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媛
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初級中學積極推進“參與式治理”項目,讓學生成為學校治理中的一員。在深入推進的過程中,學校突出多元機制的融合,突出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各領域的參與中找到歸屬感、責任感和存在感,促進學生的自主成長。
學校為學生提供參與課程建設的機會和可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特色課程個性化的實施,發展課程新樣態。
以信息科技課程為例,學校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根據學生計算思維能力以及興趣關注度的差異性重組信息科技課程內容,以項目化學習為載體,建立了信息科技創新教育課程體系,具體分為“代碼工程師”“科創小能手”“IT 新秀團”三種類別。學校通過調研,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和興趣,采用師生雙向選修策略,把全年級學生重新分班歸入這三個類別集中授課,使得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學生都能在相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項目實施以來,學校信息科技特色活動形式多樣,成果豐富,學生參與面廣,師生多項科創作品獲得重要獎項。
作為省課程基地,學校開設了“ILOVE”校本課程,根據學生發展需要和興趣愛好的不同類別、不同水平層次和不同發展階段,摸索不同的組合形態和發展模式。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ILOVE”校本課程體系中,讓系列化、序列性的社團課程與日常教育教學形成良好互動,以個性化、實踐性的活動課程彌補日常學習活動的不足。學校深入開展項目式學習、跨學科學習、綜合性學習,讓學生都能夠在各種形式和水平層次的校本課程中得到發展,以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
作為常州市體育課改實驗學校,我們持續做優體育特色課程。在夯實三節基礎型體育課的同時,學校根據學生興趣和特長,設立了體育走班選修課程和體育大課間的“一班一品”、年級走班等形式。通過近30 門體育走班選修課程的開展,彌補了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不足,有效提升了體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提高了學生的運動技能。體育大課間的“一班一品”、年級走班形式,有效落實了“我的課間我做主,我是自身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讓學生掌握至少一項運動技能,真正理解一項體育運動。通過讓學生主動參與課程建設,還能培養其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培養其思想品德和審美能力,實現體育運動與其他“四育”的有機融合。
學校主動搭建三大管理平臺,鼓勵學生參與學校治理,,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從自管走向自育、自治,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推進學校的科學治理和民主治理。
學校設立了學校自管平臺,通過自主申報、班級推薦、師生評選等程序選出校長助理,由三個年級的校長助理組成校長助理團隊,動態查找學校常規管理中的各類問題,如課堂教學質量、作業負擔、課間安全和校園環境建設等,提供信息或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對年級學管會等學生組織進行工作指導等。我們還建立學生代表座談會、聽證會等學生參與管理的機制,積極建設校長信箱、“我為學校發展獻一計”等反饋平臺,常態化開展問卷調查、滿意度測評等調研,將學生參與管理的觸角伸到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雙減”落實、食堂管理等重點工作,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
學校根據各年級培養目標和學生核心素養的梯度性培養原則,在各年段學生活動中以學生作為活動設計的主體,讓學生成為德育活動的設計者和承辦者。例如,讓學生參與學校開學典禮、青春儀式、升旗儀式等主題活動設計;參與勞動實踐類活動,如研學、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和組織;參與策劃與組織部分專題活動,如“食育”活動宣傳、作品征集整理、作品制作及布置校園等環節,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將德育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助力他們健康成長。
在班級層面上,我們開展班級崗位建設,探索班級崗位設置、崗位競聘、崗位實踐、崗位評價改革。建立班級自主管理委員會,搭建自主管理支架,實行“一人一崗,人人是班長”的班級管理模式。運用可視化工具、情境式體驗和真實生活場景,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自理能力。通過評選“自主管理之星”,達到“事事有人做、時時有人督”的效果。在這些崗位上,學生的執行力得到了充分鍛煉,其主觀能動性在外部條件的配合下不斷被激發。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逐步把學校的要求和規則變成自己的要求和規則,即在潛移默化中從他律轉向自律,不斷對班級、年級和學校產生認同,建立歸屬感。
在新課程、新課標背景之下,課堂研究更加指向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從學生角度調整各項要素內涵,嘗試構建學生的學習流程,而非教師的教學流程。
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科學設計課堂活動,為學生營造參與氛圍,創造自主學習空間。通過分組討論、角色扮演、專題研討、案例分析等課堂活動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應探索項目化學習、主題式學習、大單元學習等多元學習方式,研究學生參與學習任務的有效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交流和合作的機會。學生在對話中可以產生新的思想和認識,豐富個人體驗,不斷提高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能力。
各學科教師都應開展實踐類作業的研究,重點研究實踐類作業的目的、內容、形式、效果等,并逐步完善三個年級的實踐類作業體系,倡導跨學科實踐類作業研究。例如,歷史學科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家鄉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走進新農村了解農村的新樣態;語文學科可以結合學校文化讓學生布置校園;歷史、美術、語文組可以聯合開展以文物為主題的跨學科活動,讓學生通過“做文物”“畫文物”“頌文物”等多種形式與“文物”對話,感受中華民族文化之美,堅定文化自信;道德與法治學科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區環境調查、“垃圾分類”調查、社區生活服務調查等,通過學科滲透,讓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在社會實踐服務中,增強參與意識,提升參與能力。
下一階段,學校將運用系統思維方式分析學校治理中各要素發展的動向,找準學校治理的點位,尤其是強化學生的教育自治,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好地激發治理內生動力,成就學生,發展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