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瓊
二十一世紀是充滿競爭的時代,以知識經濟為主流的時代,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我們培養的學生要具有競爭能力,因為他們要參與未來的競爭,為中華民族的騰飛,為人類的進步有所作為,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有創造能力。而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教學,我們的任務十分艱巨。通過創新教育,要開啟學生創新的心扉,喚起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成為21世紀的創新型人才打好基礎。心理學認為,創造性思維的進程,就是大腦皮層區域不斷地聯系和形成聯系的過程。它是以知識、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求新性為特征的心智活動,也就是人們在需要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有創見的思維。而思維活躍,常有不囿于常理的光芒閃現。教師應注重發展學生這種思維,加強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以幫助他們建立最佳智能結構。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日常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一、教材運用要靈活
(一)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開啟學生創新思維。新課程標準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創造性的文章,每篇課文從選材、立意到布局謀篇,遣詞造句,都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都充滿了創造的精神。教材是一座創造的寶庫,它對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憑借教材來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實現課內外溝通,拓寬學生思維。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學的真諦就在于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使生活成為教學的內容,使我們的教學課堂充滿活力。
(三)要因人而異使用教材,體現分層教學。同樣的教材,由于學生的個體不同,我們的教學要求也要有所不一樣,在同一節課中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二、方法要靈活
(一)配樂朗讀,引發聯想,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兒童閱讀活動,離不開其已有的生活經驗,離不開聯想與想象。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把課文中的文字信息與記憶中相似的生活信息組合,引發聯想,啟迪再造想象與創新思維,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問題引路,誘發爭議,激活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心理學認為學生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見解,或由此誘發的爭議是創造力發展的激素。教學時,我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問題引路,誘發爭議,讓學生對同一事物發表自己的看法意見,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鼓勵多元,自主評議,培養學生自主取舍的能力。“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教學建議”。我覺得這條建議的言下之意,就是要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把握”,允許“多元”實際上是對學生認識的肯定,也是為學生提供張揚個性的平臺。學生已經進入到“多元”的學習情境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作出相應的評判,或者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作出適當選擇和取舍呢?
(四)合理點撥,啟發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維空間的內驅力。教師在教學中合理點撥,啟發想象,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很大的作用。
三、氛圍要寬松
(一)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只有在和諧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才會有安全感和愉悅感,才能真正地表現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自由地深入思考問題,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這就要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求新、求異,并且善于應用激勵策略,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激發學生內部的創新動力機制,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
(二)要呵護學生的靈性。有人說:“創造的靈性,創造的欲望,是人類的寶貴財富。不會創造而只會重復,那將是人類向動物的回歸。”在教學實際中,教師要避免扼殺學生靈性,破壞“寶貴財富”的做法,對學生的想法即便是不切實際的空想也要加以靈性的呵護,再引導。
創新讓我們的課堂活躍起來,創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激活了他們的靈感,使學生順應時代的需求,成為未來競爭中的佼佼者。所以課堂教學應注意引導學生,理清知識點的脈絡,對知識、內容進行整理,構筑知識的網絡,把握縱橫聯系,為學生的創新思維打下深厚的基礎。
四、師校結合,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具體舉措
(一)針對教師
1.面向全體,弘揚個性,提供創新機會。創新教育的出發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我國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指出:“處處是創新之地,天天是創新之時,人人是創新之人。”“應該使每個人都能發展、發揮和加強自己的創新潛力,也應有助于挖掘隱藏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財富。”由此可見,創新不只是社會精英的專利,每一個人只要具有創新意識和行為都能成功。每個人都有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創新潛力,并且這種潛力在教師的引發和培養下是完全可以挖掘和發展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基礎知識、思維水平、個性特征出發,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按不同層次要求進行分層教學,使每個學生都有生動活潑地發展自己創新素質的機會,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幾乎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都表現出良好的創新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平等地給每個學生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使每個學生都能把豐富多彩的個人世界展現出來,獲得創新性發展。
2.尊重主體,營造氛圍,激發創新意識。“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認識、發展的主體,課堂教學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動搖。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習主體的情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求知。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營造輕松、愉快、和諧、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主體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成才意識,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動力。教育工作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的工作對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動的個體,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的基本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商量的口氣與學生進行交談,如:“誰想說說……”“誰愿意說……”,等等。由此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在情境中師生互動,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營造創新氛圍的前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形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能在一個歡樂、和諧、寬松的支持性環境中學習。而在情境中促進師生互動,則有助于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形成。
3.鼓勵質疑,啟發想象,培養創新思維。
(二)針對學校
1.教學模式及其改進;
2.人文環境及其營建;
3.優秀教師隊伍的建設;
4.鼓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總之,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最基本的任務。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應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我們應該不斷地探索新的方法。重點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創造和實踐能力,推進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