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繩結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民間文藝的一種形式,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但在數字時代背景下,繩結藝術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即數字技術發展過于迅速,引發出現代技術與傳統手工藝技術、現代設計師與傳統藝人的創作理念、數字文化與傳統價值等多方矛盾。為此,繩結藝術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需要尋找一個平衡點,努力推動繩結藝術與數字化技術、現代化藝術、現代文創產業的融合,在充分利用技術優勢的基礎之上弘揚繩結藝術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繩結藝術;數字化;現代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6-0024-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謝雅億.數字時代下繩結藝術的現代化發展[J].天工,2024(6):24-26.
顧名思義,繩結是以繩為材料,通過彎曲盤繞、穿插打結完成。《周易·系辭下》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書契。”相較于編織技藝,繩結源于早期古人在實用目的下的記事行為,即結繩記事。后來人們在不斷編結的過程中意識到它既是一種裝飾品,也是一種文化符號,其獨特的形式和寓意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和美學價值。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黨委書記、理事長才大穎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五屆四次理事會上強調: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必須置身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技術未賦能、技術加持和數字技術賦能分別為文化與技術交融過程的三個階段[1],繩結藝術達到數字技術賦能這一階段才能實現更全面的發展。
一、數字時代下傳統繩結藝術的研究成果
通過收集、分析文獻資料,繩結藝術的研究成果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傳統藝人依靠代代相傳的古老繩結技藝進行創作,他們從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中汲取靈感,豐富了繩結的文化內涵,創新了繩結的技法。李立芳1996年出版的《繩結藝術》填補了我國民間工藝美術研究領域中的空白,她在研究中就十分注重對少數民族美術文化生態的研究和民間美術田野考察經驗。手藝人和設計師也常將傳統繩結的吉祥寓意應用到設計領域中。過去,人們在服飾上配以如意結,寓意萬事如意、事事順利,配以同心結,寓意恩愛深情、永結同心;現在,人們賦予繩結更多時代精神,最典型的案例便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冰花引導牌設計,寓意世界各民族各國家的大團結。
第二,對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承落地應用,如何使用最新的數字技術來保護非物質文化成為研究熱點之一。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黃永林提到,通過數字存儲、信息檢索、虛擬現實、可視化展示以及數字媒體等技術保存、再現、傳播和開發民族文化遺產已成為一種世界潮流。學者彭冬梅就在其研究中指出數字化技術可以有效地保存和傳播繩結藝術的技藝和知識。對此,越來越多的研究提出了結合數字技術和傳統創作方式的新思路和方法。例如,基于AR技術來構建文化數字化植入ICH開發模式理論框架CDIM,將非物質文化轉為有形化、情境化、可視化的數字文化形態,從而實現數字化保護目的。
第三,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數字技術與藝術創作相融合的觀點,數字化創作也成了一種前沿的創作方法。學者丁蕾試圖系統、全面地探究視覺藝術的本質,并以不同媒介,從不同角度,將視覺藝術通過數字媒體實現創新發展;季景濤綜合構建了面向景觀創作的虛擬現實觀,為虛擬數字技術下的景觀創作提供了新方法;郭耀先借助數字技術實現纖維藝術、科技和知識的深度交織,更加注重運用纖維本身的藝術語言。結合目前有關數字技術與藝術結合的研究來看,主要集中在視覺藝術、展示設計、景觀及建筑設計,針對繩結藝術的相關研究仍然有待提升。
總之,盡管繩結藝術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在如今快節奏的時代下,文化內涵的傳承、梳理、挖掘不足,文化的系統傳播力度不夠,繩結藝術的現代化發展仍然受限[2]。
二、數字時代下傳統繩結藝術的發展困境
繩結藝術,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手工藝,一直以來都備受人們喜愛。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繩結藝術也面臨著諸多的困境和挑戰。
