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陸瑞,吳志兵,吳苗苗
沭陽縣中醫院婦產科,江蘇沭陽 223600
子宮肌瘤指的是子宮的平滑肌組織出現異常增生而形成良性腫瘤[1]。在女性良性腫瘤中,子宮肌瘤最為常見,許多患者未覺察到疾病癥狀,通常在體檢中發現疾病,也有部分患者有較為明顯的癥狀表現,如月經異常、下腹墜脹、白帶增多等,嚴重威脅女性健康[2-3]。臨床常常采用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傳統術式為開腹手術,適應證廣泛,尤其適用于有多次盆腔手術史、多發肌瘤的患者,缺點是創傷性比較大,不利于術后康復[4-5]。隨著醫療技術與器械的進步,臨床治療中已廣泛采用腹腔鏡技術,對于宮肌瘤患者來說采用腹腔鏡子剔除(Laparoscopic Myomectomy, LM)存在著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收到臨床和患者的極大歡迎,應用也越來越頻繁[6]。為了明確LM 對子宮肌瘤的應用價值,本研究便利選取2021 年7 月—2023 年6月沭陽縣中醫院收治的58 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本院收治的58 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29 例。對 照 組 年 齡22~46 歲,平 均(34.28±2.76)歲;病程1~6 年,平均(3.48±1.18)年;子宮肌瘤個數1~4 個,平均(2.15±0.85)個;子宮肌瘤位置:16例為肌壁間,13 例為漿膜下;子宮肌瘤直徑3~6 cm,平均(4.55±0.46)cm。干預組年齡20~47 歲,平均(34.96±3.16)歲;病程1~7 年,平均(3.72±1.22)年;子宮肌瘤個數1~5 個,平均(2.23±0.92)個;子宮肌瘤位置:肌壁間19 例,漿膜下10 例;子宮肌瘤直徑3~7 cm,平均(4.63±0.41)c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117),且患者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①經過檢查確定為子宮肌瘤;②病歷資料較為完整;③腫瘤直徑<8 cm;④符合手術適應證。
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禁忌證者;②合并心、腎、肝等嚴重病變者;③存在精神疾病者;④合并惡性腫瘤者;⑤宮頸機能不全者。
對照組選擇開腹手術進行治療,給予患者全身麻醉,針對手術位置皮膚進行常規消毒與常規鋪巾,于下腹部的正中位置行縱切口,然后逐層開腹,探查肌瘤的具體位置、大小等情況,再剔除肌瘤,結束手術后,縫合子宮,逐層縫合切口。
干預組行LM 治療,先為患者進行氣管插管,然后進行全身麻醉,協助患者保持著膀胱截石位,對要進行手術的部位進行徹底的消毒處理,處理好后使用無菌巾鋪蓋,右側腹膜打開并游離輸尿管,對患者的子宮動脈實施電凝、電切操作,操作完成后在患者的左側做同樣的操作。上述步驟完成后在患者的腹部進行橫切口然后插入氣腹針,注入適量CO2建立氣腹,腹腔壓力維持在12~14 mmHg,置入腹腔鏡,在平臍部偏左5 cm 處、反麥氏點及麥氏點行穿刺孔,作為操作孔,置入Tocar 工具,通過腹腔鏡明確子宮肌瘤詳細情況,將瘤體突出部位的假包膜至瘤體部分用單極電鉤切開,剔除肌瘤并用旋切器粉碎取出,送病理科進行下一步檢查,確認瘤體清除干凈后,縫合子宮,沖洗腹腔,最后逐層關閉腹腔。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若治療后肌核消失,并且子宮大小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并發癥,患者對治療方式滿意,則可評價為顯效;若經過治療的肌核縮小幅度>60%,無嚴重并發癥,患者對治療方式表示一般滿意,則可判斷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比較兩組手術情況:包括術中出血量,肛門首次排氣、首次下床活動、住院等時間。
比較兩組卵巢功能:包括抗繆勒管激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
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切口感染、盆腔粘連、尿路感染。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手術情況、卵巢功能)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臨床療效)以例數(n)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干預組術中出血量、肛門首次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組別對照組(n=29)干預組(n=29)t 值P 值術中出血量(mL)126.48±10.52 61.76±5.86 28.943<0.001肛門首次排氣時間(h)31.17±5.02 21.38±4.43 7.874<0.001首次下床活動時間(h)29.67±6.86 20.11±5.37 5.909<0.001住院時間(d)8.42±1.34 5.26±0.56 11.717<0.001
