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慧,陳 斌
(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中醫院1.腦病科 2.急診科,山東 棗莊 277400)
腦梗死(CI)也叫缺血性腦卒中,病因是腦部血液循環發生障礙,造成局部腦組織因缺血缺氧而發生軟化或壞死[1-2]。在急性腦血管疾病中,CI 最常見,占比高達70%,多發于中老年人群,表現為意識障礙、活動障礙等,對患者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3-4]。CI恢復期是指CI 發病后度過急性期進入病情穩定期,神志、神經功能、肢體功能慢慢恢復的階段。在CI 恢復期應給予高質量的護理干預,以提升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效果。近年來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護理模式也在不斷創新。六位一體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需要護理人員、心理醫生、營養師、康復治療師、患者家屬及患者的緊密配合,幫助患者實現早日康復[5]。為了明確基于六位一體理論的護理合作模式在CI 恢復期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特選取60 例CI 恢復期患者,采取分組對照形式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研究于2021 年6 月開始,截至2023 年11 月,選取我院收治的60 例CI 恢復期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經檢查確診為CI,且病情處于恢復期;(2)病歷資料完整;(3)病情穩定;(4)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分高于25 分。排除標準:(1)認知障礙者;(2)精神障礙者;(3)顱腦外傷者;(4)神經功能嚴重缺損者。采用抽簽法對試驗對象進行分組研究,抽取30例CI 恢復期患者設為干預組,另外30 例CI 恢復期患者為對照組。對照組:性別構成為17 例男性、13 例女性;年齡在51 ~73 歲,平均年齡(63.24±5.33)歲;CI 最短病程為23 d,最長病程為62 d,平均病程(40.15±10.48)d;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10 例、中專或高中13 例、大專及以上7 例。干預組:性別構成為15 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在49 ~75 歲,平均年齡(63.48±5.64)歲;CI 最短病程25 d,最長病程65 d,平均病程(41.03±10.85)d;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13 例、中專或高中14 例、大專及以上3 例。兩組上述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已經上報研究資料至醫院倫理委員會,獲得批準后開始實施,且患者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即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監測,給予健康宣教,指導其遵醫囑用藥,對其進行康復訓練指導等。干預組采取基于六位一體理論的護理合作模式,具體方法如下。(1)組建護理小組。“六位一體”中的“六位”包括護理人員、心理醫生、康復醫生、營養師、患者家屬及患者,由這些人員組成護理合作小組。組內宣教六位一體理論知識、護理合作內容、執行辦法、護理目的、護理意義等,同時掌握患者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文化水平、運動功能、興趣、配合程度、處理能力等,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六位一體護理合作檔案。(2)制定護理計劃。通過分析護理合作檔案內容及量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7]、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8]、肢體運動功能量表(FMA)、Berg 平衡量表(BBS)[9]]評估結果,經六方討論,共同制定出個體化康復治療方案,并明確、詳細地列出周計劃及周目標、月計劃及月目標,同時向患者及其家屬強調康復治療的目的、重要性、必要性,以提升其依從性和配合度。(3)執行護理計劃。六方根據護理方案執行護理措施,以促進患者的康復。①早期康復護理:待CI 患者病情穩定后,由專業康復醫生在床旁指導,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康復醫生與護理人員通過講座、視頻等方式向患者宣教健康知識,幫助其掌握康復訓練相關知識,并講解成功案例,提升其康復信心,增強其對康復訓練的依從性。②康復訓練延伸教學: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學習、掌握康復訓練內容,方便出院后在家中進行康復訓練,患者家屬需要從旁給予幫助與監督。同時,醫護人員及時解答患者康復期間提出的疑問,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③出院后康復指導:將康復護理延伸至院外,給予家庭康復指導,可在患者出院時建立CI 康復微信群,邀請出院患者加入,方便日常溝通,并鼓勵患者出院后以每日打卡的方式發送康復訓練情況至微信群,方便醫護人員切實了解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情況,有利于及時調整康復訓練方案,給予患者更具針對性的指導。患者出院后,定期對其進行電話隨訪,頻率為每周2 次,及時了解其康復訓練情況與服藥情況,并告知其堅持服藥的重要性、服藥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此外,醫護人員還應每月對出院患者進行一次家庭訪視與視頻教學,評估其心理狀態、肢體功能及平衡能力,根據心理評分采取針對性心理疏導,根據肢體功能評分與平衡能力評分指導其進行功能鍛煉。④康復宣教:除了宣教康復知識外,還應給予患者更多的鼓勵,提高其積極性,引導其主動進行康復訓練。告知患者康復訓練需要循序漸進,避免發生二次損傷。指導患者在日常起床、穿衣、如廁、洗漱、洗澡等活動中應減少對他人的依賴,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康復效果。⑤輔助康復訓練:告知患者家屬盡量掌握康復訓練方法,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這樣不僅能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還能保證患者的安全性,規避二次傷害。給予患者語言功能恢復訓練,不斷鼓勵患者,調動其主動性與積極性。⑥飲食指導:由營養師指導CI 恢復期患者多食用高維生素、高蛋白且易消化的食物,保持低脂、低鹽飲食,攝入充足的營養,以保障機體的營養需求。⑦心理護理:康復期間,患者容易出現煩躁、失落、焦慮等不良情緒。為此,由心理醫生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安撫其不良情緒,并通過介紹治療成功案例來激勵患者。另外,指導患者通過聽舒緩音樂等方式放松身心,維持心理狀態的穩定。
