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戴海燕
江蘇省江陰市第三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是2021年8 月成立的一體型教育集團,由江陰市第三實驗幼兒園、江陰市文定幼兒園、江陰市禮延實驗幼兒園組成。其中,江陰市第三實驗幼兒園為核心園,已有近70 年辦園歷史,擁有8 軌23 個班級、百余名教職員工;江陰市文定幼兒園在城區規模較小,只有2軌6個班,獨立建制前一直以分園形式存在。如何發揮集團化辦學優勢,讓“小園”盡快“羽翼豐滿”是我們思考與實踐的重點。
集團文化是集團管理過程中的精神凝聚力,在園所長期的教育教學與團隊管理中,在多年的情感教育積淀下,我們打造出集團辦園核心理念——“慧愛”,明確了“愛的教育·家的氛圍”的文化定位,確立了“每一個孩子有幸福體驗,每一個教師有幸福方法,每一個家長有幸福期待”的辦園目標,成為集團的共同愿景。
“慧愛”是指智慧的心靈、摯愛的教育。“品優于愛,業精于創”,這是對全體教師具有規范、警策與導向作用的行動口號。我們借助“慧愛”文化的力量,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成為“快樂智慧有干勁、奮發有為有溫度”的教師。我們堅持用正確的輿論引導教職員工,樹立“做事先做人,育人先育德”的思想觀念。
管理是一個不斷調整和改進的過程,營造濃厚的集團管理文化,就是要總結、宣傳、推廣集團的管理理念。“每一個人都很重要。”“每一個人都是一張名片。”……這些掛在嘴邊的話讓集團中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各自崗位的重要性。我們充分挖掘教職工的閃光點,鼓勵他們奮發向上、努力進取。例如,在園刊上開設《菁華名師》《后勤團隊》欄目,通過講述普通人的故事,弘揚干事創業之風。我們堅持民主和諧、規范高效的管理原則,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創設和諧的工作氛圍,促進教職工教育技能、師德水平不斷提升,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集團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構建一個協同管理、運行的發展共同體,以達到節約辦園成本,提升管理效率,放大優質教育資源張力的目的”。集團采取一體化管理模式,各園區的規章制度與管理與總園保持高度一致。這樣既能保障各園區的辦園質量,又縮短了新園建設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集團化辦園初期,我們采取“集團引領—園所自主—部門聯動”的三級管理模式,設立集團行政、教學、后勤三大板塊,統籌安排人、事、物,使園區之間既有機聯系又相對獨立,確保各園區工作同步落實、穩步發展。一年后,兩園區實行獨立管理,由執行園長各自負責日常工作。同時,我們充分發揮集團化管理的優勢,合理調配各園區人員。例如,幼兒園核心管理組、教研中心組、后勤中心組人員,以輪流或集中研討的方式,分別對各園工作進行監督指導;通過教師輪崗、走教、共享骨干教師等方式,盤活教師資源,促進人力資源共享和效益提升。
教師是集團化的主體。我們通過提升教師素養,促進集團發展。根據兩個園區的實際情況,我們搭建學習研究平臺,成立集團教師發展中心,開展多元化研修,通過跨園區資源共享,促進教師隊伍建設。
針對不同年齡、不同類型的教師,我們建立分層管理機制,實施“1234”培訓模式,即秉承一個理念——做智慧、仁愛的“四有”好教師;借助兩個平臺——教師論壇、教學擂臺;啟動三項工程——新教師成長營、新秀后備營、骨干教師研修營分層培養工程;實現四個目標——理念先進、水平精湛、模式科學、成果豐富。
集團教師團隊呈現兩極分化現象,其中40 歲以上的教師占47%,30~40 歲的教師占20%,30 歲以下教師占33%,中間層級骨干教師缺乏。根據教師隊伍現狀,我們組建了“強強聯合”和“優勢互補型”的學習共同體。
“優勢互補”主要指向師徒結對,依托集團內骨干教師資源庫,本著自愿結對的原則,并借助省、市學前教育名師資源,幫助教師進入省、市、縣名師工作室。