(一)繩結藝術傳承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藝術與科技融合發展是21世紀的大趨勢。在繩結藝術傳承過程中,仍然存在傳統的堅守與現代的創新的矛盾沖突。第一,理念沖突。許多非遺傳承人在繩結藝術領域仍然堅持傳統的發展模式,設計理念陳舊。繩結傳承人徐曉雪直言:“要想傳承古法手工工藝,就要拒絕機械化。”第二,傳承困難。傳統繩結藝術以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缺乏文字記載。即使有人愿意學習,也缺少相關資料。第三,成本難題。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增加了時間成本、金錢成本和學習成本,許多傳統藝術家可能無法也不愿承擔這些成本,最終使得數字技術和繩結藝術的跨界人才稀缺。第四,傳統繩結藝術創作容易局限于一些固定的傳統樣式,最終陷入千篇一律、難以突破的尷尬境地。第五,繩結藝術的材料和技術限制了其的應用范圍。傳統繩結材料以絲或棉材質為主,這類材料不便于保存,容易掉色,實用性差。第六,繩結藝術的裝飾風格相對單一,只能作為特定的裝飾物,難以滿足現代人的多樣化需求。
(二)手工價值邊緣化
盡管傳統手藝人的創作理念有一定局限性,但他們仍然是繩結藝術創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傳統手藝人以獨特的創造思維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完成繩結創作,這種經驗較難以圖文形式記錄下來。這種“隱性具身知識”是現代設計師正缺少的寶貴經驗,卻在現代數字技術中遭遇邊緣化[3]。若完全依靠現代設計理念來完成繩結藝術創作,可能導致機械制品侵占市場。藝術家和設計師投身數字創作而忽視繩結創作,大眾開始質疑起繩結藝術是否具有真正的傳統手工藝價值。
(三)數字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數字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數字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藝術門檻,任何人都可以借助數字技術進行粗制濫造。因此,由數字化技術造成的“技術宰制”與“文化本位”的沖突在繩結藝術的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4]。
從傳播角度來看,數字技術對數字化藝術作品的傳播形式、規模、速度、周期、增值量大小以及對接受者的接受方式、欣賞情趣等都具有極大的影響[5]。數字技術逐漸將人們的審美取向引導為短平快的、具有刺激性的藝術模式,導致傳統繩結藝術越來越被大眾忽略。從文化角度來看,傳統繩結藝術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歷史信息,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而現代審美趨向簡約、抽象,與傳統繩結的繁復、具象相去甚遠。如何在保持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審美觀念,是繩結藝術家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
三、數字時代下繩結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路徑
繩結藝術想要實現產業化發展,數字化保護和創新至關重要。
(一)實現繩結藝術與數字化技術的融合
從技術層面來看,繩結藝術與人機交互技術、計算機學科、智能科學學科、數據學科等與數字技術相關的學科進行交叉融合,使傳統繩結的價值得到快速提高。數字化技術可以提供更加高效、精確和便捷的工具和方法,有助于繩結藝術的保護與傳承、設計和制作。
1.實現數字化保護和傳承
繩結藝術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數字技術建立數據庫和交流平臺是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中的重要一環。例如,針對法海寺壁畫的數字化保護研究,學者通過數字采集和解構分析,構建了文化遺產色彩數字化的研究理論數據庫,進行了色彩應用探索。在手工技藝保護方面,數字技術也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數碼技術和三維動畫技術以動態的形式將西藏的“澤帖”紡織工藝的全過程逐步展現出來,以活態的方式保護起來并可隨時展示、傳播。繩結工藝通過此類技術也可實現全面記錄和展示。
2.推動數字化設計和制作
數字化技術可以提供更加高效、精確和便捷的工具和方法,激發出“繩”這一材料的最大潛能。2022年,華中科技大學陶光明教授團隊發表的研究論文中提出一種無感化、可設計、可工業量產的編織電子繩,具有無感化人機交互界面,可融合應用于各類生活用品中。在Adobe Max2023發布會上展示了一條有傳感器嵌入的裙子,其外觀可以根據穿著者的動態不斷變化。這類柔性織物與數字化技術結合的研究成果不僅有望促進人機一體化的發展,對使用柔性材料制作的繩結的未來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二)推動繩結技術與現代化藝術的融合