(1)神經功能:使用NIHSS 評價兩組護理前、護理2 周后的神經功能,滿分42 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輕。(2)肢體功能:使用FMA 評價兩組護理前、護理2 周后的肢體功能,滿分100 分,包括上肢功能66 分與下肢功能34 分,得分與肢體功能成正比。(3)心理狀態:采用HAMA 評分、HAMD 評價兩組護理前、護理2 周后的心理狀態,HAMA 評分與焦慮程度成正比,HAMD 評分與抑郁程度成正比。(4)平衡功能:使用BBS 評價兩組護理前、護理2 周后的平衡功能,滿分56 分,得分與平衡功能成正比。
統計學軟件為SPSS 22.0,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標準差(±s),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以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對照組的NIHSS 評分為(10.15±2.13)分,干預組的NIHSS 評分為(10.24±2.11)分,兩組比較(P>0.05);護理2 周后,對照組的NIHSS 評分為(4.67±1.05)分,干預組的NIHSS 評分為(1.89±0.76)分,兩組比較(P<0.05)。
護理前,兩組的FMA 評分比較(P>0.05);護理2 周后,兩組的FMA 評分比較,干預組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的FMA 評分(分,±s)

表1 對比兩組的FMA 評分(分,±s)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 <0.05。
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護理前護理2 周后護理前護理2 周后對照組 30 32.57±5.16 43.64±4.72★14.64±2.84 23.12±2.11★干預組 30 32.14±5.27 50.11±4.66★14.37±2.53 29.03±2.24★t 值 -0.3195.3430.38910.519 P 值 -0.751<0.0010.699<0.001組別 例數
護理前,兩組的HAMD 評分、HAMA 評分比較(P>0.05);護理2 周后,兩組的HAMD 評分、HAMA評分比較,干預組均更低(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的HAMD 評分、HAMA 評分(分,±s)

表2 對比兩組的HAMD 評分、HAMA 評分(分,±s)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 <0.05。
組別例數HAMD 評分HAMA 評分護理前護理2 周后護理前護理2 周后對照組30 23.42±4.39 17.24±4.75★19.53±2.05 16.15±2.17★干預組30 23.86±4.54 8.26±3.58★ 19.24±2.11 11.32±2.25★t 值 -0.3828.2690.5408.463 P 值 -0.704<0.0010.591<0.001
護理前,對照組的BBS 評分為(31.56±3.17)分,干預組的BBS 評分為(31.09±3.64)分,兩組比較(P>0.05);護理2 周后,對照組的BBS 評分為(36.31±3.55)分,干預組的BBS 評分為(45.08±4.14)分,兩組比較(P<0.05)。
臨床上,CI 的發病率較高,是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CI 患者發病后其神經功能、肢體功能等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致使其生活質量明顯下降,給其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同時也帶給社會較大的負擔。CI 恢復期患者的功能恢復問題一直是臨床重點關注的問題,因此探尋一種高效可靠的干預方法極為重要。
六位一體理論為基礎的護理合作模式是以護理為主導,由護理人員、心理醫生、營養師、康復治療師、患者家屬與患者共同參與的一種綜合護理模式,全體通力合作,發揮各自專業能力與優勢,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護理服務,從而提升護理質量與效率。在本研究中,干預組采用基于六位一體理論的護理合作模式,相關人員共同制定針對性的干預計劃,為患者提供康復指導。住院期間,由專業康復治療師給予患者床旁指導,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由醫護人員開展相關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并教會患者及其家屬康復訓練方法,便于其出院后能夠繼續進行康復訓練。出院后,醫護人員通過微信群、電話隨訪、視頻訪視、家庭訪視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并給予延續性指導,保障出院后的康復訓練效果。在護理過程中,持續關注CI 恢復期患者的心理狀態,由心理醫生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同時關注其飲食情況,給予飲食指導,保障營養需求,改善生活質量,促進患者各項功能的恢復。
在本次研究所獲得的各項數據中,相較于對照組,護理后干預組的NIHSS 評分更低,提示基于六位一體理論的護理合作模式對CI 恢復期患者的神經功能具有改善作用;護理后干預組的FMA 評分、BBS 評分均較對照組高,表明基于六位一體理論的護理合作模式能促進CI恢復期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護理后干預組的HAMD 評分、HAMA 評分均較對照組低,說明基于六位一體理論的護理合作模式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
綜上,針對CI 恢復期患者,應用六位一體護理合作模式能減輕患者神經功能損傷,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改善心理狀態,值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