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平 郝衛紅
作者簡介:劉希平(1965~),女,漢族,河北廊坊人,濟南市安生學校,研究方向:心理發展與教育;
郝衛紅(1968~),女,漢族,山西陽泉人,濟南市安生學校,研究方向:積極行為支持。
摘? 要:小學是學生生涯的開始階段,利用積極行為塑造方法幫助小學生設計具體可行的操作建議:按時洗漱,更從容;吃好早餐,是保證;準時抵達,做主人;認真聽講,拼思維;作業獨立,有責任;保持交流,好聯系;按時休息,做準備;并附相應的心理學原理解釋。從改善被塑造者的心理態度和行為入手,促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奠定良好的學業基礎。
關鍵詞:小學生;積極行為塑造;學業基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1-0012-04
小學是學生學業生涯的開始。如何在兒童入學初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老師、家長和學生都需要關注的問題。利用積極行為塑造,我們把心理學的科學原理結合起來,為小學生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操作建議,期待對小學生的良好習慣的養成提供行為要求。其中,積極行為塑造是指利用積極心理學、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的原理,改善被塑造者的心理態度和行為,最終幫助其更加適應生活的理論。
一、 小學生積極行為不足分析
(一)學習上的消極行為
某些小學生可能對學習缺乏興趣,不愿意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對作業敷衍了事。他們可能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自我激勵和學習動力。
(二)社交上的消極行為
一些小學生可能存在與他人交往不良的行為,如欺凌、孤立他人等。他們可能缺乏尊重和合作的意識,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缺乏關注。
(三)紀律和規則的違反
有些小學生可能會違反學校和班級的紀律和規則,如遲到早退、無視教師和校規等。他們可能對紀律和規則缺乏認同感,缺乏對他人權益的尊重。
二、 七步積極行為分析
(一)良好作息行為,每日生活基礎
每天清晨按時起床洗漱,是一天生活的時間保證。
要按時洗漱,就需要按時起床。要按時起床,就需要按時睡覺。所以,要執行這項規則,需要小學生頭天晚上按時入睡。入睡之前,上好鬧鐘。當然,也不能起得太早,起得太早,覺沒睡夠,可能上課沒有精神,老師講的聽不進去,學業成績就可能落后了。每天的睡眠時間保證在9個小時左右就好。
古人云:“早起三光,晚起三慌。”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按時起床,一天的行動都是從從容容的,如果起晚了,一天的節奏都是慌慌張張的。對小學生而言,起床晚了,就可能遲到,遲到了,就被師生關注,這樣被關注,就可能引起羞恥感,羞恥感一放大,就傷了自尊。
有學者認為,自尊是指個體對自我認知及其社會價值的評價。自尊既是個體自我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也是一個起中介作用的人格變量,其對小學生的認知、動機、情感、品德和社會行為等均有重要的影響。因自尊而自重,因自重而自立,進而養成健康人格。正是因為自尊的存在,可以促使學生珍視自己在集體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體中的聲譽。缺乏自尊慢慢就沒有自信,沒有自信就可能沒有良好的個性。
(二)營養餐搭配,促進大腦發育
洗漱之后,要進食家長準備好的早餐。建議家長為小學生準備富有營養的早餐,不過量。當然,有些小學生能夠自己準備早餐,那就讓他們自己準備早餐。請家長在兒童準備早餐的過程中,關注其營養搭配。
小學生正處于長身體的關鍵期。所以,小學生早餐的營養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營養是腦發育的物質源泉。研究表明,人腦的重量雖然只占全身重量的1/50,但是每日需要的血液量卻占到人體中血液量的1/5。血液是供應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載體,對血液的需求反映了腦對各種營養物質和氧的需求。
學生在學校幾乎是沒有機會補充能量的。所以,早餐的營養應該可以幫助小學生完成上午的學業。當然,也不能吃得過飽,吃得過飽,有可能導致心臟的供血更多的是給胃部而不是給大腦,就有可能對大腦的供氧不足,小學生課堂上的反應就有可能沒那么快。所以,早餐要吃好,但不要過食。
常言說:早餐吃好,午餐吃飽。除了常見的肉蛋奶和淀粉食品,另外幾種常見的健腦食物有核桃仁、棗子、蘋果。核桃仁含有大量對腦發育十分有益的成分。同時,核桃仁能夠增強血清蛋白,增加大腦的營養供應,促進神經細胞的生長。另外,鐵、鎂、鋅可維持記憶力。棗子味甘性平,有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健腦益智等功效。研究表明,蘋果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益智水果。兒童多食蘋果對智力的開發,特別是記憶力的提高很有好處。
(三)培養時間觀念,奠定良好基礎
