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尹銘,王蕾,周波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西部中醫藥》雜志積極主動,發揮自身優勢,根據期刊特點進行選題策劃,調整論文版面,增設“疫病·新冠肺炎”專題,并積極與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約稿,利用網絡首發的超短發表時滯的優點,將已經通過審稿的“新冠肺炎”研究論文以網絡首發的形式優先刊出,以最快的速度向全國、全球廣泛傳播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的經驗,助力新冠肺炎研究[1]。現已刊出了一批高質量論文。筆者對現有“疫病·新冠肺炎”專題的文獻進行文獻計量學研究,了解《西部中醫藥》雜志在疫情期間的貢獻以及專題論文的特征,以期為“疫病·新冠肺炎”專題研究的完善提供參考依據。
在中國知網(CNKI)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檢索《西部中醫藥》雜志“疫病·新冠肺炎”專題文獻,共檢索到31條文獻記錄。通過對篇名和內容進行人工查看,發現其中的文獻內容與主題均相關,故最終用于分析的有效文獻為31篇。
文獻計量學是采用數學、統計學等計量方法,對文獻情報的數量關系、分布結構、變化規律和定量管理進行研究,進而探討科學技術的某些結構、特征和規律的一門學科[2]。CiteSpace是陳超美教授開發的信息可視化分析軟件,對文獻進行計量分析和可視化處理,可以挖掘引文空間的知識聚類和分布,進行作者、機構等知識單元之間的共現分析,在揭示研究熱點與學科發展規律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在中醫藥領域中被廣泛應用[3-4]。
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應用Excel進行數據匯總,并利用CiteSpace 5.8.R1軟件和中國知網(CNKI)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功能對新冠肺炎文獻的載文數量、發文作者、關鍵詞、發文機構等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繪制相關知識圖譜,客觀展示該領域的研究現狀,探討新冠肺炎的研究熱點及趨勢,以期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
2.1 總體趨勢 《西部中醫藥》于2020年2月17日開始網絡首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臨床特征與辨證論治——甘肅經驗》等新冠肺炎研究論文,2020年3月正式出版“疫病·新冠肺炎”專題論文,至2021年7月27日,已正式出版16期31篇。文獻數量增長的總體趨勢見圖1。

圖1 31篇文獻總體趨勢
其表現為初始階段迅速增長,后續階段增長趨緩并平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眾對新冠肺炎的關注度。文獻數量平均1.94篇/期,共有3篇文獻的被引量≥10,單篇文獻最高被引13次,篇均被引數1.77,與同期其他專題論文的被引量相比被引量較高,說明熱門專題論文具有很高的社會影響力。
2.2 發文作者 采用CiteSpace 5.8.R1分析作者合作網絡,1個節點表示1個作者,網絡中的連線體現了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連線粗表示合作關系相對密切,節點大小代表作者發文量多少,可視化結果見圖2。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發文量2篇以上的作者只有5人:李盛華(3篇)、潘文(2篇)、張燕琴(2篇)、杜雨津(2篇)、唐銳(2篇),以第一作者發文量2篇以上的為0人,說明在本研究檢索時間范圍內,《西部中醫藥》雜志有關新冠肺炎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群并未形成。作者較為分散,存在2個主要作者合作群,李盛華為《西部中醫藥》雜志編委會副主任,工作單位為甘肅省中醫院,潘文為《西部中醫藥》雜志名譽主編,工作單位為甘肅省中醫藥研究院;張燕琴、杜雨津、唐銳3人工作單位為甘肅省中醫院,均為甘肅省第一批援鄂護理人員。署名1位作者的為1篇,2位作者及以上的共30篇,作者合作率為96.77%,說明大多數文獻的研究都是以團隊合作方式進行的。

圖2 31篇文獻作者共現網絡
2.3 關鍵詞 應用CiteSpace 5.8.R1軟件分析論文中的關鍵詞,關鍵詞共現能夠展示文獻中關鍵詞的出現頻次和關聯關系,中心性是測度節點在網絡中重要性的一個指標,可發現和衡量文獻的重要性,本研究將中心值的頂值設置為50,閾值設置為4,即當中心值≥4時,才被納入共現分析,形成熱點關鍵詞共現網絡圖。中心性排名前10的分別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50)、辨證論治(8)、中醫藥(6)、新冠肺炎(5)、臨床表現(5)、中醫證候(4)、臨床療效(4)、影像學表現(4)、中醫理論(4)、流行病學(4),可見“疫病·新冠肺炎”專題研究熱點為新冠肺炎的中醫藥辨證論治。見圖3。

