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田利芳,梁燕△
1 邢臺市第一醫院,河北 邢臺 054000; 2 石家莊市中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51
失眠是高血壓病患者的常見臨床癥狀[1-2]。相關研究表明,失眠合并高血壓病的人群比例較普通失眠人群更高[3]。失眠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高血壓可引發失眠,二者互為因果。失眠不僅會減弱患者的免疫功能、中樞神經活動調節功能,還會嚴重降低其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治療失眠合并高血壓多以西藥為主,患者需長期服藥。中醫藥治療失眠合并高血壓在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原則指導下,在處方遣藥時注重個體化治療和整體調護,著眼于調理機體陰陽的平衡,優勢明顯。現將子午流注針法治療失眠合并高血壓的情況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按兩樣本均數比較的樣本估算公式:n=2,觀察組、對照組病例相同,比例為1∶1,檢驗水平α取0.05(雙側),β取0.1,參照相關文獻中的干預結果,依據公式結果得出各組最小樣本量為34,因受試驗經費、研究時間、人力、物力等因素限制,且預計10%脫失率,實際收集樣本量67例。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石家莊市中醫院確診為失眠合并原發性高血壓且符合痰熱型的患者67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3例,脫落病例2例,對照組34例,脫落病例1例,最終完成臨床研究的患者共64例。觀察組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齡(47.40±5.22)歲。對照組33例,其中男17例,女16例;平均年齡(48.53±5.73)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1)失眠診斷標準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4](CCMD-3);2)高血壓診斷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5]。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內科學》[6]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中關于不寐和眩暈的診斷標準并符合“痰熱型”辨證標準。
1.3 納入標準 納入:1)符合上述診斷及辨證標準者;2)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總分>7分者;3)高血壓1級患者;4)年齡在18~75歲之間者;5)自愿接受本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排除:1)藥物相關性失眠者;2)合并有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及精神病者;3)繼發性高血壓,高血壓病急、危重癥和分級為中、重度高血壓病者;4)暈針及不能耐受針刺者;5)夜間工作者;6)參加影響本研究結果評價的其他臨床試驗者;7)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商品名:安內真,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088,規格:5 mg/片)口服,每次5 mg,每日1次;艾司唑侖片(昆明振華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為:H53020661,規格:1 mg/片)口服,每晚睡前半小時口服1 mg,每日1次。
1.5.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出上采用子午流注納子法針刺治療。取穴:神門(雙)、神庭、安眠(雙)、中脘、下脘、足三里(雙)、豐隆(雙)、內庭(雙)。操作方法:在午時(11∶00~13∶00)對患者進行針刺,根據具體情況選用0.30 mm×25 mm或0.30 mm×40 mm的毫針。針刺順序為先逆經而刺神門行瀉法,再依照順序針刺其他穴位,每穴行小幅度的提插捻轉,捻轉3~5次,平補平瀉,以得氣為度,每次留針30 min。兩組均治療6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天。
1.6 觀察指標
1.6.1 睡眠狀況 采用PSQI量表積分評價睡眠狀況,該量表由7因子組成,每個因子按0~3分等級計分,累積得分為PSQI量表總分,分值越高,睡眠質量越差。
1.6.2 24小時動態血壓 選用動態血壓記錄盒收集24 h動態血壓數據,每次測定時間為24~25 h,保證80%以上的測量結果為有效數據。采集并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動態血壓[24小時平均收縮壓(24 h MSBP)、24小時平均舒張壓(24 h MDBP)、白天平均收縮壓(dMSBP)、白天平均舒張壓(dMDBP)、夜間平均收縮壓(nMSBP)、夜間平均舒張壓(nMDBP)]、血壓變異性[24小時平均收縮壓變異性(24 h SBP-SD)、24小時平均舒張壓變異性(24 h DBP-SD)、白天收縮壓變異性(dSBP-SD)、白天舒張壓變異性(dDBP-SD)、夜間收縮壓變異性(nSBP-SD)、夜間舒張壓變異性(nDBP-SD)]、平滑指數[(24小時平均收縮壓平滑指數(24 h SBP-SI)、24小時平均舒張壓平滑指數(24 h DBP-SI)、白天收縮壓平滑指數(dSBP-SI)、白天舒張壓平滑指數(dDBP-SI)、夜間收縮壓平滑指數(nSBP-SI)、夜間舒張壓平滑指數(nDBP-SI)]。
