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新宇
(杭州市蕭山區金山小學,浙江杭州,311203)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到: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要圍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發揮評價的引導作用,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1]作為課程育人價值集中體現的核心素養已然成為當前課改的關鍵,而學習評價作為研究學生學習的過程,則是決定核心素養能否有效達成的關鍵因素。[2]它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對下一階段教學起引導作用,同時以生為本的學習評價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
但是學習評價在目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存在以下情況:首先,存在只教不評的現象,部分教師忽略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只教不評的“滿堂灌”課堂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導致學生主觀能動性低下;其次,評價主體單一,只重視教師對學生的單向性評價,忽視了其他評價主體的共同參與;最后,評價方式單一,多以結果評價為主,以紙質檢測為最終評價依據,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由于時空的局限性,很多教師更多關注到課堂40分鐘內學生的表現,對于布置的課前導學作業和課后實踐作業缺少評價反饋或評價流于形式。
學習評價作為日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被高度重視,探索新的學習評價已然成為新課改背景下一線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本文從基本原則、策略探尋兩個方面切入,探討素養導向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評價機制的構建與實踐。
課程一體化設計是新課標理念的一大體現。新課標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要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將學生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作為建構課程的基礎,強化課程設計的整體性。[1]因此,學習評價應遵循一體化設計,立足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融合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個核心素養,在一體化課程建設中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價值。[3]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萬里一線牽”一課時,教師將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辨析、討論和自主評價,以此檢測學生學習的成效,實現以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如表1所示。

表1 “萬里一線牽”課堂教學評價及對應的素養指向
新課標對各學段的核心素養目標都作了具體說明,它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根據學段的上升,各有側重。因此,學習評價應指向核心素養在不同階段的目標體現,凸顯主體意識,從而真正發揮評價的激勵和促進功能。以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中華文化認同學段目標為例,如表2所示,從第一學段“感知傳統文化”到第三學段“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文明成就感到自豪”,目標的指向逐漸深入,與之對應的評價要求也應逐漸深化。

表2 不同學段的政治認同素養目標
六年級下冊“探訪古代文明”一課的教學側重學生內在自豪感的激發,以樹立文化自信為評價標準,如表3所示,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高階思維與情感共鳴。

表3 “探訪古代文明”一課以樹立文化自信為評價標準
道德與法治學習評價應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力求從多維度評價學生學習的過程,積極探索增值評價。教師要根據學習評價標準的達成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以實現教學評一致性,促進學生價值認同,助力核心素養培育。
1.強化多維過程評價
實施過程性評價的主要場所是課堂,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將課堂變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場,以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道德理解力和判斷力。因此,教師可從學業成就、學習態度、過程體現、價值觀念等多維角度出發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以六年級上冊“認識居民身份證”一課為例,設計如下課堂學習過程評價清單,如表4所示,從不同角度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以此發揮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以評育人的功能。

表4 “認識居民身份證”一課評價表
2.積極探索增值評價
在新課標中首次引入增值評價,何為“增值”,簡言之即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指向核心素養的學習評價,需要關注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德智體美勞的發展變化,使教學評的一致性達到最大限度,并以此作為增值評價的依據與標準。
以課前—課中—課后為觀察時間,記錄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情況,在動態變化中探索增值評價。以四年級下冊“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一課為例,課前教師請學生對家庭使用塑料袋情況進行調查并自主評價,調查表如表5所示。

表5 家庭塑料袋使用情況課前調查
在課堂深入學習“白色污染”帶來的嚴重危害和減塑的重要性后,教師可請學生課后完成實踐作業,如表6所示。通過增值評價,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責任擔當意識,檢驗學生核心素養的落實情況。

表6 “減塑行動我參與 共建綠色新生活”
新課標中提到,道德與法治課程倡導以評價促進學生學習的理念,關注學習過程,尊重、欣賞學生獨特的課堂表現與智慧生成。[1]因此,在學習評價活動中,教師應不斷加深學生的知行體驗,通過多元評價方式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1.創設多元評價活動
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關聯,具有體驗性與實踐性等特點。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觀察與記錄學生在課堂的行為表現和情感態度,積極創設多元評價活動,促使學生不斷調整學習狀態,激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以六年級上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課為例,通過“祖孫三代對比,感受法律逐步完善”這一教學環節,教師在學習活動過程中設計出一系列評價活動,如表7所示。

