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鵬娟,柯麗霞,楊利琴,周素珍,江清花,朱凌馨,周娟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產科,福建廈門 361003
近年隨著微創外科手術不斷發展,腹腔鏡下根治術成為了當前臨床中子宮內膜癌手術治療的首選術式,其在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等近期效益[1],以及降低復發率、提高生存率等遠期效果[2]方面均獲得循證醫學支持。然而,手術對患者機體是有一定損傷的,有圍手術期并發癥發生風險,再加上患者存有不同程度負性心理,均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現代臨床醫學比較重視圍手術期護理,認為科學、規范的圍手術期護理是手術的必要補充,有助于提升療效,減少并發癥發生[3]。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為近年新興的外科護理新理念,已廣泛應用于胃腸外科[4]、骨科[5]圍手術期護理中,證實有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的作用。現為探究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對腹腔鏡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本研究便利選擇2021年7月—2022年6月在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行腹腔鏡子宮內膜癌根治術的86例患者開展對照研究,以期為子宮內膜癌圍手術期護理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便利擇取86例在本院行腹腔鏡子宮內膜癌根治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將2021年7—12月應用常規護理措施的43例子宮內膜癌患者設為對照組,年齡46~78歲,平均(63.16±9.15)歲;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17.7~26.2 kg/m2,平均(21.95±2.46)kg/m2;臨床分期:Ⅰ期22例,Ⅱ期21例;手術時間106~154 min,平均(129.91±12.88)min。選擇2022年1—6月應用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措施的43例子宮內膜癌患者設為觀察組,年齡49~79歲,平均(60.51±9.14)歲;BMI 17.2~26.5 kg/m2,平均(22.45±2.75)kg/m2;臨床分期:Ⅰ期20例,Ⅱ期23例;手術時間105~148 min,平均(125.16±11.16)min。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批同意。
納入標準:①符合《婦產科學(8版)》[6]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病理活檢確診為子宮內膜癌,無遠處轉移;②符合腹腔鏡下子宮內膜癌根治術(子宮+雙側附件切除+腹主動脈周圍淋巴結清掃)的適應癥;③擇期手術;④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腹部手術史患者;②伴有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等患者;③伴有其他惡性腫瘤患者。
1.3.1 對照組 予以常規圍手術期護理措施,包括:①術前:常規術前評估和疾病、手術宣教。術前1 d進行禁食水指導和腸道準備;②術中:術中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體溫,采用開放性補液策略,對晶體、膠體輸注比例不作限制;③術后:遵醫囑給予靜脈自控鎮痛泵止痛;鼓勵患者術后1 d下床活動,給予1次下肢氣壓泵/d以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常規留置尿管、腹腔引流管;術后6~8 h先流質飲食,逐步過渡到普食。
1.3.2 觀察組 實施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具體包括:(1)術前:①健康宣教:在術前3 d醫護人員以宣傳冊、視頻、科普文章、一對一講解等方法向患者和家屬介紹子宮內膜癌發生發展及轉歸、腹腔鏡下根治術優勢及安全性、圍手術期配合及注意事項等,使其對手術有一定的了解;②心理疏導:患者在確診子宮內膜癌時可能會有較大心理壓力,再加上子宮及附件切除,往往會產生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故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因勢利導,除了進行疾病理論知識宣教,還應告知醫護團隊的優越、既往治療成功的病例、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其防治方法等,加強其心理疏導,并與患者家屬充分溝通指導給予患者家庭社會支持,鼓勵其正視疾病和手術;③營養支持:指導患者在飲食中遵循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的飲食原則,盡量不要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時,對于BMI<18.5 kg/m2,或近6個月內體質量下降超過10%,或血清白蛋白<30 g/L患者邀請營養師會診給予營養支持,另對于血紅蛋白<70 g/L的患者予以輸血;④腸道準備:術前囑患者盡量無渣流質飲食,術前一晚給予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口服以作腸道清潔,并囑患者術前6 h禁食,術前2 h禁飲,但在術前1晚可飲用800 mL、術前2 h飲用400 mL碳水化合物飲料。對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盡量飲用低糖或無糖碳水化合物。此外,術前給予患者胃管留置,但在術畢時拔除。
(2)術中:術中病情觀察、保暖、預防性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等與對照組相同,均以手術室護士實施為主,但其采取限制性補液,術前不給予擴容性補液,且術中輸注晶體:膠體比例規定為2∶1。
(3)術后:①心理干預:術后患者麻醉蘇醒后告知患者手術成功,并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且告知根治性手術對心功能無不良影響,盡量消除患者的顧慮;②疼痛護理:實施多模式鎮痛,除了使用自控鎮痛泵外,定時評估患者疼痛程度,通過按摩、熱敷、轉移注意力等非藥物方法減輕其痛感,對于中重度疼痛者配合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盡量減少阿片類鎮痛藥的應用,減少不良反應;③管道拔除:當引流液少于100 mL即將其拔除。術后1 d尿管拔除;④術后進食:患者麻醉蘇醒后,護理人員對其口腔、咀嚼功能進行評估,指導在術后4 h可飲用少量溫水,術后6 h全流質飲食,術后1~2 h半流質飲食,術后3 h正常飲食;⑤活動指導:術后麻醉蘇醒后,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踝泵活動;術后12 h可在陪護協助下下床活動,術后1 d規定每日下床活動量,如步行500步/d(可分多次完成)等。