治療前,兩組卵巢功能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干預組抗繆勒管激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均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卵巢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卵巢功能比較(±s)
組別對照組(n=29)干預組(n=29)t 值P 值抗繆勒管激素(ng/mL)治療前2.15±0.20 2.14±0.21 0.186 0.853治療后1.81±0.19 1.93±0.17 2.535 0.014卵泡刺激素(U/L)治療前9.86±1.17 9.81±1.09 0.169 0.867治療后6.29±0.98 7.38±1.11 3.964<0.001雌二醇(pmol/L)治療前148.74±9.53 149.63±9.46 0.357 0.722治療后104.25±5.63 131.75±6.12 17.809<0.001
對照組中,切口感染、盆腔粘連、尿路感染分別3 例、3 例、2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7.59%;干預組中,出現1 例切口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3.45%。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35,P<0.05)。
近些年來,女性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子宮肌瘤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對女性健康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影響其正常生活[7-8]。子宮肌瘤的初期癥狀不太明顯,多數患者通常是在進行日常體檢時發現子宮肌瘤的存在,患者的癥狀表現與腫瘤數量、大小、位置等有直接關系[9]。當發現子宮肌瘤后,應及時采取治療措施,臨床多以手術治療為主,能較好地清除瘤體,效果較好[10-11]。傳統術式為開腹手術,能有效清除子宮肌瘤,治療效果較佳,但可能影響患者卵巢供血,打破卵巢與子宮之間的天然平衡,造成內分泌失調,影響女性的卵巢功能[12-13];此外,開腹手術的并發癥比較多,不利于術后康復[14-15]。近些年來,微創技術十分流行,在臨床治療中得到有效地推廣,受到臨床醫生與患者的認可,應用于子宮肌瘤治療中,需要借助腹腔鏡進行直接觀察病變位置,準確地剔除肌瘤,能保全子宮、盆底的物理完整性,有利于術后功能恢復與康復,更加容易讓患者接受[15]。LM 術式的療效較為理想,術野好,剔除操作更加精細,而且對胃腸的牽動較小,利于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創傷性小,術后康復較快,出院時間較早[16]。經臨床觀察發現,LM 術式因切口小,創傷性輕,可減輕身體應激,術后并發癥少,對卵巢功能的影響較小,安全性全,受到許多子宮肌瘤患者的青睞[17]。
在本研究中,干預組總有效率為96.55%,高于對照組的72.41%(P<0.05),提示LM 術式能提升療效。干預組出血量,肛門排氣、下床活動、住院時間 分 別(61.76±5.86)mL、(21.38±4.43)h、(20.11±5.37)h、(5.26±0.56)d,均優于對照組(P均<0.05),出血少是因為LM 術式的切口小,創傷性更輕,身體應激反應也更小,加快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干預組抗繆勒管激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水平分別為(1.93±0.17)ng/mL、(7.38±1.11)U/L、(131.75±6.12)pmol/L,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表明LM術式對卵巢功能的影響較小,利于卵巢功能指標保持較高水平。干預組術后并發癥率為3.45%,低于對照組的27.59%(P<0.05),說明LM 術式不容易誘發切口感染,對盆腔與尿路的牽拉較少,基本不出現盆腔粘連、尿路感染等情況。這與周燕武[18]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其研究中的治療效果方面研究組治療有效率(92%)高于對照組(78%)(P<0.05);研究組出血量,肛門排氣、下床活動、住院時間分別為(92.25±14.15)mL、(12.26±1.41)h、(20.11±5.37)h、(4.52±0.76)d,均優于對照組(P均<0.05);研究組抗繆勒管激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水平分別 為(1.97±0.18)ng/mL、(7.58±1.24)U/L、(134.21±23.65)pmol/L,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8.00%)低于對照組(24.00%)(P<0.05)。
綜上所述,針對子宮肌瘤患者應用LM 術式治療能提高總有效率,還能優化手術指標,提高卵巢功能指標水平,降低術后并發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