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春
濟寧市第三人民醫院(濟寧市兗州區人民醫院)兒科,山東濟寧 272100
小兒支氣管肺炎是指支氣管及肺泡的炎癥性疾病,發病原因主要是病原體感染引起,比如細菌、病毒、支原體等感染,也可以由多種病原體混合感染引起。病原體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入侵,有少部分患兒可經過血液傳播到肺部。肺炎支原體肺炎在兒科較為常見,一些患兒會有肺外并發癥發生。近年來,其發病年齡日益降低,嚴重危害了兒童健康[1]。在小兒支氣管肺炎的治療中,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靜脈滴注是臨床主要給藥方式,但是具有相對較長的治療時間,會將患兒家庭經濟負擔增加[2]。本研究隨機選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濟寧市兗州區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小兒支氣管肺炎治療中阿奇霉素不同給藥途徑的不良反應。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本院收治的100例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依據阿奇霉素不同給藥途徑分為靜脈滴注后口服序貫治療組(序貫治療組)、靜脈滴注組兩組,每組50例。序貫治療組中女21例,男29例;年齡6個月~13歲,平均(7.07±1.96)歲;病程2~4 d有28例,5~8 d有22例;在X線表現方面,單側33例,雙側17例。靜脈滴注組中女20例,男30例;年齡6個月~13歲,平均(7.23±1.45)歲;病程3~5 d有27例,6~10 d有23例;在X線表現方面,單側32例,雙側1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①均有發熱、咳嗽等臨床癥狀;②均有咽痛、身痛、體乏無力等肺外表現;③均符合小兒支氣管肺炎的診斷標準[3];④均經胸部X線檢查確診。
排除標準:①有嚴重肝病者;②有其他嚴重并發癥者;③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過敏史者。
靜脈滴注組給予患兒靜脈滴注10 mg/kg注射用阿奇霉素(國藥準字H20213445;規格:0.5 g/10支/盒),1次/d,待患兒具有較輕的病情后繼續給予其靜脈滴注10 mg/kg阿奇霉素,1次/d,持續治療7~10 d。
序貫治療組給予患兒靜脈滴注10 mg/kg阿奇霉素,1次/d,3~5 d后,待患兒具有較輕的病情后讓其口服10 mg/kg阿奇霉素干混懸劑(國藥準字H10960112;規格:0.1 g/袋),1次/d,持續治療8~12 d。
比較兩組療效。顯效為治療后患兒無發熱、咳嗽等癥狀,具有明顯較輕的肺部體征、正常的胸部X線片檢查結果;有效為治療后患兒基本無發熱,偶爾有咳嗽,具有較輕的肺部體征,胸部X線片檢查發現炎癥吸收;無效為治療后患兒的發熱、咳嗽等癥狀及肺部體征沒有減輕或加重,胸部X線片檢查發現炎癥沒有吸收[4]。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比較兩組肺功能。包括潮氣量(Tidal Volume,TV)、呼氣峰值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PEF)、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比較兩組炎癥因子。包括血沉(Sedimentation Rate, ESR)、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 PCT)、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血清淀粉樣蛋白A(Serum Amyloid A, SAA)。
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胃腸道反應、院內感染、靜脈炎。
采用SPSS 2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療效和不良反應)以例數(n)及率(%)表示,組間差異比較行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TV、PEF、FEV1、FVC、ESR、IL-6、PCT、CRP、SAA)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后的TV、PEF、FEV1、FVC均高于治療前,ESR、IL-6、PCT、CRP、SAA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兒的TV、PEF、FEV1、FVC、ESR、IL-6、PCT、CRP、SAA水平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序貫治療組患兒的TV、PEF、FEV1、FVC均高于靜脈滴注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ESR、IL-6、PCT、CRP、SAA水平均低于靜脈滴注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表3。
表2 兩組患兒肺功能比較()
表2 兩組患兒肺功能比較()
注:TV:潮氣量,PEF:呼氣峰值流速,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VC:用力肺活量。