1.4.1 術后康復情況 包括胃腸功能(術后首次進水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下床活動時間。
1.4.2 術后疼痛 比較術后6、24、48 h患者疼痛狀況,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進行疼痛評估,分值為0~10,得分愈高疼痛愈劇烈。
1.4.3 術后并發癥發生狀況 記錄患者術后至出院期間尿路感染、腹脹、靜脈血栓、發熱、惡心嘔吐、尿潴留等并發癥發生狀況。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術后康復相關指標、疼痛分值)符合正態分布,以()描述,行t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發生狀況)以例數(n)和率(%)描述,予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相關指標對比,觀察組術后首次進水時間、首次進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相關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相關指標對比()
組別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首次進水時間(h)4.19±1.03 6.12±0.96 9.008<0.001首次進食時間(h)7.07±0.86 9.30±2.18 6.258<0.001下床活動時間(h)12.26±2.48 24.51±2.80 21.498<0.001首次肛門排氣時間(h)21.30±3.74 26.16±4.86 5.195<0.001首次排便時間(d)2.28±0.45 3.16±0.75 6.586<0.001
術后6 h,兩組疼痛分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48 h,兩組患者疼痛分值逐漸減少,觀察組疼痛分值分別為(2.81±0.70)分、(2.30±0.89)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疼痛分值對比[(),分]

表2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疼痛分值對比[(),分]
組別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術后6 h 3.33±0.47 3.47±0.55 1.260 0.211術后24 h 2.81±0.70 3.14±0.77 2.047 0.044術后48 h 2.30±0.89 2.98±0.83 3.639<0.001 F值22.080 5.490 P值<0.001 0.006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9.30%,與對照組的20.93%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對比
有研究指出,手術引起的應激反應貫穿圍手術期,可導致神經內分泌、炎癥因子等物質改變,進而有可能造成臟器功能變化,發生并發癥,不利于術后康復[8]。另有研究報道,采用單一手段減輕手術應激反應的作用是有限的,應通過多模式、多途徑綜合干預[9]。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就是多種護理措施的綜合,其以循證醫學作為理論基礎,采取一系列圍手術期優化措施以最大限度減輕手術應激反應,降低并發癥發生概率,實現提高醫療質量、保障手術安全[10]。
本研究將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用于腹腔鏡下子宮內膜癌根治術中,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首次進水時間(4.19±1.03)h、首次進食時間(7.07±0.86)h、下床活動時間(12.26±2.48)h、首次肛門排氣時間(21.30±3.74)h、首次排便時間(2.28±0.45)d均少于對照組,且患者術后24、48 h疼痛分值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與李夢思等[11]研究結果相符,其研究中觀察組腹腔鏡下子宮內膜癌根治術圍手術期實施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患者術后進水時間(4.38±1.28)h、進食時間(7.78±1.28)h、肛門排氣時間(23.43±5.27)h、排便時間(2.73±0.56)d、下床活動時間(11.83±3.28)h、住院時間(3.27±1.18)d,均優于對照組(P均<0.05),提示與常規圍手術期相比,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能夠更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和減輕術后疼痛感。究其原因,常規圍手術期護理術前長時間禁食水會讓患者出現口渴饑餓,產生不同程度應激反應;術中實施開放性補液可能會增加機體組織水腫;術后長時間放置尿管或引流管、鎮痛不徹底或延遲活動等行為,均有可能增加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發生概率,不利于機體康復。而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在保證護理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科學護理措施促進機體康復,例如:①在術前給予健康宣教、心理指導使其以正確的心態面對癌癥和手術,并可讓其對圍手術期并發癥有一定的識別能力,及早發現及時干預;②外科康復外科護理縮短患者術前禁食水時間,并提供營養指導,促使患者以較好的生理狀態接受手術,為術后機體恢復打下基礎[12];③在實施外科快速康復,采用多模式鎮痛,確保患者獲得有效的鎮痛,且指導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合理進食以刺激胃腸道,促使胃腸蠕動,加速機體康復[13];④術中控制補液量,維持術中出入量平衡即可,避免補液不足或過度,不增加組織臟器負荷;⑤術后通過心理疏導、多模式鎮痛、盡早拔管尿管和引流管以最大限度減輕患者的心理、生理應激反應,穩定機體內環境,進而有利于促進機體康復[14]。但本研究中,兩組并發癥發生率(9.30% vs 20.9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查愛美等[15]研究結果(15.22% vs 36.96%,P<0.05)不相符,這可能是因為并發癥發生受多因素影響,快速康復外科護理預防并發癥作用有限,也或者是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導致結果偏倚,今后需擴大樣本量驗證。
綜上所述,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應用于腹腔鏡子宮內膜癌圍手術期護理工作中是安全有效的,能夠有效減輕患者術后應激反應、促進胃腸功能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