“強強聯合”是將相同能力水平或有相同優勢的教師集中在一起,發揮各自潛能,進行智慧碰撞,在抱團發展中促使專業能力提升,如骨干教師研修營、名師工作室、課題核心組、閱讀提升組等。集團先后成立第一、第二批骨干訓練營,開展集體培訓與自我研修相結合,專項訓練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培養成效與績效考核相結合的素質提升活動,通過不同形式的定向培養,促進教師盡快成長起來,并在關鍵時刻“撐得住、拿得出、亮得美”。名師工作室由無錫市級骨干教師擔任導師,集團內篩選吸收各園區在美術、音樂、語言等方面有特長的青年骨干教師為學員,定期開展研訓、展示、比賽,加速教學成果的轉化,提升團隊整體專業化水平。
在教師專業發展的道路上,同伴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建構研究團體的過程中,除了以年級組、課題組、工作室為單位外,我們還按照教師的能力和需求,在剖析自己能力、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礎上,自由地與同伴組成合作小團體。學習共同體突出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針對性、互動性和有效性,將原來的“各自為陣”變為“同組互助”,將原來的“散點隨發”變為“連環跟進”,最終在“自主團建”的基礎上實現“領跑帶動”。
集團化辦學背景下的幼兒園課程建設,明確其建設方向是根本。一方面,集團根據教育質量、服務水平、家園共育、衛生保健等多項考核標準,確立課程建設目標,保證各幼兒園的課程教育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各幼兒園確立“小方向”,既要保證課程建設目標一致,又要結合自身發展、幼兒需求和周邊可利用資源等情況,確定課程建設方向,構建“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課程特色模式。
在建設園本課程時,我們聚焦課程熱點,吸收國內外優秀課程精華。我們借鑒高瞻課程,將主動學習這一核心理念滲透到一日活動的各個方面,引領教師在教育理念、教育行為、角色定位上發生轉變,激發幼兒內在學習動機,使幼兒園教育真正回歸幼兒真實和有意義的生活場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STEM 課程、多元智能課程、瑞吉歐課程等,其先進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斷提升教師的認知。
在這些優秀課程的加持下,我們結合園所實際,構建“實習場課程”。這不僅符合集團化的辦學理念,與集團發展愿景相匹配,而且與本園幼兒的發展需求相符。
各幼兒園針對本園幼兒的發展需求、教師能力、周邊資源和課程研發成果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創建個性化園區主題。每年五月,集團都會開展“三葉草”主題活動,在“愛、健康、希望、幸福”的核心概念下,在真實性、情境性、行動性等主題目標的引領下,各幼兒園開展個性化主題活動。例如,文定幼兒園以“健康”為主題,開展“趣味運動會”“健康集市”“運動小達人”等主題活動;第三實驗幼兒園圍繞“幸福”主題,開展“愛的午餐”“親子郊游”“特色鋪子”等主題活動。
在集團化辦學背景下,幼兒園課程建設只有不斷追求自我創新,才能進一步迸發生機和活力。文定幼兒園青年教師多,骨干教師具有舞蹈、體育等方面的優勢。我們結合運動熱點,將幼兒生活中的興趣點與運動相結合,將戶外運動作為課程載體,建設體育特色課程。同時,采取聯動式等方式,將小規模幼兒園的空間、人群、資源最大化利用起來,為幼兒創設開放、自主、豐富、有趣的體育活動內容,發展幼兒的運動、創造、合作等能力。例如,“十四五”期間,第三實驗幼兒園構建以幼兒為中心的實習場學習環境,創設系列化、生活化、結構化的各類想象力游戲活動,形成支持幼兒“想象力游戲”的有效策略,最終實現幼兒、教師、課題同步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