表7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課中的評價活動
2.堅持多元評價主體
新課標中強調要發揮評價的引導作用,請學生、教師、同伴、家長及社會人士共同參與評價。[1]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意味著可以從多種渠道觀察和收集學生在各種場景中的行為表現,由此實現多把尺子評價學生,同時能夠形成家校社的育人合力,真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以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們小點兒聲”一課為例,教師從班級空間擴展到公共場所,引導學生明白在公共場所下小聲說話、不打擾他人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種道德修養。此階段的學生自律意識不夠,對噪聲危害的認識較為淺顯。課前教師請學生自主評價:大聲說話是不文明的行為嗎?在很吵的地方你會大聲說話嗎?小組討論大聲是吵鬧嗎?關注過公共場所靜音的標志嗎?根據評價結果繪制統計圖,以更好地了解學情,開展課堂教學。課堂中,教師又創設了用餐、打掃衛生等情境,請學生對“有點兒吵”的情境提出改進策略,并由其他小組進行評價:看看誰才是真正的“調音師”。通過自評、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共同約定“小點兒聲”的規則,學生能更心悅誠服地遵守與執行規則。課后學生在公共生活中能否真正做到“小點兒聲”,是本課核心素養落實的真正體現。而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家長、社會人員的共同評價。
3.探索多元評價方式
在對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常規的作業、紙質測試等考察外,教師還要積極探索多元評價方式,如學生成長檔案袋、觀察記錄表等,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的科學性。
以三年級上冊“安全記心上”這一課為例,教師重在引導學生自覺遵守交通規則,防止溺水、火災等事故發生。在課后,教師讓學生設計、制作一款棋盤游戲。通過學生喜愛的游戲形式,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安全自救和防護意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樹立生命安全觀。棋盤設計注重多元性和開放性,設計如下評價標準,從多個方面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達到課程育人目標,如表8所示。

表8 “安全記心上”課后實踐作業
棋盤游戲后,教師引導學生走向生活實踐,以宣傳畫、手抄報、標志語等多種形式宣傳自救和防護小知識。教師可將體現學生發展的作品放入成長檔案袋,以供后續結果評價使用。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師應積極參與教育改革,探索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讓大數據服務課堂,依托信息化技術提供的學習評價,有助于及時調整與改進教學進度與內容,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以學定教。通過線上線下實時的互動交流和評價反饋,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在數據支持下進行學習評價,能夠讓評價可視化、持續化,有助于教師及時反思課堂教學,重視學生道德發展的內化,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1.實現課中精準評價
在智慧課堂教育理念下,教師可設計適當習題在課堂教學時推送給學生,學生在智慧平臺上答題,平臺及時生成數據便于教師掌握學情,及時調整與改進教學進度與內容。例如,教師在六年級下冊“探訪古代文明”一課中通過智能平臺推送相關檢測習題,以此評價反饋學習情況,如表9所示。

表9 “探訪古代文明”習題推送及評價反饋 單位:人
2.加強課后作業評價
課后作業須關注評價環節,切實發揮其反饋、評價、激勵、發展等作用。教師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表達,通過作業打卡、上傳展示、分享感受等方式進行成果展示。教師利用智慧平臺記錄學生的學習收獲與成長點滴,同時加強對學生的作業評價,將優秀作業進行展示并記錄在學生電子成長檔案內,充分發揮作業育人的功能。
例如,在完成“從白色污染說起”這一課的教學后,教師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請學生自覺加入“減塑行動”,在智慧平臺上傳行動照片,并向身邊的人積極宣傳推廣,減少、替代或創新使用塑料制品。學生在智慧平臺上傳的照片包括:去餐廳吃飯攜帶打包盒,去超市自帶環保袋,盡可能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教師、同伴和家長在瀏覽這些圖片的過程中可實時留言評價,真正做到作業評價指向持續發展,引領價值踐行。
3.數據支撐教學反思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學提供了大數據,也為教師的教學反思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教學行為在數據的“警醒”中愈加科學。教師教得如何,學生學得如何,皆體現在評價中。因此,以學習評價的數據支撐教學反思,有利于改進教師的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以下為二年級下冊“爭做綠色小衛士”主題單元的課后檢測題,學生在智慧平臺完成答題后生成的數據反饋,如表10所示。教師通過數據反饋評價,了解學生的薄弱點或者疑難點,及時反思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在生活實踐中給予學生更好的指導。

表10 “爭做綠色小衛士”單元練習反饋
綜上所述,素養導向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習評價改變了傳統課堂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現狀,教師以評促學、為學、導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學習全過程,促進知行合一。學生在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和社區評價過程中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加強政治認同、提高道德修養、增強法治觀念、提高責任意識、健全人格。同時多元評價方式的呈現,特別是在大數據時代下的學習評價能夠記錄學生道德實踐的全過程,使評價可視化、數據化、高效化,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完成道德與法治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