圖3 31篇文獻關鍵詞共現網絡
2.4 發文機構 使用CNKI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功能統計31篇文獻的機構分布,其中甘肅省中醫院占比22.58%,甘肅中醫藥大學占比9.68%,陜西中醫藥大學占比9.68%,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占比6.45%,德陽市人民醫院(四川)占比6.45%;以上5家機構均分布在西部地區,其中以甘肅省為主,說明《西部中醫藥》雜志重視甘肅在內的西部地區的疫病防控。見圖4。

圖4 31篇文獻機構分布
通過對文獻內容進行人工查看,歸類31篇文獻,統計出篇數,計算占31篇文獻的百分比,并進行分析及總結,以闡述新冠肺炎的研究狀況。
3.1 疫病探討
3.1.1 疫毒異同 2003年發生的非典型肺炎(SARS)和當前新冠肺炎的病原體同屬β亞型冠狀病毒,且基因存在一定的相似度,因此李浩然等[5]通過查閱文獻總結二者異同性:新冠肺炎的起病更為隱匿,首發癥狀更加多變,但總體較SARS而言病情輕,無SARS兇險;影像學表現二者相似,但SARS進展更為迅速,且間質改變更加嚴重;新冠肺炎雖與SARS發病季節相似,病邪性質主要為濕邪,且病位均在肺,但二者臨床特點和病機有所不同。唐志嵐等[6]比較新冠肺炎和埃博拉病毒病在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特點等方面的異同,發現兩者在病毒特點、流行病學特征、臨床表現等方面具有差異,提出要做好個人防護和隔離。
3.1.2 中醫防治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明確要求在新冠肺炎治療中積極發揮中醫藥的作用,加強中西醫結合治療[7]。在《西部中醫藥》雜志上發表相關論文的大部分學者探討了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應用。李盛華等[8]闡述了中醫藥對新冠肺炎的認識,分析其在防控工作中的獨特優勢與作用,并提出中醫藥全程參與疫情防治工作,全方位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汪六林等[9]指出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中辨證論治是起效的關鍵。鄧鑫等[10]依據我國古代醫家對疫病的認識與診療經驗,指出可根據運用“三因制宜”預防和治療該病。李躍彤等[11]從預防方案和治療方案兩方面對2020年2月19日(含)之前在中文數據庫公開發表的有關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的20篇文獻進行匯總分析,提出“三因制宜”的預防及治療原則。高淑美[12]基于“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進行新冠肺炎文獻分析,認為治療新冠肺炎不僅要重視對呼吸系統的對癥治療,也要重視對胃腸功能的改善。吳二利等[13]以“六經辨證”為基出,提出可順應六經特點,通過“臟腑導引、艾灸針刺經絡、六經病欲解時”來防治新冠肺炎。辛寶等[14]基于各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方案探討香囊等佩香療法的應用。朱玉等[15]認為麻杏石甘湯對于新冠肺炎所引發的發熱、咳嗽、咳痰等癥狀具有積極的治療作用。桑天慶等[16]提出規范運用單味中藥、中成藥、復方湯劑,才能更好地發揮中醫藥抗疫作用。
3.1.3 科室診療 爆發的疫病嚴重沖擊了正常的診療秩序,如何進行調整是研究新冠肺炎的重點之一。王雷等[17]探討疫情時期骨傷科疾病的診療方法,提出骨傷科醫生應當在做好自身防護措施的同時,科學、合理、有效地處理骨傷科疾病。張娜等[18]建議骨科醫護人員主動積極接種新冠疫苗,對于骨科門診醫務人員應當采用一級或二級防護,手術人員采取三級防護。蘇莉等[19]提出眼科門診應實施三級預檢分診制;眼科醫生在從事與患者有密切接觸的診療活動時,佩戴護目鏡等以阻斷新冠病毒的傳播,降低醫務人員感染風險。針對目前疫區隔離區內患者多、中醫個體化診療程度較低的現狀,李赟等[20]提出可利用手機和互聯網進行簡約遠程中醫診療,并探索其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3.2 抗疫經驗
3.2.1 甘肅地區 《西部中醫藥》雜志原名《甘肅中醫》,為甘肅省唯一的中醫藥科技核心期刊,“疫病·新冠肺炎”專題涉及甘肅地區抗疫經驗的文獻有6篇,占比19.35%,說明《西部中醫藥》雜志重視甘肅地區的疫病防控。甘肅省地處大西北,新冠肺炎的感染率、癥狀、中醫證候與東南省份有著明顯的差異。宋忠陽等[21]介紹了甘肅新冠肺炎的分布情況和特點、中醫防治新冠肺炎“一人一方,一人一策”的措施,回顧了甘肅中醫藥抗疫事件,總結中醫藥在甘肅省防治新冠肺炎中的作用,并以典型病例為證。邴雅珺等[22]作為甘肅省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通過對3例確診患者的診治,認為甘肅省新冠肺炎的病機以濕邪為主,熱郁明顯且易化熱,治療以“祛濕”為主,并強調舌診的重要性。潘文等[23]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及應對措施進行分析,特別指出甘肅省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成效明顯。