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岐
“雙減”政策提出了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心理,根據學生的興趣備課,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合作意識,恰當地指導學生,給學生機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知識。本文針對學生減負增效的方式及策略進行探討,以供借鑒。
一、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這一策略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學習是學生自身內部發生的過程,一切教學行為只有在學生“想學”的基礎上進行,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例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到聽說訓練中呢?語文教師應該為初中生制訂具體的、可操作的聽說訓練要求和計劃。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上課認真聽講,包括聽同學的發言,能夠對老師或者同學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其次,課堂上要大膽發言,并且能夠在發言中做到有理有據、條理清晰;最后,引導學生就課本中的問題或者社會問題進行討論,并發言等。總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越投入,就越有動力。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這樣學生學得有趣,教師教得輕松,那么教學效果也更好。
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通過合作可以博采眾長,如此說來,合作學習就顯得更加重要了。我們這里說的合作是要求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采用集體討論的方式來解疑答惑,可以集中集體的智慧。初中語文教學開展合作學習的策略如下。(一)進行合理科學的分組。分組是開展合作學習的第一步,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先將學生按照一定的原則分組,并選出每個組的組織管理者(小組長),還要明確每個小組在活動中的具體任務。一般來說,教師可以按照“組內同質、組間異質”或者“組內異質、組間同質”這兩個原則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并且每個小組的水平盡可能維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中,而在位置安排上,盡可能縮短組與組之間的距離。(二)重視適時有效的指導。在開展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指導很有必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1. 增加學生之間的合作;2. 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培養學生樂于合作、善于探究的學習習慣。
三、恰當進行課后輔導
有針對性的恰當的課后輔導能夠實現培優補差的目的。那么,如何安排課后輔導呢?
首先,課后輔導面積不宜過大,而應該選擇那些真正需要輔導的學生,并且要把輔導的重點放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內動力上,這樣遠比輔導學生做幾篇閱讀要有效得多。
其次,在進行輔導時,主要是要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最后,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互幫互助,讓優生來輔導后進生,學生之間進行交流,他們接受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總之,課后輔導要有計劃、論差異、講方法、重堅持,才會有實效。
四、分層教學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興趣等都是有差異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也應該針對學生的差異性來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實現減負增效。例如,在布置作業時就可以進行分層,基礎題是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完成的,還可以再布置一些有難度的拓展題給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再如,在學習完一篇課文后,可以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寫一篇讀后感,而后進生則可以要求他們摘錄課文中的好句好段等。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應該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探索新的有效的方法,讓學生更輕松、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要全面培養學生,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學習,使學生既掌握知識,又提升核心素養。正如葉老所說:“培育能力的事必須繼續不斷地去做,又必須隨時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會成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實質地最終地實現減負增效的課改目標。