從藝術層面來看,繩結藝術與新媒體藝術、游戲藝術、虛擬現實藝術等新興的現代化藝術交叉融合也是實現繩結藝術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路徑。現代化的藝術形式為傳統的繩結藝術注入了新的靈感和創意,讓繩結設計的材料、技法、展覽模式得到發展。
1.材料新用
利用現代化材料和工藝進行繩結設計。傳統的繩結藝術主要使用天然材料,但現代材料和工藝的發展為繩結藝術的設計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例如,可以使用金屬絲、塑料絲、電子元件等現代材料進行繩結設計與制作。前文提到的柔性、可交互的編織電子繩和可交互裙子就是將電子元件、傳感器等材料作為編織材料的典型案例。
2.參數化設計
學者尤立思的研究團隊從竹編物理編織技法入手,結合數字化的方法,將竹編技藝轉化為數字化的參數化程序,設計師可以在實際應用中進行竹編產品設計的語義轉化,原創設計品牌本土一間的團隊將黔西南布依族民間的聲音、畫面、感知變成量化的圖形,轉化為計算機語言,通過編程干預原有的傳統編織紋樣完成新設計。二者通過參數化設計為繩結藝術的現代化設計提供借鑒經驗。結合3D建模技術和動畫技術進行繩結制作模擬,提升繩結的設計效率,降低手工制作的試錯成本,同時也能更全面地記錄和展示繩結技藝。
3.多維數字展廳
數字展示技術正在以其交互性、趣味性、多感知性等鮮明特征改變著形式單一、氛圍沉悶的傳統展示,為傳統的展覽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6]。2015年,故宮博物院的“端門數字館”嘗試了古典建筑、藝術文物數字化展示,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了高度沉浸感的體驗,充分展現了數字化藝術作品的生動性和未來感。同樣,繩結藝術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性,也可以通過影音、燈光、人機交互裝置刺激觀者的多感官體驗,將展覽模式從視覺延伸至多維度立體數字展廳。
總之,推動繩結技術與現代化藝術融合,為傳統文化注入活力,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創造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也為文化創意產業帶來新機遇。
(三)推動繩結藝術與現代文創產業的融合
推動繩結技術與現代文創產業的融合,打造優秀的繩結藝術品牌,使用數據分析技術對文創產業和消費市場進行系統分析,促進繩結藝術實現產業化、品牌化、智能化發展。
1.打造繩結藝術品牌IP
傳統繩結藝術需要與時俱進,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進行創新設計,以滿足當代人們的需求,打造IP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在IP化過程中,改變傳統敘事方式,掌握互聯網技術,用不同方式展現繩結的魅力[7]。“中國繩藝第一家”結繩記專注于繩結藝術的文創品牌,深挖中國繩結文化寓意和文化故事,打造符合中華民族審美價值取向的繩結藝術IP。未來通過繩結+設計、繩結+故事、繩結+科技等多條路徑,在文創設計中加入傳統繩結的元素,促進年輕一代了解和學習傳統手工藝,將有助于繩結藝術的現代化發展。
2.應用數據分析技術
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為傳統行業、文化產業創造了革命性的發展機遇。技術和研究經驗同樣可用于繩結藝術的保護與發展工作。一方面,通過歷史繩結藝術作品的數據分析,總結規律、分析趨勢,為當代繩結藝術的創新和發展提供參考;另一方面,通過對市場銷售數據的深入分析,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為繩結藝術與現代文創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指導。
四、結束語
編結作為一門藝術,在材質、造型、裝飾性及科研和實用等方面都可以發掘出更可觀的潛力。在當今的數字化時代,技術的發展為傳統繩結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提供了新的機遇,為繩結藝術的傳承和創新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展望未來,數字技術在繩結藝術的傳承和創新設計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江小涓.數字時代的技術與文化[J].中國社會科學,2021(8):4-34.
[2]石文燕.中國繩結藝術傳承及其現代創新設計應用研究[J].天工,2023(7):46-49.
[3]唐然.手藝人的失語:設計介入手工藝更新的反思與探索[J].世界美術,2023(1):83-89.
[4]陳心林,楊曉茜.進退失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反思[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9(1):160-168.
[5]倪萬.數字化藝術傳播形態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9.
[6]張江龍.博物館數字化展示技術及虛擬展覽研究[J].中國博物館,2017(4):88-92.
[7]李立芳,劉柃杉.新文創視域下傳統文化的IP化發展之路:以繩結藝術為例[J].民藝,2022,25(1):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