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文章為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課題《基于“讀思達”的小學習作教學模式探究》研究成果(立項號:KCA2022206)。
作者簡介:徐曉嬌(1976~),女,漢族,福建建陽人,福建省建陽師范附屬小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摘? 要:無論信息的輸入還是信息的輸出,均為學生思維活動的結果?!白x思達”教學理論基于大視角,論述了“讀思達”概念的本質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倡導協調和統一,提升各學科教學實效,這將為小學習作教學帶來諸多啟示。文章以統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習作教學為例,提出:注重引導,以“讀”促“思”;強化分析,以“思”促“達”;目標引領,以“達”促“讀”的教學策略,旨在促進“讀思達”教學理論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提升教學流程的完整性,促進習作教學水平的快速提高。
關鍵詞:“讀思達”;小學習作;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1-0024-04
2021年,福建師大余文森教授在他的教育論文中詳細論述了“讀思達”教學法,強調了閱讀、思考和表達三者之間的關系,即閱讀是基礎和前提,思考是關鍵和核心,表達是學習的歸宿和提升,三者形成了有機統一的整體。小學習作教學中,依托“讀思達”教學理論,有利于培養學生完整認知,依據“認知輸入——認知加工——認知輸出”規律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促進習作教學效果的提升。
一、 關注引導,以“讀”促“思”
余文森教授在《論“讀思達”教學法》中指出,“從認知輸入的角度,閱讀不僅包括讀書,還包括讀圖、讀物、讀人,包括傾聽、觀察、實驗、操作等信息輸入”,而“思考”則不僅包括思維,還包括記憶、提取、體驗、感悟等信息加工形式?!白x思達”教學理念下,教師需要從廣義上充分理解“讀”與“思”,在寫作教學中對學生有效引導,讓學生在“讀”中積累經驗,啟迪智慧,提升“思”的效果。
(一)“讀”中體會“詞句妙用”
詞匯和語句是文章的基本構成單位,不但能夠對文章骨架起到支撐作用,還能通過詞句的巧妙運用,為文章增資添彩,令表達變得更加生動。教師需要在習作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有效閱讀,在增加信息輸入和積累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到詞語和句子的運用技巧,增強學生習作中的“推敲”意識,強化學生習作思維。
1. 動詞連用
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的作文通常為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記敘文,“動詞連用”是習作中經常運用的寫作技巧。所謂“動詞連用”指的是在描寫事物過程中,在一句話或一段話中選用了一系列的動詞,進行連貫性、嚴謹性的表述。利用此技巧,能夠將事物動態描繪得淋漓盡致,將事物刻畫得更加生動,實現形神兼備的表達效果。
例如:統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她在一座房子的墻角坐下來,蜷著腿縮成一團?!贝苏Z句中連用了“坐”“蜷”“縮”三個動詞,將小女孩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樣子刻畫得栩栩如生;再如:“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里。”此語句中接連用了“抱”和“摟”兩個動詞,表現了“奶奶”對“小女孩”的呵護和關愛,通過此語句,讀者便不難想到小女孩在彌留之際,為什么眼前會浮現出“奶奶”的形象,為什么小女孩希望“奶奶”將自己帶走。
習作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此類“動詞連用”的語句轉變成“常規語句”,比如:“奶奶將小女孩摟在懷里”等,讓學生比對、思考、討論,感受這種語句表達效果的不同,從而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形成對語句精雕細琢的意識,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精神。
2. 語言描寫
語言描寫指的是對人物對話、語氣的描寫,在記敘文習作中較為常用。通過語言描寫的合理運用能夠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體現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從而讓文章更加生動、形象、感人。教師可借助課文幫助學生總結和歸納語言描寫技巧,培養學生寫作思維。
例如:統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習作教學中,教師可在引導學生進行童話創編時再次回讀本單元課文,從中體會語言描寫的技巧。比如:《一塊奶酪》一文中,螞蟻隊長向大家宣布:“今天搬運糧食,只許出力,不許偷嘴?!贝颂幱玫氖恰靶肌币辉~;而小螞蟻問螞蟻隊長:“要是偷嘴的是您呢?”,課文中用的卻是“嘀咕”一詞。這種用法體現了螞蟻隊長和小螞蟻身份年齡之間的差別,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在寫作中便能夠通過語言描寫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齡等要素,讓語言更加富于個性化。
除了這種“身份年齡聯系法”,語言描寫還有“場合情境融入法”“神態動作輔助法”等,比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中,“青頭”和“紅頭”捉迷藏時,紅頭說:“那讓我先藏,你來找?!薄昂冒?!”青頭說完,轉過身子閉上眼睛。此語言描寫采用的便是“神態動作輔助法”,讓語言與動作、表情相互輔助、映襯,讓人物更加生動,富有立體感。教師可在習作教學中,引導學生回讀課文,將語言描寫的例句找出來,加以比較、分析,這樣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歸納能力,還能讓學生的習作水平得到相應提高。
(二)“讀”中獲取“材料積累”