2020年1月28日,甘肅省選派138名醫療隊員赴武漢支援,張燕琴等[24]作為甘肅省第一批援鄂護理人員,從感染防控、護理排班、護理質控、護理培訓及團隊凝聚力培養方面將23天(截止2020年2月19日)的工作經驗進行總結。唐銳等[25]基于甘肅省第一批援鄂護理團隊建設情況,探討多單位成員組建一線新冠肺炎護理團隊的建設管理方法,指出可從護理團隊人員比例的合理搭配、移動信息技術的使用、互信合作、切合實際的護理分組、人力安排及護理培訓、護理人員的心理支持等方面進行。新冠肺炎具有高傳染性、高易感性,疫情防控首要陣地便是發熱門診,甘培英等[26]結合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發熱門診疫情防控情況,分析新冠肺炎發熱門診職業暴露危險因素及其特點,認為應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將醫護人員職業暴露防護與疫情防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3.2.2 其他地區 涉及西部地區抗疫經驗的文獻有:甘肅6篇、西北1篇、陜西3篇、四川3篇,共13篇,占比41.94%,說明《西部中醫藥》雜志重視西部地區的疫病防控。杜洪霖等[27]結合西北地區地域特點、發病時令及易感人群體質,從五行臟腑氣機氣化角度探討此次疫情的特點及防治方法,認為本病當屬“寒濕疫”,證型為“寒濕束表,熱郁津傷”,病位在肺、脾,方選藿香正氣散合甘露消毒丹加減。曹雪等[28]通過分析咸陽市中心醫院收住的17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臨床資料,認為咸陽地區新冠肺炎屬濕熱疫毒;病位在上焦肺臟,可及中焦脾胃;臨床分為寒濕郁肺證、疫毒閉肺證、內閉外脫證和脾肺氣弱證4型進行辨證治療。姚茹等[29]回顧性分析西安空軍第986醫院收治的62例新冠肺炎患者臨床資料,認為給予基出護理、心理護理等綜合護理模式可減少患者的恐慌情緒,有利于患者的恢復。新冠肺炎疑似留觀患者常出現緊張、恐懼、焦慮、悲觀、易怒等心理問題,楊海俠等[30]基于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18例患者留觀隔離期的護理情況,認為對新冠肺炎留觀疑似患者除給予針對性護理、加強科學防控之外,應重點關注新冠肺炎疑似留觀隔離患者的心理問題,做好心理疏導。熊倩等[31]采用非隨機抽樣法,采取網絡邀請方式對四川省德陽市947名公眾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德陽市公眾的新冠肺炎相關知識認知水平較高、防護態度較積極,但防護行為執行較差,建議衛生部門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促進公眾建立防護行為。王娟等[32]采用態勢分析法分析德陽市人民醫院新冠肺炎臨時整合病房的組織與管理現狀,并制定相應的防控措施。羅文君等[33]在前期資料研究和回顧醫院中醫藥預防新冠肺炎臨床資料的基出上,對德陽市13位新冠肺炎中醫藥防控專家進行兩輪德爾菲法問卷調查,由此構建了德陽市中醫藥預防新冠肺炎的推薦方案。
此外,對于國內其他地區的抗疫經驗,《西部中醫藥》雜志亦有關注。閆向勇等[34]通過分析其參與診治的武漢火神山醫院228名患者臨床資料,認為武漢地區新冠肺炎患者的中醫病性多屬“濕熱證”。丁瀟等[35]回顧性分析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定點收治的12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資料,提示本病起病隱匿,家族聚集性強;中醫病機為“濕”“寒”“熱”“毒”,CT表現典型。張福鵬等[36]通過時間軸淺析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中醫認識,并介紹山西省中醫院防治新冠肺炎的經驗,表明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的優勢。
COVID-19流行期間,作為醫藥衛生期刊,對突發性熱點事件應當要積極應對,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嗅覺,主動出擊,跟蹤并進行策劃,第一時間向取得重大成果的科研團隊約稿,組織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并及時報道,這對有效提高期刊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西部中醫藥》雜志策劃“疫病·新冠肺炎”專題,體現了其在大疫當前的態度和擔當,充分展現了各地醫護人員在抗疫一線取得的成績,傳播新冠肺炎中醫藥辨證論治的經驗,也展現了“甘肅經驗”在防治新冠肺炎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廣大醫護人員在新冠肺炎的臨床診療中提供參考。對于《西部中醫藥》雜志的發展而言,“疫病·新冠肺炎”專題論文無疑會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公眾認可度以及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