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陳禧,曾斌芳
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2 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痔病是臨床中最常見的肛腸科疾病之一,國內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1],痔病發病率約為40.27%,其中混合痔所占比例最高,約為47.37%,且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2]。目前,通過外科手術清除痔瘡是混合痔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但由于肛門的特殊解剖結構特點,患者在術后常可出現肛周組織水腫、疼痛加劇、肛門出血及肛門狹窄等并發癥,甚至出現復發,影響患者的術后體驗及康復[3-5]。既往有學者針對混合痔術后的中醫治療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研究擬在此基出上,采用傾向性評分匹配法,觀察苦黃洗劑坐浴聯合龍膽瀉肝湯治療混合痔術后患者的臨床療效,并進行藥物安全性評價,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的電子病歷信息數據庫中,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間符合納入排除標準的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其中,將術后給予基出性治療的72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68例苦黃洗劑坐浴聯合龍膽瀉肝湯內服治療的患者作為觀察組。使用SPSS 22.00軟件中的傾向得分匹配法對患者性別、年齡、病程、體質指數、內痔分度(Ⅲ或Ⅳ度)及主要癥狀(如痔核脫垂、疼痛、便血)等指標進行匹配。按照1∶1最鄰近匹配算法,卡鉗值設為0.02,以觀察組作為基準組來匹配,匹配成功98例,每組49例。匹配后兩組患者上述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因治療方案不同,故未采用盲法。由于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客觀上不可能獲得受試者的知情同意且該臨床試驗對受試者幾乎沒有風險,經倫理委員會審查和批準后免于受試者的知情同意。見表1。

表1 兩組匹配后一般資料比較
1.2 納入標準 納入:1)符合《中醫肛腸科常見病診療指南》[6]中混合痔臨床診斷相關標準者;2)性別不限,年齡≥18周歲者;3)行外科手術治療后者;4)臨床分度為Ⅲ或Ⅳ度者;5)治療依從性好,完成相應治療,且臨床檢查數據完整者。
1.3 排除標準 排除:1)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2)伴有嚴重的心功能不全、肝腎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病或惡性腫瘤性疾病者;3)伴有其他肛腸科疾病如肛周膿腫、肛周濕疹、肛瘺、肛裂者;4)合并影響傷口愈合的基出性疾病,如糖尿病或其他免疫性疾病者;5)合并慢性胃腸道疾病,如便秘、腹瀉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對照組術后按照相關規范予以預防感染和止血治療;加強患者疾病教育,囑注意勞逸結合,引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避免負重、深蹲及久坐;培養患者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住院期間在飲食方面禁食辛辣、生冷等食物。每日創口換藥,待觀察到新生肉芽組織生成后,每兩日換藥1次,直至創面愈合。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出上,術后第1天予以苦黃洗劑坐浴聯合龍膽瀉肝湯加減內服治療。苦黃洗劑藥物組成:苦參20 g,防風20 g,黃柏10 g,重樓5 g,花椒10 g,乳香10 g,沒藥10 g,延胡索10 g,生甘草10 g。將以上藥物加水1000 mL,煮沸30 min,待溫度適宜后予以坐浴,每次10 min,每日2次。龍膽瀉肝湯藥物組成:龍膽草10 g,地榆炭10 g,柴胡10 g,黃芩10 g,澤瀉10 g,木通10 g,當歸10 g,生地黃10 g,白及10 g,甘草10 g。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療程14天。
1.5 觀察指標
