分及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給予肝硬化患者中醫特色優質護理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存質量與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中醫特色優質護理在肝硬化患者中有良好的應用優勢,能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與生存質量的提高,可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