受到時空、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學生無法通過直接觀察事物獲取直接經歷和體驗時,閱讀便可發揮自身信息輸入的功能和作用,彌補認知方面的空白,成為學生獲取習作素材積累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讀思達”教學論下,教師需要基于信息輸入視角,對“讀”的概念加以界定,將聆聽、活動、閱讀等均納入“讀”的范圍之內,通過指導幫助學生養成“積累”的習慣,在強化“讀”的意識的同時,增加學生的信息儲備。
1. 組織活動,分享素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第二學段(3~4年級)”的學段要求中提到,“閱讀整本書,初步理解主要內容,主動和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谛抡n標指導,“讀思達”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習作素材積累需求,積極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
例如:統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我來編童話”習作教學中,教師可將閱讀從課內向課外延伸,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向學生推薦想象力豐富、富有趣味性的童話故事,比如:《安徒生童話》《稻草人》《格林童話》等,讓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體會“童話”的趣味性和寫作特點,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增加學生閱讀信息輸入量。教師可在寫作教學中抽出時間組織開展“閱讀經驗分享”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向其他同學介紹童話故事的人物、內容,說出自己對故事人物的評價,表達自己閱讀后的所知所想,在分享中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發展自身語言表達能力。
2. 記讀書筆記,積累素材
“讀思達”教學理念下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習作基礎的夯實,幫助學生掌握寫作素材積累的方法,注重培養學生記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同樣以統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習作教學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本單元所學的童話故事中找出精彩片段。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的結尾片段:“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向新年的幸福中走去”,這樣的結尾耐人尋味又不失語言美。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此類語句摘抄下來,將自己的閱讀心得、體會在讀書筆記上記錄下來?!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教師通過常態化的督導、檢查和鼓勵,必然會讓學生習作素材庫快速充盈,實現以“讀”促“思”,為提升寫作能力打好基礎。
二、 強化分析,以“思”促“達”
習作不僅是對語言知識的綜合運用,也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體現,縝密思考是習作中精準表達的基礎和前提。余文森教授在《論“讀思達”教學法》中指出,要是沒有要想的欲望,思考就成了瞎想。因此,小學習作教學中可以單元中習作教學內容為依托,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掌握習作技巧,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表達”中做到游刃有余,得心應手,還能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從而提升習作教學的價值。
(一)“思”立意
所謂“意”,指的是文章的主題,它是習作中的核心和根本,直接關系到學生作文的選材和布局,因此,“立意”通常被視為習作教學中的重點?!白x思達”整體教學視角下,教師可借助閱讀,培養學生“思”的意識,在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使其學會如何在習作中“立意”,從而提高學生習作能力。
例如:統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收錄了張之路的一篇科學童話《在牛肚子里旅行》,講述了“紅頭”和“青頭”兩只蟋蟀捉迷藏,“紅頭”不小心被吞到了牛肚子里,“青頭”在緊要關頭為好友出主意,幫助好友脫離危險,體現了“青頭”的理智、智慧、博學等特點。教師可通過課文分析幫助學生厘清課文寫作思路,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審視,學會習作中如何立意。
《在牛肚子里旅行》旨在講述有關動物生理上的知識,起到科普的作用,讓學生了解食物從牛的“口腔——第一個胃——第二個胃——口腔”的“反芻”過程。但考慮閱讀的對象是兒童,所以,貼近兒童的生活,將學生熟悉的“蟋蟀”引入文章內容中,故事從兒童喜聞樂見的“捉迷藏”開始。這樣的立意符合兒童成長特點和認知規律,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新穎性;此外,從“青頭”想方設法營救“紅頭”的過程中,體現了“青頭”的智慧、勇敢等可貴品質,能夠讓學生在認知方面上升到更高的臺階,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從而體現文章立意的深刻性。
教師通過對課文立意方面的分析,能夠讓學生初步體會習作中需要專注的要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想一想:在創編童話故事時,故事里有哪些角色?事情發生在什么時間、地點?發生了什么事?學生將會從課文中得到參考和借鑒,進而厘清創編童話故事的思路,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二)“思”選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合適的材料,學生的習作便會失去思想和情感的支撐,進而使其文章顯得枯燥無味,出現“假、大、空”的現象?!白x思達”教學理念下,教師需要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優秀文章,體會作者如何進行文章的選材,讓學生通過思考,將閱讀中獲取寫作知識和信息固化成為自身的習作能力,促進學生更好“表達”。