1.5.1 臨床療效 臨床療效參照《中醫肛腸科常見病診療指南》[6]制定。痊愈:術后肛門功能恢復正常,手術創面愈合完全,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顯效:術后肛門功能恢復正常,手術創面面積減少80%以上,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有效:術后肛門功能有一定恢復,手術創面面積減少50%~80%,臨床癥狀有一定緩解。無效:患者術后肛門功能恢復不明顯,手術創面面積減少少于50%,臨床癥狀無緩解或進一步加重。
1.5.2 臨床結局 觀察兩組平均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肛門水腫消退時間及肛門墜脹緩解時間。
1.5.3 康復指標評分 觀察兩組患者康復評分情況:肛門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將疼痛程度分為0~10分,分值越高代表疼痛嚴重程度越重;2)肛周水腫評分、肛門墜脹評分、創面面積評分及創面滲出評分的評分范圍均為0~3分,分值越高病情越嚴重;3)肉芽組織評分:評分范圍0~4分,分值高說明肉芽組織生長良好。
1.5.4 炎性指標水平 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觀察兩組術前及術后第3天和第7天血白細胞計數和C反應蛋白水平。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痊愈20例,顯效18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9%(47/49);對照組痊愈15例,顯效15例,有效10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81.6%(40/49)。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2.2 臨床結局 治療結束后,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肛門水腫消退時間及肛門墜脹緩解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結局比較()d

表2 兩組臨床結局比較()d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49 49 t P平均住院時間7.73±2.21 8.71±2.41 2.098 0.039傷口愈合時間19.24±3.62 21.75±5.07 2.815 0.006肛門水腫消退時間16.14±2.46 18.27±1.98 4.722<0.001肛門墜脹緩解時間11.74±3.00 13.43±2.55 3.005 0.003
2.3 康復評分 兩組手術當天各項康復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肛門疼痛和肛周水腫評分在術后第3、7和14天明顯低于對照組,肛周墜脹、創面面積和創面滲出評分在術后第7和14天明顯低于對照組,而肉芽組織生長情況評分在術后第3、7和14天高于對照組,以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康復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康復評分比較()分
注:t0/P0表示手術當日組間比較統計值;t3/P3表示術后3天組間比較統計值;t7/P7示術后7天組間比較統計值;t14/P14示術后14天組間比較統計值;-表示無數值
肉芽組織生長評分0 1.51±0.31 2.71±0.43 3.75±0.31 0 1.33±0.29 2.44±0.38 3.12±0.42-2.968/0.004 3.294/0.001 8.448/<0.001組別例數觀察組49對照組49時間手術當日術后3天術后7天術后14天手術當日術后3天術后7天術后14天創面面積評分2.25±0.59 1.68±0.51 0.91±0.47 0.57±0.19 2.20±0.62 1.89±0.57 1.27±0.42 0.95±0.27 0.409/0.684 1.921/0.058 3.998/<0.001 8.057/<0.001肛門疼痛評分7.07±1.66 5.41±0.92 3.22±0.76 1.55±0.37 7.36±1.94 5.94±0.89 4.78±0.82 2.91±0.59 1.672/0.098 2.898/0.005 3.506/0.001 13.670/<0.001肛周水腫評分2.27±0.58 1.64±0.31 0.99±0.23 0.54±0.13 2.30±0.61 1.83±0.45 1.28±0.33 0.96±0.18 0.249/0.804 2.434/0.017 5.047/<0.001 13.241/<0.001肛門墜脹評分2.57±0.41 1.79±0.37 1.21±0.39 0.84±0.12 2.53±0.49 1.93±0.41 1.52±0.46 1.13±0.18 0.434/0.662 1.775/0.079 3.598/0.001 9.384/<0.001 t0/P0 t3/P3 t7/P7 t14/P14創面滲出評分2.48±0.61 1.75±0.51 0.96±0.37 0.56±0.16 2.41±0.64 1.93±0.48 1.31±0.59 0.93±0.26 0.554/0.581 1.799/0.075 3.518/0.001 8.484/<0.001
