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輝 潘虹
[摘 要]泉州木偶頭是泉州古老且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民間藝術品。作為戲具的木偶頭造型語言與表現性油畫的表現語言有著多方面的聯系。分別對泉州木偶頭造型與表現性油畫特征進行分析和歸納,將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品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以傳播發展為目的進行表現性油畫創作,探索民間美術與表現性油畫相結合的創作路徑。
[關鍵詞]泉州木偶頭;造型;表現性油畫;創作
[中圖分類號]J2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6-0063-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蔡永輝,潘虹.表現性油畫創作中泉州木偶頭造型元素的應用研究[J].天工,2024(6):63-65.
民間美術生長于民間地域性文化土壤,凝聚了勞動人民的審美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生動的造型和絢爛的民間色彩。了解并靈活運用民間美術元素,有助于中國油畫的創新發展,為其注入生機和活力,同時,將民間美術元素與油畫創作相融合不僅能推動油畫發展,也有助于民間美術的傳播。與其他民間藝術相比,在時間跨度上,泉州木偶頭發展脈絡較長,經歷了從唐宋至今的衍變且從未間斷;在造型特點上,泉州木偶頭造型繼承佛像雕刻樣式,又受地域文化影響,形成了具有閩南趣味的地域風格。泉州木偶頭雕刻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木偶頭作為集雕刻與彩繪于一體的造型藝術,一方面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社會價值,另一方面與宗教信仰緊密聯系,是閩南地域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泉州木偶頭造型和中國表現性油畫的語言特征
(一)泉州木偶頭造型元素特征
泉州木偶頭造型雖然繼承了佛像雕刻樣式,但是卻有所不同,主要是因為泉州木偶頭的戲具性質,使其更具表現意圖和裝飾意圖,尤其在宗教祈福的表演活動中。泉州木偶頭是雕刻與粉彩相結合的藝術,造型不僅要合乎劇本設定,還要符合閩南地域審美。泉州木偶頭經常采用寫意性的造型觀念,將符合人物設定的特征融入夸張的人物造型,再結合大眾喜聞樂見的民俗特點,以使木偶頭造型呈現出舞臺戲劇效果。在造型手法方面,遵循程式化路徑,木偶頭雕刻藝人通過觀察真人面部骨骼、肌肉特點,將木偶頭雕刻總結為“五形三骨”的塑造刻畫;在視覺表現方面,為獲得更好的演出效果,藝人通常會采用裝飾性的造型語言來提升木偶頭造型的藝術性。
(二)中國表現性油畫的語言特征
中國表現性油畫的繪畫理念雖然受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但在發展過程中,卻逐漸受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與美學思想的影響,有別于西方油畫,具有民族化特質。德國表現主義主張在情感的主導下對客觀物象進行變形,崇尚直覺對畫面的引導,借助藝術宣泄內心世界。而中國表現性油畫更注重眼所見與心所見的統一,實現情與景的交融。在創作路徑上,中國表現性油畫秉持民族化、本土化特征;在審美觀念上,中國表現性油畫受傳統文化影響,注重寫意性表達;在創作本質上,主觀性的創作方式給藝術家提供了極大的自由度,能夠使藝術家探索式地將油畫創作與其他藝術形式結合。
二、泉州木偶頭造型和中國表現性油畫的語言共性
首先,泉州木偶頭造型與中國表現性油畫都繼承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精神,具有相同的審美觀念。盡管木偶頭造型屬于三維空間,油畫創作屬于二維空間,但兩者在創作觀念和造型語言的運用上極為相似。其一,兩者都采用“離形得似”的造型觀念。泉州木偶頭造型通過弱化造型結構、夸張人物特征來塑造人物形象,在創作中舍棄“像”而追求神似的效果;中國表現性油畫則是為了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思維,通過變形、夸張物象造型的手法抒發藝術家個人獨特的生命感悟。其二,兩者在創作中都極為注重寫意性線條在畫面中的運用。木偶頭雕刻以線為基本造型,并不描摹現實物象,而是將客觀物象造型進行主觀取舍、提煉,將客觀造型符號化、單純化,強調造型輪廓線條的簡潔,以柔美的曲線為造型元素,在雕刻造型中將曲線的優美感和韻律感展現得淋漓盡致,賦予造型靈動的生命之感;中國表現性油畫從中國傳統書畫中學習線條的樣式,以線造型,賦予其萬般變化,以達到“傳神寫意”的效果。其三,兩者都在創作中將色彩的象征意味作為豐富畫面內涵的表現語言元素,在藝術家的創作中,中華傳統文化中色彩的情感指向成為作品與觀者溝通的橋梁,起到隱喻、代指的作用。泉州木偶造型粉彩與中國表現性油畫都有意識地將色彩的象征性和指代性體現在創作中,以傳遞更加豐富的表現語言。
其次,泉州木偶頭造型與中國表現性油畫具有以表現性為主導的造型理念。在造型方面,木偶戲是舞臺上的藝術,作為戲具的泉州木偶頭在創作中需考慮其舞臺表現性,需要對木偶頭造型進行藝術處理,以符合劇目演出需要。在表現性油畫中,造型是藝術家描繪內心的語言,在造型的“似”與“不似”之間,藝術家需要用獨立的眼光進行觀察,以個性的筆觸抒發,才能保證作品情感與視覺的一致性。在色彩方面,泉州木偶頭造型與中國表現性油畫的創作不僅會考慮色彩所具有的情感指向和視覺上的表現性,還會考慮色彩碰撞傳遞給觀者的審美感受。木偶頭藝人通過強烈的色彩對比和極富裝飾性的紋樣,使木偶頭造型在表現人物形象的同時更具舞臺表現力。表現性油畫藝術家同樣在創作中根據自身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和感受主觀調整色彩,使畫面帶有強烈的個人情緒和視覺張力,以傳遞給觀者強烈的情緒信息。