如果小學生可以步行到校,請小學生找到步行伙伴,結伴準時抵達學校。如果需要家長送達,請小學生邀請家長,送自己準時到校。此處的“準時”,是指比學校約定的時間早10~15分鐘,一旦有什么特殊情況,小學生可以相對從容地處理。
“準時”抵達學校的學生,會更從容,更淡定,更有主人翁的感覺。早到10~15分鐘,小學生不僅可以從容地處理個人的事情,還可能成為其他同學的信息員,成為老師與其他學生溝通的橋梁,小學生的價值感就會比較強。
從五六歲開始,兒童就會使用社會比較信息來分辨自己在各個領域做得好或者做得不好。他們開始認識到自己和同伴之間的差異。小學生每天準時到達學校,一方面,遵守了學校的基本規則;另一方面,培養了主人翁的責任感。
可見“準時”到校很重要,不僅僅是不耽誤課程,更重要的是讓小學生養成自信與自律的好習慣。魯迅年幼時,曾在桌上刻下“早”字,勉勵自己不遲到。每一個小學生入學初期,就養成遵守時間約定的好習慣,慢慢就會合理安排時間,高效利用時間。這會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課間有效調整,提高聽講效率
為了保證上課可以認真聽講,課間要完成喝水、上廁所這樣的活動;如果既不需要喝水也不需要上廁所,課間就到教學樓外面活動一下。
請小學生在上課期間,認真聽老師講課,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主動思考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為下次正確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做好準備。即使老師沒有請自己回答問題,小學生也需要在腦海中想好答案,跟同學的回答進行對照,結合老師的點評反饋,思考什么答案更合理。
課間的調整可以使有機體的狀態得到休息。上課時,神經系統興奮的腦區,在課間調整中進入抑制狀態;上課時抑制的腦區,在課間休息時興奮起來。有機體的各種臟器、肌肉肌腱關節等也是如此。這樣的調整對提高下節課的聽課效率是有幫助的。
認真聽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具有一定難度的。研究發現,一般而言,5~7歲兒童可以連續注意同一事物的時間約為15分鐘,7~10歲兒童這種能力有所增強,大約在20分鐘,10~12歲的兒童達到25分鐘,12歲以上的則可增加到30分鐘左右了。這就要求任課老師一方面要了解這個規律,充分利用學生的有限的穩定注意,把教學內容最關鍵的部分集中到各年齡學段學生的有效注意時間內。另一方面,讓兒童用外在的行為方式約束自己的思路,這應該是個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在小學低年級,小朋友上課記筆記不大現實,這是因為這里涉及小學生注意的分配,及注意的轉移的發展,小學生注意分配能力較低,他們不能同時注意上課的內容和自己的活動,比如不能在聽課的同時把筆記記下來,如果記筆記,那就只記筆記,如果聽課那就只聽課,同時做這兩件事,注意分配不過來。
小學生聽課的時候,不能同時記筆記,那就用回答老師問題作為一種外在行為。如果小朋友知道老師在問什么,又能回答老師的問題,說明他的思路一直跟著老師走。思考答案是否正確,哪種答案更好些,則是學習中元認知的訓練。
(五)培養自主習慣,獨立完成作業
所有的作業都需要獨立完成。如果作業中有不會的,可以請教老師、同學和家長。請教完成之后,再獨立完成自己的作業。
學習是學生的社會責任和義務。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是學生的基本行為準則之一。所謂獨立完成作業,一是不能照抄同學的作業;二是不能依賴家長。我國著名的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應該讓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有不懂的問題,兒童可以請教老師、同學和家長,也可以自行解決。關鍵是,要讓小學生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要獨立面對學業問題。也要讓小學生知道,獨立應對學業問題,并不是不能尋求幫助。碰到困難主動尋求社會支持,也是獨立面對問題的一種途徑。這種思路一旦養成,會對小學生一生都有幫助。請家長和老師注意,在小學生尋求幫助的過程中,不要評論,竭盡全力幫助就好。但幫助不是代勞,而是扶著他走路,最終的路還是學生自己走。
(六)通過故事分析,提高交流能力
在學校,每天都有很多故事發生。有些故事是很有意思的,請找機會跟老師、同學、家長分享。有些故事是令人悲傷的,也可以找老師、同學和家長分享,如果不方便,也可以以畫畫、寫日記的方式進行記錄。還有些事情,必須跟家長、老師溝通,比如,陌生人的撫觸、同學的欺凌等。
小學生與父母、老師、同學保持交流,可以使小學生養成社會交往的習慣,可以讓成年人了解兒童的喜怒哀樂。保持每天交流可以及時避免一些負向效果的發生。保持交流也為兒童進入逆反期克服逆反行為做好了鋪墊。
(七)利用業余時間,做好整理規劃
每天的學習任務完成之后,請把書包整理好。兒童自行整理書包的過程,其實就是為第二天的活動做好準備的過程。家長不要代勞,也不要督促。兒童可能一邊整理書包,一邊回顧今天老師講解的內容,同時還可能在預期明天的學校生活。
把業余時間交給兒童自行管理,是兒童人格獨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成年人適當引導,特別是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高自尊的小學兒童,其父母都會提供給孩子溫暖與支持,父母為他們設立明確的行為標準,允許他們在做決定時表達自己的意見,并以身作則地對他們施加影響。家長要求孩子要讀書,但家長從不讀書;家長要求孩子遠離電子產品,但家長自己手機成癮;家長要求兒童悲天憫人,但家長自己冷漠無情。在這樣的環境下,兒童不僅內心糾結,行為上還會更多表現出你期待的反向行為。身教勝于言教,觀察與模仿是兒童進行行為類型學習的主要方式,家長和老師要身體力行。