例如:統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收錄了《那一定會很好》一文,課文第一自然段,描述了包裹在泥土中的“種子”的想法:“這真難受”“我一定要站起來,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氣,那一定會很好”;課文的第四自然段中,種子長成了高大的樹,此時它在想,“要是能做一棵會跑的樹,那一定會很好”。課文的選材均源于人們的生活經驗。學生在閱讀時,自然而然會和“種子”“大樹”形成同樣的認識,實現“共情”,進而促使學生對文章繼續閱讀下去。
“課文無非是一個例子”,教師可以用《那一定會很好》作為習作教學中指導選材的一個例子,引發學生對選材的思考,讓學生認識到家庭生活可以為自己習作提供素材;同樣,通過本單元課文《一塊奶酪》,引導學生從學校生活中找到童話故事材料的原型;《在牛肚子里旅行》讓學生感受到習作選材可以源于自己的社會生活。這樣,在課文的教學中,讓學生初步形成習作中的“選材”意識。教師可趁機引入本單元的習作內容,引導學生在教材提供的諸多詞語中,結合原有的生活認知和經驗,選擇一個或幾個創編童話故事。
三、 目標引領,以“達”促“讀”
余文森教授在他的《論“讀思達”教學法》中提到,要致力于閱讀力、思考力、表達力三種能力本身的培養,所有能力只有在需要該能力的相應活動中才能得到培養和提升。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通常將閱讀和寫作教學割裂開來,形成閱讀與寫作兩個相對獨立的板塊:閱讀就是閱讀,寫作就是寫作。兩者涇渭分明,必然導致學生“讀”得盲目,文本信息輸入有限,影響“讀”的質效,也對“表達”帶來不利影響?!白x思達”教學理論下,教師需要從整體視角出發,“達”作為“讀”的目標,讓學生帶著任務閱讀,從而讀出收獲,讀出高效。
例如:統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共收錄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會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塊奶酪》四篇課文。在習作板塊,要求學生“我來編童話”。此外,本單元的單元導語中提示“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試著自己編童話,寫童話”,單元導語中隱含了本單元教學的“語文學習要素”,即以“編童話,寫童話”為教學目標,將“閱讀”和“感受”作為“培養想象力”的方法。基于此番考量,教師便可將本單元課文與寫作板塊的內容聯系起來,形成“讀思達”視角下的整體習作教學內容。比如: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從中體會“什么是童話”。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童話中蘊含了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在童話故事里,往往為一草一木、一花一鳥賦予了生命,令其具有人類的思想和情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中蘊含的想象力。
一個寒冷的圣誕夜,小女孩兒又冷又餓,她手中只剩下幾根沒賣出去的火柴。她此時十分渴望溫暖,于是點燃了第一根火柴,她就此看到了溫暖的大火爐,火爐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烤得人十分舒服;她渴望食物,又點燃了一根火柴。這次她看到了冒著香氣的烤鵝,烤鵝里填滿了蘋果和梅子,背上還插著刀和叉;她渴望過一個開心的圣誕節,又擦著了一根火柴,這一次她看到了圣誕樹,自己就坐在又大又美的圣誕樹下,看著幾千根明晃晃的蠟燭和許多美麗的畫片。在第四次和第五次點燃火柴時,她想到了奶奶,奶奶抱著自己飛向天堂。
小女孩對幸福生活充滿了渴望,正因如此,她在點燃每一根火柴后,便對記憶和經驗中的材料進行加工,創造了新的形象,進而形成了所謂的“想象”,由此可見,“想象”并非無根之水,無本之木,而是與現實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是現實生活的升華。教師讓學生懂得“什么是童話”“什么是想象”之后,便可將學生帶到“習作”板塊,引導學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國王”“黃昏”“廚房”等詞語,“說一說,通過這些詞語,自己能夠聯想到什么?”讓學生搜索記憶中的信息,將“想象”中的事物與自己的愿景聯系起來,著手創編童話故事。
習作是“表達”方式的一種,教師采用了“逆向”教學思維,將“習作”作為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帶著“目標”和“任務”主動探索課文,從中獲得寫作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在閱讀中“思考”,這樣不僅能夠讓“讀思達”融為一體,還能為學生增加閱讀驅動力,提高整體教學效果。
四、 結論
總而言之,“讀思達”不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基本行為和過程,也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步驟和流程。教師需要從信息輸入角度,理解“讀思達”的內涵,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注重“讀思達”的整體性,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余文森.論“讀思達”教學法[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4):50-57.
[2]余文森.“讀思達”教學法:學生教材學習的基本范式及主要變式[J].中國教育學刊,2021(7):67-72,77.
[3]張云鴿.淺析大單元視角下的習作教學策略[J].語文建設,2022(8):65-68.
[4]魏小娜.“用以致學”的寫作教學策略探析[J].中學語文教學,2023(4):43-48.
[5]蔡亞填.在寫作教學中發揮課文的“例子”作用[J].語文建設,2022(17):79-80.
[6]李忠.讓寫作成為一種學習方式[J].人民教育,2022(Z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