最后,泉州木偶頭造型與中國表現性油畫都秉承著以繼承與發展為目的的創作路徑。“文化沒有繼承,創新就無從談起。”泉州木偶頭造型藝術本是來源于唐宋時期的中原地區,后在泉州與地域佛像雕刻樣式相融合,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創新,形成具有地域人文風格的造型樣式。中國表現性油畫觀念由西方傳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經歷了從學習到創新再到民族化發展的過程。兩者的發展路徑十分相似,都經歷了由傳入到接受再到融合創新的過程,且都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解讀、符號的提取、審美樣式的借鑒、地域文化的探索以及姊妹藝術的互相學習以實現民族化、地域化融合發展。
三、泉州木偶頭造型元素在表現性油畫中的應用探索
泉州木偶頭造型具有寫意性,彩繪富有裝飾性,特征包含地域性,是不可多得的造型藝術珍品。當前中國表現性油畫的發展需要發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精華。通過對泉州木偶頭造型元素的解讀、運用,更好地通過畫面傳達民俗造型藝術之美,也能在此過程中探索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融合路徑。以下將從造型的運用與色彩的運用兩個方面闡述筆者的創作實踐,在造型方面主要把握寫意性特征,在色彩方面突出畫面的裝飾性與表現性。
(一)造型的運用
《泉南戲具》系列作品以泉州木偶頭為描繪對象,旨在用油畫創作表現泉州木偶頭藝術的造型之美和戲具之韻,將二者結合,實現傳統藝術在當今時代的創新發展。泉州木偶頭造型繼承了佛像雕刻風格,整體呈現出“雍容豐腴”的視覺特征,多以曲線造型,木偶頭所形成的影像輪廓富有節奏感和律動感。結合上文對二者造型語言特征的總結和歸納,在油畫創作中主要表現二者的寫意性特征。中國繪畫藝術所強調的寫意性的“寫”是指“書寫性”,“意”指的是“意象性”,因此,要將寫意性運用在油畫創作中,便要將“書寫性”與“意象性”融入作品中。寫意是與寫實、具象、再現相對立的美學范疇,因此,在畫面中一方面要注重對創作題材——泉州木偶頭造型的凝練和提取,另一方面則要注重線條在畫面中的應用。
(二)色彩的運用
在《泉南戲具》系列作品的創作中,吸收了泉州木偶頭粉彩用色特點,設色濃郁鮮亮,平涂、勾、畫并重,根據描繪的人物性格采用象征性色彩,并運用單色平涂的方式使畫面整體充滿裝飾意味。在畫面色彩經營方面,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虛實相生、留白等理念被許多藝術家應用在自身的藝術實踐中,為畫面營造出一種極具東方美感的空靈之境。《泉南戲具》系列作品除了色彩對比之外,也極為重視疏密對比,畫面主體使用極繁的布置方式,用細碎且大小不一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塑造主體,背景通過掃、揉、暈等筆觸的使用突出虛實對比,增強畫面縱深感。
四、結束語
本文將泉州木偶頭造型與表現性油畫創作相結合,分別對二者的造型藝術特征進行深入分析,更切實地探尋二者的內在關聯,以繼承與創新傳統藝術為目的,在此基礎上拓展油畫表現題材,豐富油畫表現語言。通過二者的創作實踐,為民間美術,尤其是地域性民間美術元素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融合創作提供實踐參考。首先,不同藝術門類的融合創作不能采取浮于表面的題材或表象的融合,而需要分別挖掘其內涵,探尋二者或多者的語言共性,以此來把握創作方向,對題材的選取和畫面表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對藝術家來說,只有對創作題材和創作內容產生深刻的認知和強烈的共鳴,才能創作出更加深刻的藝術作品。其次,為避免創作風格趨同、畫面表現性不足,藝術家需要結合自身的創作風格與表現語言主觀組織創作題材。在繪畫的過程中發揮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作用,突出藝術家的主體意識,從而使作品實現從描摹到創作的升華。最后,藝術創作在不同的時代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藝術創作需要面向觀者、面向時代。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藝術創作應更注重內容的表達,將傳統藝術通過現代手段在新時代語境下呈現。
參考文獻:
[1]于洋.中國油畫民族化問題新探[J].美術觀察,2023(8):75-76.
[2]佘汶洛.中國油畫中的民間美術元素探析[J].藝術教育,2023(9):192-195.
[3]王繼偉.油畫中的民間美術元素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18):174-176.
[4]陳曉萍.試論泉州木偶造型地域風格之形成[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5):42-45.
[5]黃連金.泉州木偶頭雕刻的寫意傳統[J].福建藝術,2000(2):39.
[6]陳曉萍.泉州木偶頭造型藝術考述[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
[7]黃國順.泉州木偶頭雕刻藝術特色與創新發展研究[J].名家名作,2020(1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