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麗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0)
急診危重癥主要包括呼吸心跳驟停、休克、創傷、心血管病急癥、呼吸系統急癥等[1]。其典型特征是生命指標出現異常,如呼吸、血壓、心率,以及體溫不穩定,嚴重危及生命,因此加強對患者的有效搶救對改善其預后具有重要意義[2]。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是根據臨床需求和病情發展情況制定出的標準化救治流程,為醫護人員提供了一定的循證依據,且經臨床驗證可明顯縮短救治時間,提升搶救成功率[3]。為進一步探究該護理模式的有效性,本文對我院收治的80 例急診重癥患者分別實施常規急救護理、整體性護理,并對其護理效果展開詳細分析。
選擇2023 年1 月至12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急診危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觀察組(40 例)。觀察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41 ~72 歲,平均(52.14±11.02)歲;對照組:男23例,女17 例,年齡42 ~73 歲,平均(53.08±11.02)歲。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符合急診危重癥診斷標準;(2)于3 h 內進行診療;(3)家屬同意加入本研究。
排除標準:(1)精神障礙;(2)不配合者;(3)退出研究者。
1.2.1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第一時間接診到患者后,應積極向家屬了解患者既往史、用藥史、發病時間和相關表現,以及所采取的急救措施等。然后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初步判斷病情嚴重程度,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心肌梗死者快速實施心臟復蘇;因受到嚴重創傷致持續性出血者應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和包扎傷口;呼吸困難者即刻給予呼吸機輔助治療,并詳細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及搶救流程。如果患者需介入治療,及時與相應科室取得聯系,通知手術室做好準備工作,隨時接診手術患者。入院后積極展開救治工作,遵醫囑協助患者進行相關生化檢驗和影像學檢查。確診后立即配合醫生進行搶救,搶救結束后密切進行心電監護,同時做好基礎護理,預防并發癥產生。
1.2.2 觀察組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
(1)病情分級。通過患者個人意識、生命指標及臨床檢驗結果進行分級。①1 級:病情瀕危,隨時危及生命。如心跳呼吸驟停、心肌梗死、體溫>41℃、收縮壓<70 mmHg。應及時開通綠色通道,入搶救室急救、穩定生命體征,然后轉入專科持續治療。②2 級:有惡化傾向,有發展成1 級或潛在性危及生命的可能。如呼吸困難、昏迷等。10 分鐘內入搶救室救治。③3 級:急性癥狀未緩解或導致病人極度恐慌。如急性哮喘、輕中度出血等。存在生命危險,先于4 級者救治,并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變化。④4級:不會導致危險和恐慌的急性傷病。如擦傷、輕微疼痛等。屬于非急癥,做好引導和情緒干預,有序就診。
(2)病情處置。①1 級:心肌梗死。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搶救。在急救車上維持吸氧,緩解心臟壓力。到達醫院后協助醫生進行體格檢查,以及心電圖、肌鈣蛋白等輔助檢查。遵醫囑行呼吸機治療,保證呼吸順暢,緩解心肌梗死。若癥狀嚴重,遵醫囑行溶栓治療或急診PCI,以挽救垂死的心肌,避免心肌梗死范圍進一步擴大。②2級:心源性呼吸困難。高流量吸氧,靜脈應用利尿劑減輕肺瘀血、降低肺靜脈壓。遵醫囑應用強心藥物加強心肌收縮性、控制心率,必要時注射鎮靜藥物,減輕煩躁癥狀。③3 級:急性哮喘。遵醫囑應用布地奈德氣霧劑等支氣管擴張藥物進行急救,若仍無法緩解,遵醫囑選擇鼻導管、面罩等方式吸氧,若出現嚴重的呼吸衰竭,積極協助醫生實施氣管插管治療。④4級:做好就診指導,待處理后離院。
(3)根據PDCA 模式進行持續護理。按照計劃、執行、檢查、處理等4 個階段對患者進行護理管理。根據患者病情程度適當增加回訪次數,通過與主治醫生和家屬交流溝通,綜合評估患者目前的身心狀況,根據患者個人病情特征給予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和康復指導。同時做好并發癥干預,提醒家屬定時為患者翻身,保持個人衛生,做踝泵運動,防止壓瘡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后,做好心理疏導,促使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后期的康復治療。
在干預后分別統計兩組的救治效果和護理滿意度。(1)救治效果:統計兩組患者檢查時間、急救時間和分診合格率。(2)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百分制護理評價表評價,85 分~100 分、60 ~84 分、59 分及以下,分別為非常滿意、較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觀察組檢查時間和急救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分診合格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檢查時間、急救時間及分診合格率
觀察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滿意度[例(%)]
急診危重癥患者病情具有危、重、急等特征,其護理效率與搶救效果密切相關,因此,應根據急救流程展開規范救治,搶救期間做到迅速、有效、規范及人性化,最大程度提升搶救成功率[4-6]。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重視對患者實施個性化、全面化的綜合護理,首先對患者給予快速識別和判斷,通過綜合評估病情,以確定搶救的優先順序和目標。其次,根據患者病情進展狀況采取及時有效的急救措施,包括基礎生命支持,確保氣道保持通暢、呼吸正常和循環恢復[7-9]。再次,注意早期復蘇,快速建立生命體征監測,及時糾正低血壓、低氧血癥,立即恢復體液平衡。此外,該護理模式重視多學科合作,加強與各科室醫護人員的積極合作,共同促進疾病轉歸。
經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檢查時間和急救時間更短,分診合格率更高,表明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更優。整體性急診急救是依據急診危重癥患者的典型特征,并以分級為標準所實施的一系列護理干預措施,在整個護理期間,尤其關注對1 級患者的積極救治,其次為2 級和3級患者。在初步搶救后還要嚴密監測生命指標變化,一旦發生惡化仍需實施搶救[10-12]。心肌梗死患者屬于急診科常見的1 級患者,若治療不及時會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發癥,引起諸多不適癥狀,增加致命風險。尤其是當誘發心源性休克時,會伴有四肢發冷、血壓降低、尿量減少或無尿表現,死亡率增高。必須在第一時間實施胸外心臟按壓,維持吸氧。在急救車上維持吸氧,緩解心臟壓力。到達醫院后完善心電圖檢查及對癥支持治療等。心源性呼吸困難屬于2 級,是由心臟原因引起的突發性呼吸困難。心源性呼吸困難如果持續不緩解,容易引發低氧血癥,嚴重時可發生呼吸衰竭[13-15]。應積極控制原發疾病,保護恢復心功能,遵醫囑應用抗血小板藥物、他汀類調脂藥物預防冠心病,積極抗感染治療,特別是呼吸道感染,糾正貧血、電解質紊亂以及心律失常[16]。3 級患者應給予對癥支持診療護理,做好嚴密監測。4 級患者做好對癥處理即可。本研究結果提示通過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分級,有助于優先對重癥患者做好積極搶救,為提升救治率提供堅實基礎。
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的總滿意度(92.50%)比對照組(75.00%)高。表明通過初步搶救,待生命體征平穩轉入普通病房后及時跟蹤回訪,根據臨床生化指標和患者身心狀況做出對應的健康指導,進一步增加了患者的就醫體驗,為患者獲得較好預后提供了積極條件,最終獲得了患者的高度好評。
綜上所述,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效果更為突出,借鑒性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