1.6.3 癥狀積分 按照文獻[7]制定臨床癥狀、體征分級量化評分表。觀察指標分為主癥與次癥,按輕重程度分4級。心煩、不寐、眩暈、痰多為主癥,-、+、++、+++分別計0、2、4、6分;口苦、頭重、嘔惡、胸悶為次癥,-、+、++、+++分別計0、1、2、3分。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若兩組數據符合正態分布和方差齊性檢驗,采用t檢驗;若不滿足正態分布,則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χ2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PSQl評分 治療后兩組PSQ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SQl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SQl評分比較()分
注:△表示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總分例數時間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睡眠藥物日間功能觀察組對照組16.7±2.2 6.8±2.7△▲16.3±2.1 11.1±2.7△31 33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2.3±0.5 0.8±0.5△▲2.3±0.5 1.6±0.6△2.5±0.5 1.4±0.6△▲2.7±0.5 2.1±0.5△2.6±0.5 0.7±0.7△▲2.4±0.5 1.5±0.8△2.4±0.6 0.8±0.7△▲2.2±0.7 1.1±0.7△2.0±0.4 1.4±0.5△▲1.7±0.5 1.1±0.3△2.3±0.6 1.1±0.5△▲2.1±0.6 1.3±0.7△2.7±0.5 1.4±0.6△▲2.8±0.4 2.2±0.6△
2.2 癥狀積分 治療后兩組所有單項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除頭重、胸悶外余各項癥狀評分觀察組下降程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
注:△表示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胸悶0.77±0.50 0.63±0.56△1.10±0.48 0.47±0.51△例數31 3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心煩3.20±1.13 2.20±0.96△▲3.60±1.33 1.47±1.17△不寐4.07±1.11 2.60±0.93△▲4.07±0.98 1.73±1.02△眩暈2.40±0.81 1.87±0.90△▲3.00±1.15 1.13±1.01△痰多4.53±0.90 2.60±1.40△▲4.33±1.06 1.67±0.92△口苦2.10±0.76 1.27±0.45△▲2.20±0.76 0.93±0.25△頭重1.73±0.52 1.03±0.67△1.67±0.48 1.13±0.51△嘔惡1.07±0.52 0.80±0.48△▲1.20±0.61 0.27±0.45△
2.3 血壓水平 治療后兩組平均血壓降低(P<0.05),且觀察組nMSBP、dMSBP較對照組改善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mm Hg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mm Hg
注:1mm Hg≈0.133kPa;△表示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24 h MDBP 82.6±8.87 74.56±9.17△81.5±9.00 75.66±8.80△例數31 3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dMSBP 145.26±8.38 120.16±10.50△▲144.63±7.91 126.86±14.43△dMDBP 83.86±7.32 79.00±6.25△84.66±9.18 80.40±8.40△nMSBP 130.60±14.20 121.10±12.37△▲132.76±13.44 127.00±9.78△nMDBP 79.50±11.35 67.4±11.42△80.33±12.18 72.60±8.50△24 h MSBP 137.17±16.49 121.10±7.68△139.83±10.43 126.26±12.15△
2.4 血壓變異性 兩組治療后血壓變異性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dSBP-SD、nSBP-SD較對照組降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變異性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變異性比較()