上述行為規則共有七條,每一條行為規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名稱,第二個部分是解釋,第三個部分是心理學、教育學原理。
三、 七步積極行為原理
七步行為規則看似簡單,但其中均包含了心理學教育學原理,還有幾條補充原理。
(一)七步行為,符合容量限制
人類的信息加工通道容量有限,在(7±2)個組塊范圍內。小學生的信息加工通道容量應該更小些。因為記不住準則,也不方便檢查執行,所以規定了7項內容,只要兒童稍做努力,基本都能記住。
(二)按照生活起居順序安排七步行為,符合日常生活路徑
七項規則是按照每天的行程順序安排的。這樣提取的時間線索比較清晰,有利于小學生執行。七項行為涵蓋了從起床到入睡的所有主要行為,只要每天堅持,就會養成比較好的行為習慣。行為習慣一旦養成,就會融化到人格中去,成為學生良好人格的一部分,伴隨其一生。
(三)以小學生為主,成年人為輔
所有的活動,都是以小學生為主體設計的。畢竟小學生才是執行者。讓小學生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的理念,是他們將來快速成長的基礎。
四、 小學生積極行為塑造的影響
(一)習慣養成
通過積極行為的塑造,小學生可以培養積極的習慣和行為模式。這些習慣可能包括按時完成作業、遵守紀律、友善待人等。這些積極的習慣將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持續存在,并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自我意識和自信心
積極行為的塑造可以幫助小學生建立積極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當他們意識到自己可以通過積極的行為來取得成功和獲得他人的認可時,他們會更有動力繼續保持這種行為,并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感到更加自信。
(三)社交技能和人際關系
積極行為的塑造還可以幫助小學生發展良好的社交技能和人際關系。例如,通過鼓勵他們友善待人、分享和合作,他們將學會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并培養出一種積極的社交風格。這將對他們的人際交往和未來的職業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學業成績和學習動力
積極行為的塑造對小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學習動力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鼓勵他們努力工作、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他們將更有可能取得好成績,并培養出一種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五、 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生一日行為準則有以下七步:第一,按時洗漱,更從容;第二,吃好早餐,是保證;第三,準時抵達,做主人;第四,認真聽講,拼思維;第五,作業獨立,有責任;第六,保持交流,好聯系;第七,按時休息,做準備。文章通過分析解讀七步積極行為養成,以期奠定小學生學業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希平,邢敏.新冠肺炎疫情下喪親者的哀傷干預:積極行為塑造的視角[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12-16.
[2]劉希平,徐慧,郝衛紅,等.小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與勞動能力的培養——基于積極行為塑造的視角[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76-81.
[3]張林芝,石利娟,黎兆康,等.大學生人際問題與依戀風格及狀態焦慮和自尊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3,37(9):807-812.
[4]趙茜,何進.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行為評價體系的構建及其實效性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35):71-74.
[5]孫雨桐.基于積極行為支持理論的小學生偏差行為干預行動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1.
[6]杜青.積極心理學背景下沙盤游戲干預小學生行為問題的個案紀實[J].安徽教育科研,2020(9):7-9,23.
[7]楊茜.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小學生的問題行為轉換策略[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