組別序貫治療組(n=50)靜脈滴注組(n=5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P序貫治療組(治療前后)值t/P靜脈滴注組(治療前后)值t/P組間比較值(治療前)值t/P組間比較值(治療后)值FVC(L)1.18±0.14 1.44±0.24 1.21±0.20 1.31±0.22 6.617/<0.001 2.378/0.019 0.869/0.387 2.823/0.006 TV(mL)351.37±30.42 461.90±46.16 350.96±25.83 405.08±35.28 14.138/<0.001 8.752/<0.001 0.073/0.942 6.916/<0.001 PEF(L/s)2.40±0.24 2.95±0.26 2.42±0.23 2.82±0.24 10.991/<0.001 8.509/<0.001 0.425/0.672 2.598/0.011 FEV1(L)0.94±0.20 1.22±0.25 0.93±0.20 1.07±0.23 6.184/<0.001 3.248/0.002 0.250/0.803 3.122/0.002
表3 兩組患兒炎癥因子比較()
表3 兩組患兒炎癥因子比較()
注:ESR:血沉,IL-6:白細胞介素-6,PCT:降鈣素原,CRP:C反應蛋白,SAA:血清淀粉樣蛋白A。
組別序貫治療組(n=50)靜脈滴注組(n=50)t/P序貫治療組(治療前后)值t/P靜脈滴注組(治療前后)值t/P組間比較值(治療前)值t/P組間比較值(治療后)值SAA(mg/L)14.58±2.12 6.15±1.52 14.57±2.13 8.47±1.24 27.169/<0.001 19.479/<0.001 0.008/0.994 10.888/<0.001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ESR(mm/h)18.35±3.26 7.14±1.25 17.97±2.82 12.82±2.18 51.679/<0.001 34.471/<0.001 0.418/0.677 12.126/<0.001 IL-6(pg/mL)65.48±5.81 12.58±2.38 64.96±6.33 20.60±4.02 59.577/<0.001 41.831/<0.001 0.428/0.670 12.139/<0.001 PCT(μg/L)4.81±1.58 0.21±0.06 4.35±1.17 0.47±0.15 98.008/<0.001 81.316/<0.001 0.525/0.601 21.142/<0.001 CRP(mg/L)6.71±1.33 3.45±1.06 6.70±1.32 4.12±1.44 14.360/<0.001 9.202/<0.001 0.001/1.000 7.091/<0.001
序貫治療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6.00%,低于靜脈滴注組的3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近年來,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數量日益增多,同時具有較重的病情、較快的進展、較多的肺外并發癥[5]。小兒支原體肺炎的傳播途徑主要為呼吸道飛沫,在宿主呼吸道上皮細胞表面吸附,對纖毛運動造成抑制,將上皮細胞破壞,從而引發疾病的發生,一方面會引發呼吸道感染,另一方面還會損傷其他臟器[6]。現階段,臨床還沒有完全明確其發病機制,普遍認為患兒對病原體或其代謝產物有免疫應答是肺炎支原體的可能致病性,由于其無細胞壁,因此對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無效,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能夠對細菌轉肽進行阻止,對細菌蛋白質合成進行抑制,進而將極好的殺菌抑菌作用發揮出來,對支原體、衣原體、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等的抗菌作用均較強[7]。同時,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還能夠對外周血中性粒細胞將活性氧釋放出來進行直接抑制,進而對炎癥反應及組織損傷進行避免,并對IL-6、IL-8的產生進行抑制,因此一方面能夠將殺菌作用發揮出來,另一方面還能夠對肺部炎癥反應進行抑制[8]。
阿奇霉素是一種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對蛋白質合成的抑制作用更強,對支原體的抗菌活性更高,能夠顯著減少患兒胃腸道不良反應,具有較低的肝腎毒性、較少的副反應,對肺炎支原體具有較強的作用,在支原體肺炎的治療中是首選藥物[9]。有研究表明,在小兒支氣管肺炎的治療中,靜脈滴注后口服阿奇霉素和靜脈滴注阿奇霉素具有相當的療效(93.33% vs 96.67%)及用藥量,但前者更能將患兒的胃腸道不良反應減少[10-11]。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94.00% vs 96.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序貫治療組患兒的TV、PEF、FEV1、FVC均高于靜脈滴注組(P均<0.05),ESR、IL-6、PCT、CRP、SAA水平均低于靜脈滴注組(P均<0.05),原因為序貫治療在嚴重感染性疾病治療初期采用抗菌藥物靜脈給藥,在有效改善與控制病情后以較快的速度改用口服給藥,依據患兒疾病因素、藥物穩定性、藥代動力學、藥效動力學之間的關系科學給藥,能夠對阿奇霉素濃度進行有效維持,對其高滅菌活性進行保持,且阿奇霉素口服耐胃酸,具有良好的吸收,且具有良好的組織穿透性,而肺臟具有豐富的血液循環,滲透性良好,因此連續服用有積累作用,體內分布較優化,抗生素后效應獨特,能夠有效抑制并消除致病菌[12-13]。本研究結果還表明,序貫治療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靜脈滴注組(P<0.05),原因為長時間靜脈滴注會誘導細菌耐藥性產生,從而引發菌群失調,促進二重感染的產生,而靜脈滴注后口服序貫治療不易造成阿奇霉素蓄積在血中,進而顯著降低胃腸道平滑肌收縮強度,從而有效減少胃腸道等不良反應的發生[14-15]。
綜上所述,小兒支氣管肺炎治療中阿奇霉素靜脈滴注后口服序貫治療的不良反應較靜脈滴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