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銘,葉再發,陳瑀豪
泉州臺商投資區醫院神經外科,福建泉州 362123
顱腦外傷與腦出血是臨床中常見的急危重癥,其給患者生命安全和神經功能恢復帶來巨大威脅。早期氣管切開術作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被廣泛應用于這類患者的救治中[1-3]。顱腦外傷造成的顱內壓增高和腦出血所產生的腦組織損傷,都可能導致氣道受限和呼吸障礙的發生。早期氣管切開術通過及時建立氣道通暢,改善氧氣供應和二氧化碳排出,能夠有效避免或減輕呼吸衰竭的發生。然而,對于早期氣管切開術治療顱腦外傷與腦出血患者的效果尚缺乏較為系統的研究。 早期氣管切開術主要通過外科手術將氣管開放并插入氣管切開管,以維持氣道的通暢。由于早期氣管切開術能夠迅速有效地緩解呼吸困難,改善氣道通暢,很多研究認為其可以減少病死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然而,也有一些學者對早期氣管切開術的效果表示懷疑,認為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和并發癥[4-6]。因此,本研究旨在評估早期氣管切開術在治療該類患者中的效果,為臨床合理指導早期氣管切開術的應用提供依據。基于此,方便選擇2021 年8 月—2023 年8月泉州臺商投資區醫院收治的74 例顱腦外傷與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本院收治的74 例顱腦外傷與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先后順序進行分組,分成對照組(37 例)與觀察組(37 例)。對照組:男20例、女17 例;年齡31~70 歲,平均(50.5±6.5)歲;顱腦外傷22 例,腦出血15 例。觀察組:男21 例、女16例;年齡32~69 歲,平均(50.0±6.2)歲;顱腦外傷23例,腦出血14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過專業診斷,符合手術治療指征;②臨床資料完整且真實;③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知曉研究內容。
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禁忌證者;②不能全程配合手術治療情況者;③中途退出者。
兩組患者進入醫院后,醫生均對患者完成腦出血、顱腦外傷常規治療,同時根據患者病情,給予吸氧等治療操作,同時做好病情觀察。
觀察組:實施早期氣管切開術治療,在發病24 h內,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內容如下:患者取平臥位,取醫用軟枕墊于患者肩部下面,保持頭部后仰,充分暴露氣管,并有效固定患者頭部。常規進行消毒,并完成鋪巾操作,通過局部浸潤麻醉,起效后,對氣管插管位置進行有效確定,同時標記好手術需要穿刺的位置以及解剖的具體部位。切口位置選擇在患者頸前正中甲狀軟骨,順著下緣的位置逐步向胸骨上窩做一道縱向切口,逐層切開患者皮膚及皮下組織,分離胸骨甲狀肌及舌骨肌,使氣管處于暴露狀態,然后用尖刀片挑開第2~4 氣管位置,然后再對氣管前壁及軟組織進行局部擴張,將氣管導管緩慢地進行置入,并采取有效措施完成固定操作,同時吸凈手術的分泌物,并觀察患者出血情況。如果患者無出血,則可以放置紗布,位置在患者傷口與套管中間。
對照組患者則選擇在發病24 h 后完成氣管切開術治療,操作細節及手術流程與對照組完全一致。
①臨床療效:顯效表示為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正常,頭暈、意識不清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表示為患者神經功能、臨床癥狀較治療前得到有效改善;無效表示為患者病情未好轉或者出現加重情況。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②臨床指標:包括氣管導管拔管時間、意識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根據臨床情況統計與記錄。
③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內出血、低氧血癥。總發生率=(肺部感染例數+內出血例數+低氧血癥例數)/總例數×100%。
④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通過美國國立醫院卒中量 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估,總分為42 分,分值越高,則表明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⑤生活質量:根據健康調查簡表(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評估,包括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總體健康、生命活力及心理健康8 個領域,每項滿分均為100 分,評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
數據使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臨床指標、NIHSS 評分、生活質量為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用(±s)表示,行t檢驗;臨床療效和并發癥為計數資料,用例數(n)和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氣管導管拔管時間、意識恢復時間、住院時間指標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xˉ±s),d]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治療后NIHSS 評分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分對比[(xˉ±s),分]
觀察組SF-36 各項指標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xˉ±s),分]
顱腦外傷是指頭部受到外力作用導致的顱骨骨折、腦組織損傷及相關病理生理變化的疾病。由于頭部的結構復雜性和腦組織的脆性,顱腦外傷可能導致顱內壓增高、出血、腦功能受損等嚴重后果[7-9]。顱腦外傷的常見原因包括交通事故、跌倒、運動和工作事故以及暴力行為等。腦出血是指腦血管破裂導致血液進入腦組織或腦腔的情況。腦出血可以包括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實質出血、腦室內出血等。腦出血的主要癥狀包括劇烈頭痛、進行性神經功能缺失、意識障礙等,可以導致嚴重的神經系統損傷和死亡。顱腦外傷和腦出血是臨床急重癥情況,需要緊急診治和綜合治療。
早期氣管切開術作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在顱腦外傷與腦出血患者中具有明顯的優勢。顱腦外傷和腦出血會導致顱內壓增高和腦組織損傷,進而引起氣道受限和呼吸障礙[10-12]。早期氣管切開術可以通過及時建立氣道通暢,確保充足的氧氣供應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有效減少呼吸衰竭的發生。顱腦外傷和腦出血患者常伴隨著嚴重的腦功能損傷和神經系統損傷,這可能導致呼吸衰竭和并發癥的發生。早期氣管切開術可以通過維持氣道通暢,有效減少呼吸相關并發癥如感染、肺炎和氣管內壓增高情況的發生[13-15]。研究顯示,與常規治療相比,早期氣管切開術可以顯著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使患者可以盡早重歸正常生活。早期氣管切開術能夠有效地改善顱腦外傷和腦出血患者的氧合和通氣狀態,維持正常的血氧飽和度和動脈血二氧化碳水平,減輕腦組織的壓力和損傷。這有助于對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產生積極影響,使患者病死率和殘疾率得到最大程度降低。有研究表明,早期氣管切開術肺部感染發生率為2%,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5.67±1.21)分[16-18]。本研究中,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4.17±1.11)分,肺部感染發生率為2.70%,與其研究結果相似,支持早期氣管切開術作為治療顱腦外傷與腦出血患者的優先選擇。早期氣管切開手術通過確保氣道通暢,提供充足的氧氣和排除二氧化碳,有助于維持患者的呼吸功能,減少呼吸衰竭和嚴重并發癥發生。此外,早期氣管切開術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水平和經驗,手術操作不當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癥和損傷,需要嚴格的術前評估和手術指征。應在臨床實踐中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和醫生的判斷來確定是否需要進行早期氣管切開手術。此外,臨床醫生還需要進行全面的術前評估并充分了解該手術的風險和好處,以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的數據存在著潛在的選擇偏倚和信息偏差的問題,因此需要進行更多的隨機對照研究,并加強多中心合作,增加樣本量和研究的力度,以確保結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復性。對于早期氣管切開術在不同病情、不同年齡和不同臨床情況下的適應證和效果也需要進一步明確。
綜上所述,早期氣管切開術在顱腦外傷和腦出血的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能夠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及住院時間,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