2.4 炎性指標水平 兩組術前炎性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血白細胞計數和C反應蛋白水平開始上升,至術后第3天達到最高值,術后第7恢復正常。觀察組術后第3、7天血白細胞計數和C反應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水平比較()
注:t0/P0表示術前組間比較統計值;t3/P3表示術后3天組間比較統計值;t7/P7示術后7天組間比較統計值
C反應蛋白(mg/L)0.41±0.12 0.97±0.36 0.46±0.16 0.46±0.13 1.54±0.42 0.53±0.17 1.978/0.051 7.213/<0.001 2.290/0.024組別例數觀察組49對照組49時間術前術后3天術后7天術前術后3天術后7天t0/P0 t3/P3 t7/P7血白細胞計數(×109/L)4.81±1.89 11.45±2.33 5.02±1.87 5.16±2.01 13.14±3.01 5.98±2.08 0.888/0.377 3.108/0.003 2.448/0.018
外科手術是目前混合痔臨床治療的主要手段,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肛門周圍組織中的神經末梢、靜脈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十分豐富,而手術作為一種有創性操作,手術過程中的切割、牽拉操作可損傷周圍神經,造成患者持續性疼痛,同時血管和淋巴管損傷可導致局部血液循環功能障礙、肛周水腫,不利于創面的恢復,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術后康復。其次,由于術后疼痛,患者對排便產生恐懼感,進而使糞便留置時間延長,進一步刺激肛周組織水腫和炎性反應,不利于術后肛門功能的恢復[7]。
中醫學認為痔病的病機主要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如久坐久站、久忍大便及飲食不節等,最終導致機體濁氣、瘀血郁結于肛門,引起氣血凝聚阻滯經絡。肛門屬人體下焦,極易受到濕熱等外邪侵襲,最終導致濕熱下注至肛門,氣機阻滯,氣滯血瘀,相互郁結而發病。另外,患者接受痔瘡手術治療亦是一種金刃創傷,可耗傷正氣,氣血虧虛,脈絡損傷,最終引起氣滯血瘀,不通則痛。另外,患者術后濕熱之毒若未及時清除,則可進一步影響創口愈合。因此,痔病術后患者機體主要以氣血虧虛、濕熱血瘀為主,多為本虛標實之證[8-9]。
龍膽瀉肝湯中龍膽草大苦大寒,上可瀉肝膽實火,下可清下焦濕熱,為君藥;黃芩苦寒瀉火,清熱燥濕為臣藥;木通、澤瀉滲濕泄熱,導熱下行,生地黃、當歸滋陰養血,白及、地榆炭涼血止血共為佐藥;柴胡舒暢肝經之氣,引諸藥歸肝經,甘草調和諸藥,共為佐使藥。藥理學研究表明,龍膽瀉肝湯具有明顯的調節免疫、抗炎鎮痛及抑菌作用[10]。黃芩中的主要成分如黃芩苷、黃芩素等黃酮類化合物同樣具有廣泛抑制細菌生長、抑制炎性反應的作用[11-12]。談英等[13]研究發現,柴胡中的多種化學成分如揮發油類、黃酮類及香豆素類化合物具有鎮痛的藥理作用。研究表明,生地黃具有明顯的抗炎抗氧化作用,對損傷的組織也具有保護作用[14]。白及中的白及多糖和地榆皂苷等多種化合物均具有止血和凝血的藥理作用[15-16],而地榆同時還可通過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起到緩解組織水腫,收斂創口和預防感染的功效[17]。
本研究熏洗坐浴方中,苦參性味苦寒,具清熱燥濕之功效;黃柏同為清熱燥濕之要藥,尤清下焦濕熱;防風滲濕止痛,止痙;防風、重樓清熱解毒,理氣消腫止痛;花椒溫中止痛,殺蟲止癢;乳香、沒藥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中藥熏洗坐浴可使藥物在溫熱的物理作用下,通過皮膚吸收而發揮局部抗菌抗炎、消腫止痛等藥理作用。除此之外,中藥熏洗還可刺激周圍神經末梢,促進受損的周圍神經功能恢復,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和傷口愈合的作用[18]。
本研究結果表明,相對于術后采用常規治療的患者,苦黃洗劑坐浴聯合龍膽瀉肝湯內服可明顯提升臨床療效,且平均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肛門水腫消退時間及肛門墜脹緩解時間明顯縮短,各項康復項目評分及血清炎性指標水平改善明顯。
綜上所述,苦黃洗劑坐浴聯合龍膽瀉肝湯可提高混合痔患者術后的臨床療效,減輕患者術后炎性反應及相關臨床癥狀,促進肛門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