注:△表示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24 h DBP-SD 12.11±2.50 9.34±1.76△12.39±3.38 9.28±1.98△例數31 3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dSBP-SD 14.21±3.11 8.77±1.50△▲13.19±3.43 9.99±2.79△dDBP-SD 10.07±2.97 8.65±1.76△10.57±3.45 9.15±1.26△nSBP-SD 11.99±3.62 8.98±2.37△▲11.65±3.66 10.12±1.75△nDBP-SD 11.25±3.04 8.76±1.33△12.59±3.11 9.25±1.32△24 h SBP-SD 13.58±4.06 9.51±3.10△12.96±4.60 8.91±2.49△
2.5 平滑指數 兩組治療后的平滑指數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dSBP-SI、nSBP-SI較對照組升高(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平滑指數比較()

表5 兩組治療前后平滑指數比較()
注:△表示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24 h DBP-SI 0.94±0.19 1.23±0.27△0.96±0.14 1.23±0.25△例數31 3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dSBP-SI 1.05±0.22 1.50±0.15△▲1.00±0.23 1.32±0.18△dDBP-SI 1.00±0.14 1.25±0.19△1.01±0.13 1.15±0.25△nSBP-SI 1.02±0.15 1.61±0.17△▲1.04±0.20 1.30±0.17△nDBP-SI 1.03±0.25 1.40±0.22△1.05±0.19 1.37±0.16△24 h SBP-SI 0.98±0.21 1.31±0.23△1.03±0.18 1.30±0.31△
研究表明,失眠合并原發性高血壓可分為肝郁化火、痰熱內擾、陰虛火旺和陰陽兩虛等證型,其中痰熱內擾型患者較為常見[9-10],這可能與現代人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易聚濕生痰,痰濕壅滯,郁而化熱,上擾清明有關。另外,痰濁壅遏中焦,積而生熱,致痰熱擾心也可發為不眠。二者有著相似的病因病機,故可以用異病同治的思維來辨證論治。研究表明,在同等因素下,失眠是造成高血壓發生的重要因素[11]。24 h動態血壓可以實時監測血壓變化情況,而血壓變異性和平滑指數是反映降壓效果平穩性的重要指標,血壓越平穩,對靶器官產生的損害越少[12]。
歷代醫家認為,陰陽節律改變可導致失眠[10],而當人體陰陽失衡時,則會引起血壓晝夜節律紊亂。子午流注理論遵照天人合一整體觀念,依據機體氣血盛衰周期性,取穴位氣血旺盛運行之時刺之以達通暢氣血、調和陰陽之效。
本研究繼承了高玉瑃和劉真兩位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在臨床治療內傷疾病時,以脾胃為中心,以“健脾治神”為治療思路,核心是“健脾化痰止眩”,因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通過健運脾胃,調整中焦,可使濕無所聚,痰無所生,氣血調和;另一核心是“清熱化痰安神”,通過清痰邪久郁之熱,調節氣機升降。本研究選取神庭、安眠、中脘、下脘、神門、足三里、豐隆、內庭穴位進行針刺。選穴組方切中病機,首刺神門為心經的原穴、腧穴,五行屬土。心屬火,子穴為屬土的神門,依據納子法中子母配穴法“實則瀉其子”的原則,因痰濁日久,郁熱于心經,故選心氣方盛的午時,取神門穴行瀉法。另外中脘為胃經的募穴,足三里為胃經的合穴,“合募相配”是經典的調和脾胃的特色。下脘為脾經交會穴,豐隆為胃經絡穴,此四穴共同起到健脾化痰止眩的作用。選用胃經滎穴內庭,起到協同泄熱的作用。神庭為督脈經穴,有調理督脈、鎮靜安神功效。安眠為經外奇穴,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此四穴共奏清熱安神之效。諸穴合用,起到健脾化痰,清熱安神的功效。針刺時間選取手少陽心經當令的午時針刺,一方面此時陽氣最盛,午時一陰生,由此向陰轉化,因勢利導,引陽入陰,陽入于陰謂之寐;另一方面,午時是心經氣血旺盛之時,手少陽心經起于心中,連于目系而入腦,腦為神明之府,心為神明之主,故選取午時針刺體現“治神”中心思想。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動態血壓、血壓變異性各指標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nMSBP、dMSBP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平滑指數明顯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nMSBP、dMSBP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此外,治療后觀察組不寐、眩暈、心煩、多痰、口苦、嘔惡等癥狀的改善明顯。
綜上所述,對于失眠合并原發性高血壓的患者,針刺聯合西藥治療療效確切,可改善患者臨床失眠癥狀,加強降壓作用,同時可改善血壓晝夜節律,降低白天及夜間收縮壓變異性,減少血壓波動,從而延緩病情的進展,防止靶器官損害,其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